楊芳良,曾一兵,許文詩陽
(長沙學院體育教學部,湖南 長沙 410022)
大課程視野下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俱樂部制教學模式構建研究
楊芳良,曾一兵,許文詩陽
(長沙學院體育教學部,湖南 長沙 410022)
現代大課程觀認為,除了課堂教學,體育課程還涵蓋了群眾體育、終身體育、全民健身、運動訓練、運動競賽等方面的內容.高校應當創(chuàng)新體育教學模式,與先進的體育理念接軌.采用文獻資料法、訪談法和邏輯分析法對當前高校實施的公共體育課俱樂部制教學模式的指導思想、課程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組織、課程評價進行總結與分析.結果表明,大課程視野下,體育俱樂部制教學模式符合“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對培養(yǎng)學生終身體育意識有著積極的作用.具體實施中,可通過分層教學以及限制班級人數來提高教學質量.在教學模式的構建上各高校應從實踐出發(fā),不斷優(yōu)化、完善相關理論,更好地指導公共體育俱樂部制的教學活動.
大課程;高校公共體育課;俱樂部制;教學模式構建
隨著體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高校不同層次、不同水平、不同興趣的學生需要,更難滿足《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中推廣“三自主”教學的要求,因此,傳統(tǒng)體育教學模式改革勢在必行.而高校推行體育俱樂部制課程,是落實與實施這一現代教育觀的有效途徑.構建高校體育課俱樂部制教學模式,是體育教育多層次、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必須,也是體育文化傳承、發(fā)展必要途徑和手段;高校公共體育課俱樂部制有利于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增強學生的體育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興趣和體育鍛煉的習慣,有利于調動體育教師的積極性;同時,體育課俱樂部制教學模式具有強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能夠把眾多成員的意向和行為系在共同的情趣和追求上,有利于培養(yǎng)大學生群體歸屬感和體育文化的認同感.
1.1 俱樂部內涵的定義
俱樂部是英語club的譯音,源于歐美.其含義是總會,亦指社會團體及公共娛樂場所的總稱.俱樂部通常作為一種制度來解釋,如為參加某一特定活動而聚集在一起的人群或社會團體或付費成員提供服務的商業(yè)性組織[1].
1.2 高校體育課俱樂部制課程教學的定義
體育課俱樂部制課程教學是以體育俱樂部的形式,進行體育課程教學,它包括體育課堂教學、課外體育俱樂部指導、課外群眾體育競賽、課外運動隊訓練與競賽等內容.它的目標是要實現體育課的“三自主”,做到課內與課外、普及與提高、學校與社會、學生與家庭“四結合”,在此基礎上,通過各種資源的調配,最終形成體育課俱樂部制教學模式.
1.3 高校公共體育課俱樂部制課程的特征
高校公共體育課俱樂部制課程特征,主要體現為健身性、豐富性、主動性、延續(xù)性.
健身性.體育課俱樂部制是以體育俱樂部為形式.在“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的基礎上,通過體育教師組織與實施個體或群體間的體育活動,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掌握運動技能,激發(fā)運動興趣,培養(yǎng)體育鍛煉的習慣,使體育向終身化發(fā)展.
豐富性.高校公共體育課俱樂部制課程包括籃球、排球、足球、網球、乒乓球、羽毛球、武術、跆拳道等傳統(tǒng)項目,以及橋牌、滑輪、自行車、攀巖、高爾夫等新興項目.與以往傳統(tǒng)體育模式相比,在內容上高校俱樂部模式是傳統(tǒng)體育模式的拓展和延伸,豐富的課程內容可以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對公共體育課的興趣.
主動性.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人生最好的老師”在高校俱樂部制教學模式中,學生可以以興趣為出發(fā)點并根據自身個人愛好選擇體育課程內容、任課教師及上課時間,避免了傳統(tǒng)體育模式中的“單一化”教學,繼而化被動為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較好的掌握基本的運動技能,培養(yǎng)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形成終身從事體育鍛煉的習慣.
