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代高僧印光法師(1861-1940),是凈土宗第十三祖,俗姓趙,字紹伊,出家后法名圣量,字印光,陜西邰陽(今合陽)縣人。光緒七年(1881)在南五臺的蓮花洞寺出家,之后三十多年,一直過著隱修生活。印光大師勤于筆耕,著述頗豐,他的作品涉及教育、家庭、醫(yī)學、史地、社會等諸多領域,內容廣泛,主題突出。作為“人間佛教”早期倡導者的代表,印光法師對該思想的弘揚和實踐做出了積極貢獻。本文從報刊編輯學角度對印光法師《與佛學報館書》(含節(jié)錄與補遺)所提意見和建議的分析,發(fā)現(xiàn)法師所提涉及報刊定位、方針及傳播策略、編輯修養(yǎng)與意識、編排業(yè)務、印刷出版等多方面內容,稱得上是微型“佛教報刊編輯學”,或者“佛教報刊編輯學”之雛形,其觀點和建議契理契機,彰顯了法理智慧與方便善巧,既蘊含著濃厚的“弘法利生”心懷,又與當代新聞傳播規(guī)律及理念相吻合,對于當前佛教媒體的發(fā)展及弘法傳播具有重要的借鑒和指導作用。
【關鍵詞】《與佛學報館書》;報刊定位;隨機設法;唯理是尚;編輯意識
《與佛學報館書》是印光法師于1913年專門寫給《佛學叢報》編輯部的一封信,內容涉及“不用洋紙”、“不議政治”等9條內容。但從新聞傳播學尤其從報刊編輯學角度來看,法師所提意見和建議涉及報刊的定位、方針、選稿、編排、印刷出版等多方面內容,從宏觀到微觀,全面而系統(tǒng),有些弘法理念及編輯意識也頗與當代新聞傳播規(guī)律吻合,稱得上是微型“佛教報刊編輯學”,或者“佛教報刊編輯學”之雛形。本文以《與佛學報館書》(節(jié)錄與補遺)為研究對象,從新聞傳播學及報刊編輯學角度探討印光法師對佛教報刊的定位及其弘法傳播理念,希望能對中國當代大眾傳媒及新媒體挑戰(zhàn)下的佛教媒體發(fā)展,尤其是佛教印刷媒體的定位、方針及傳播理念、方式方法等提供一些有意義的借鑒和指導。
《與佛學報館書》中的報刊“弘法”與“利生”:
從新聞傳播學尤其從報刊編輯學角度來看,《與佛學報館書》(含節(jié)錄與補遺)中的內容涉及報刊編輯工作的方方面面,比較突出的有報刊定位、方針及傳播策略、編輯修養(yǎng)與意識、選稿編排、印刷出版等,宏觀之處立足高遠、深謀遠慮,微觀之處一字一畫、謹慎敬重,可謂“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法師言辭中所流露的弘法理念也可稱得上是佛教報刊獨特的傳播理念和思想指導。
一、關于《佛學叢報》的定位
大覺世尊,于無量劫,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刺血為墨,以髓為水,流通常住法寶,普度一切眾生。佛學叢報一書,直使佛法流通中外,含識盡證一乘。
媒體屬于精神產(chǎn)品而非普通的物質產(chǎn)品,能產(chǎn)生重要的社會效益。新聞傳媒的生產(chǎn)要滿足受眾的消費需求,在傳遞信息的同時還要承擔精神引導、發(fā)揮社會積極作用等功能。佛教報刊屬于宗教媒體,其精神產(chǎn)品屬性及精神引導作用更具獨特性;其性質、責任、使命也有別于其他一般媒體。由此,印光法師在開篇便以“大覺世尊”大悲愿行為例,凸顯了對《佛學叢報》之定位期冀:“流通常住法寶,普度一切眾生”,“使佛法流通中外,含識盡證一乘?!逼涠ㄎ弧案哌h”之意盡顯,同時在正文中還強調了一些更加詳細、具體的觀點。
1、實同佛經(jīng)