延續(xù)性.在當前大課程觀視野下,高校體育俱樂部制課程范圍由課內擴大到課外,由校內擴大到校外,課內、外一體化的教學擔負著培養(yǎng)學生“終身體育”鍛煉的重任.其延續(xù)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對不同層次、不同水平、不同項目的學生在中學時期所學習的運動技術的鞏固、增進與延續(xù).二在日積月累的課內、外體育實踐中掌握運動技能,形成“健康第一,終身體育”鍛煉意識,成為學校體育教育的延續(xù).
2.1 大課程視野下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俱樂部制教學模式構建
根據我國普通高校開展體育俱樂部教學的現狀,借鑒國內外公共體育課俱樂部的成功經驗,以系統(tǒng)教育學和管理學為理論基礎,充分挖掘體育課俱樂部制課程理論的結構,初步構建了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俱樂部制教學模式(圖1).
圖1 公共體育課俱樂部制教學模式構建圖
2.2 教學模式內容分析
2.2.1 指導思想分析
任何教學模式都離不開指導思想,以2002年教育部頒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為依據,高校體育俱樂部制是堅持“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2],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轉變教育觀念和管理理念,優(yōu)化整合教育資源,充分利用現有場地器材設施,優(yōu)化課程結構,豐富課程內容,充分挖掘現有教師潛能,實現大學體育教學內容個性化、教學形式多樣化、教學管理網絡化、課內課外一體化.使學生掌握基本的運動技能,培養(yǎng)學生“終身體育”意識,養(yǎng)成終身參加體育鍛煉的習慣.
2.2.2 教學目標分析
高校公共體育課俱樂部制的教學目標可分為:近期目標和終身目標.一.近期目標,它的主要目的是給學生傳輸運動項目的基礎知識、運動技能及科學的鍛煉方法.學校體育課程俱樂部目標的設置由兩種不同的組成部分,第一種,為了增強學生們的體質,讓他們在生理,心理方面都能夠得到較好的發(fā)展,第二種,指導學生們進一步認識與掌握運動技能,從而更好的進行體育實踐.二.終身目標.建立學生體育鍛煉的理念,使學生能自覺主動的從事體育活動,養(yǎng)成良好的終身鍛煉習慣,提高體育技能,這也是教師和學生們都必須重視的關鍵目標.
2.2.3 課程內容分析
公共體育課程俱樂部制在教學內容上應向多元化、多樣化發(fā)展.學校體育是連接家庭體育和社會體育的橋梁.因此,公共體育俱樂部在制定教學內容時,要把培養(yǎng)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習慣和能力當作是學校體育的根本目標.為了更好的調動學生積極性,教學內容應避免單一化,盡可能多元化、多樣化.同時,在教學實踐上可通過多渠道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如教學比賽、體育文化周、校運會、校際間交流賽)并通過運動實踐來檢驗和完善運動技術、技能,為實現長期體育目標打下堅實的基礎.
2.2.4 教學方法分析
分層教學,因材施教.分層教學是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上,根據學生身體素質、體能與運動技能水平等方面的差異在教學目標和內容上進行有區(qū)別與有針對性教學的體育活動.由于傳統(tǒng)體育教學模式的局限性造成了學生的運動能力發(fā)展不均衡,主要體現為:基礎較好的學生無法獲取更多的專項運動知識和能力,而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又無法全面掌握現有的知識和能力.而實施分層教學避免了這類問題,提高了教學效率.分層教學有利于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能較好的突顯主觀能動性,建立積極、主動地從事體育鍛煉、掌握運動技能,形成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
以賽代練,合理配對.“以賽代練”教學模式是在學生較為熟悉地掌握動作技術的前提下運用的.這種模式是根據體育競賽特點、課程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在班級授課的基礎上延伸的教學模式.學生可以通過體育競賽形式來實現自我、滿足自我、張揚個性,同時也充分調動了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可通過這種教學模式了解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技術動作掌握程度并對完成動作質量進行評價和要求,從而更好地調整與改善教學內容和教學安排.在使用該模式時應合理配對、分組,無論個人或群體都要注意學生的實力比較均衡,或創(chuàng)造較為均衡的條件.
提倡信息化教學.當今信息化逐步加快,網絡、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模式已經走進體育課堂.隨著高校體育俱樂部項目的不斷開設,對物質條件、師資隊伍、天氣條件等因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化教學主要以圖像、文字、視頻等為載體,以計算機網絡、多媒體為呈現形式,滿足學生對體育知識、賽事欣賞、競賽規(guī)則、動作結構原理、練習方法等教學內容的需要.其優(yōu)點主要表現為:由平面到立體、由文字到圖像更加直觀、生動、形象地刺激學生的感官系統(tǒng).信息化教學不再以單純的教師為主體傳授技能與知識,既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獲取、運用知識的能力,又豐富了教學內容,從而有效的為學生鍛煉身體奠定良好的基礎.
2.2.5 教學組織分析
第一,在教師的引導下,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需求,采用互聯網或者現場選課方式.對相同需求的學生以班級為單位進行整合,打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的行政班級授課方式,從而有效的滿足不同學生的實際需求.
第二,每個俱樂部實行同質分班,學生可以根據自身興趣愛好挑選1到2個俱樂部,教師對學生的身體素質、體能和運動技能水平的掌握情況實施考核,教師依據考核成績,分為普及班和提高班.普及班:教學目標以掌握基礎技術為主,教學進度較慢.提高班則以提升專項能力為主,教學進度較快.同質分班的優(yōu)點在于,縮小了學生之間的運動水平差距,增強了學生之間的學習競爭意識.
第三,為確保教學質量,可實行男、女生分班教學.部分以技能主導表現難美型的體育課程(如:健美操、武術、形體等),可允許男女生合班教學,班級人數應在20到30人之間.
2.2.6 課程評價分析
評價內容,依據《全國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對教學活動進行有效的評價,其內容主要包括體能與運動技能、認知、學習態(tài)度與行為、交流與合作精神、情意表現等要求,通過咨詢相關專家的建議,對學生體育活動進行評價,主要有5個方面,第一、體育學習態(tài)度,第二、體育認知水平,第三、運動技術技能,第四、情感表現與合作精神,第五、體能[3].
學生學習進行有效評價需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利用評分與五分制換算的模式給予學生進行客觀的評估.
學生評價時應充分發(fā)揚學生的主要地位,其模式主要有3種,學生學習的評價不但要有教師的評價,而且還要有學生的自我評價及相互評價[4].
大課程視野下,建設高校公共體育課俱樂部制是今后我國高校體育發(fā)展的方向,其教學模式符合“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對培養(yǎng)學生終身體育意識有著積極的作用,通過分層教學以及限制班級人數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高校公共體育課俱樂部制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教學模式是一項由理論到實踐的工作,在構建上各高校應從實踐出發(fā),不斷優(yōu)化、深化、總結,使之不斷完善,從而更好地指導高校公共體育課俱樂部制的教學開展.
[1] 李志祥,曾一兵,楊晶.大課程視野下高校公共體育田徑教學改革思考[J].體育科技,2011,(2):122-124.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國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EB/OL]. http://laws.66law.cn/law-16631.aspx,2002-08-06.
[3]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EB/OL]. http://www.jyjy.gov.cn/item/4153.html,2014-09-22.
[4] 陶曉斌.湖南省高職院校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作者本人校對)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Model of Sports Club System in General Colleges in the View of Grand Curriculum
YANG Fangliang, ZENG Yibing, XU Wenshiyang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Changsha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22, China)
Modern grand curriculum view argues that the physical education not only refers to the classroom teaching; it has been extended to the sports training, sports competitions, mass sports, lifelong sports, fitness and many other aspects, and the scope has been extended from the class to the extracurricular as well as from the school to outside. This paper uses literature, interview and logic analysis to summarize and analyze the guiding ideology, curriculum objectives,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methods, curriculum organization and curriculum evaluation of the teaching model of sports club system in current colleg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eaching model of sports club system can play an active role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concept of lifelong sports. In the practice, we can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through teaching in different levels and limiting student number in the class.It is suitable for popularizing and provid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club system of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grand curriculum; college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club system; teaching mode construction
2017-03-27
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立項課題(批準號:湘教通【2013】223號).
楊芳良(1963— ),男,湖南益陽人,長沙學院體育教學部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
G807.4
A
1008-4681(2017)02-014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