詳陳此書雖名報書,實同佛經(jīng)。而且首有佛菩薩像。
在印光法師看來,《佛學叢報》并非一般報刊可比,要保持其獨特性。因其“或錄經(jīng)文,或宗經(jīng)義,不同世諦語言”,且“首有佛菩薩像”,故等同于佛經(jīng),這種定位可謂是至高至上至誠,是編者工作和讀者閱讀的心理基點,決定著編者的工作態(tài)度和讀者的閱讀態(tài)度。無論編者還是讀者,對待佛教報刊必須置其于山之高頂,心存至誠懇切,不可馬虎大意。
2、久遠流通
佛學叢報,原為流通佛法,非如余報,一覽之后,便成廢物。須永遠不褪,方有實益。
在法師看來,《佛學叢報》所服務的對象,不僅僅是廣大教徒信眾,還應該包括各個階層、國籍、種族等所有一切大眾,“普度一切眾生”、“流通中外”、“含識盡證”、“普天同受佛法之益”等詞語的運用,彰顯了佛教報刊在定位上應具有國內國際寬廣視野及廣大心量。
二、關于《佛學叢報》的辦刊方針及傳播策略
1、社會環(huán)境及佛法時代特點
印光法師在信中詳細論述了當時之時節(jié)因緣。佛法刻論之興衰,歷經(jīng)禪宗、律宗、唐宋及清初之盛,及往昔世祖政策在今時之弊端盡顯無遺,鮮明表達了“刻論佛法式微,實不在于明末”、“佛法之衰,實基于此”(世祖罷除試僧、隨意出家、永兔度牒之舉)的觀點。旨在說明當前社會之特點,“迨至高廟以后,哲人日希,愚夫日多。加以頻經(jīng)兵燹,則鄙敗無賴之徒,多皆混入法門”,致使佛教內出現(xiàn)出家僧眾“既不知佛法,何能教徒修行。從茲日趨日下,一代不如一代。致今僧雖不少,識字者十不得一。安望其宏揚大教,普利群生”的特點及現(xiàn)狀,而佛教外高尚之士,因“但見其僧,不知其道”,“厭而惡之,不入其中”。此段文字雖流露出法師對現(xiàn)。狀之=憂慮無奈,但通過分析社會環(huán)境及佛法興衰變遷,也充分肯定和認同《佛學叢報》勇挑“宏揚大教,普利群生”重擔的必要性、可行性,并對其深冀期望:“倘諸君不乘時利見,吾恐此時震旦國中,已無佛法聲跡矣。嗚呼險哉”。
2、辦刊方針及傳播策略
印光法師深知佛法的弘揚,是大事業(yè),復雜而艱難。一方面,當以“心性”和“因果”為核心,乃宣揚之重中之重,可免偏失誤解;另一方面,又深刻提出“流通佛法,非一朝一夕之故。須深謀遠慮,隨機設法”,指出“佛制固不可不遵,而因時制宜之道,亦不可不亟亟研求,以預防乎世變時遷,庶不至顛覆而不能致力,有如今日之佛法也。……佛法高深,非淺見所能窺。若欲深知,必須由教而入,次及禪宗,方可無弊”。
為更好地闡明“深謀遠慮,隨機設法”,法師還深刻分析了宋儒若周程張朱等對于佛法的偏誤。不但“仿佛領會得個虛靈不昧,具眾理而應萬事之意義,實未徹悟自心。遂自以為得,畫地自限,不肯前進”,而且對于“因果罪福之實事實理,亦皆以指歸向上之意見領會。遂致瞞昧自心,拔無因果。攘人之物,以為家寶”,從而導致很多儒門諸子“錯會教意,因茲不信因果,不信輪回,不唯悖佛,亦悖儒經(jīng)處”。因此,建議《佛學叢報》在弘法傳播過程中,要詳細說明人們在修學認知上存在的偏誤,否則“不詳陳其故,關里人決不肯服”。
3、重視傳播受眾心理與傳播原則
印光法師還特別指出凈土法門的特點及對于當前時代的重要性:“末法眾生,根機陋劣。禪教諸法,唯仗自力,契悟尚難,何況了脫。唯有仗佛力之凈土法門,但具真信切愿,縱五逆十惡,亦可永出輪回,高預海會”。并贊嘆其為“不可思議之最上乘法”,在弘揚傳播上,更須心性因果兼合,“宜理事并談,誡勸齊施”。
三、關于編輯修養(yǎng)及意識
印光法師在書信中,主要談及以下幾點:
1、誠敬為先
對于“誠敬”,印光法師十分推崇與重視,多有提及。“吾常謂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滅一分罪業(yè),增一分?;邸S惺止Ь?,則滅十分罪業(yè),增十分?;邸H羧珶o恭敬,雖種遠因,其褻慢之罪,有不堪設想者。凡見一切信心人,皆須以此意告之”,“其訣唯何,日誠,日恭敬。此語舉世成知,此道舉世成味”,“入道多門,唯人志趣,了無一定之法。其一定者,曰誠,日恭敬。此二事,雖盡未來際諸佛出世,皆不能易也”。在印光法師看來,佛教報刊不同于其他報紙雜志,“雖名報書,實同佛經(jīng)”、“內中之文,或錄經(jīng)文,或宗經(jīng)義,不同世諦語言,理宜格外敬重”。“世俗讀書,絕無敬畏”,“若不特示禍福,決定難免褻瀆。未曾得益,先獲大罪”?!肮手C慢,其罪非小”。雖然文中多處言及讀者不知誠敬,但作為佛教報刊的編輯者,更不可大意疏忽,必須要深明其理,誠敬為先。
2、客觀公正
所謂“人心不一”,不可苛求作者,但作為報館編輯,尤其是佛教報刊編輯,印光法師則慎重提出,對于所有言論,須“唯理是尚,毫無偏私”。一方面應公正看待朝代更迭世事變遷,“四海內外,同是同胞”,“況列廟圣德,直同天高地厚,雖堯舜湯武,亦不過如是”,但以“境緣不嘉,致見傾覆”,“共和既成之后,二百余年之撫育栽培,豈可頓忘”,“推美共和,不必苛論前清。方合共和之體,免蔑古圣之愆”,“不可互非,亦不可專主一法。唯求其適宜,則有大利而無少弊矣”;另一方面還須做好“把關人”的職責,“倘再有投稿者,帶此詞意,祈略事筆削,以歸完善”。果能如此,“俾天下后世之閱者,佩服諸君大公之量,佛法平等之懷”。這些表述及觀點既是對《佛學叢報》編輯的中肯之言,同時也深深折射出印光法師之平等、公正之廣大心量,雖然于《佛學叢報》歡喜贊嘆,同是佛門弟子,且內有高鶴年這樣難得的親朋至交,但能致信力陳其不妥之處,所遵循的同樣是“唯理是尚,毫無偏私”的客觀公正原則。
四、具體編輯實務
除定位策劃等宏觀工作外,報刊編輯還面臨著選擇稿件、修改稿件、制作標題、字體畫面、排版設計等微觀編輯業(yè)務。在《與佛學報館書》中,印光法師對于這些具體的實務操作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議。
1、版面字體編排
《佛學叢報》屬綜合性刊物,“科分十門,法不一律”,版式為書本式報紙,16開本,每冊180面。印光法師對其封面、皮里、封皮編排等都有所提及,提出要簡潔、明了、字號外大里小、敬重、單印等建議。
若以愚見,皮面圖畫,可不必印。名標其傍,如常書式。中間或作伽陀,或作散文,少則數(shù)句,多則十余。言須簡明,字須粗大。……皮里宜用小字……書后皮面,不可印字,以免涂污而昭敬重。……又兩面印字,破則無法修補。
2、內容選擇
除對來稿言論唯理是尚、嚴格把關、慎重選擇外,在報刊版面中的具體內容設定選換上,印光法師認為,“內中之文,或錄經(jīng)文,或宗經(jīng)義”,同時還要“引經(jīng)論傳記中敬褻經(jīng)典,罪福案證”,以便“知好歹者,不致仍存故態(tài),誤造惡業(yè)”。“或一冊一換,或間次一換,或永遠不換,只用一種文字,皆無不可。若換則只可換文,不可換義。則庶乎師嚴而道尊矣”。
3、印刷出版
“古德弘法,皆覷破時節(jié)因緣,應機調伏眾生。印光大師,文字三昧,真今日群盲之眼也”。法師的法理智慧、方便善巧,不僅體現(xiàn)在對于佛法凈土的弘揚與修學指導上,在關于佛教報刊的定位及弘法傳播上,同樣表現(xiàn)淋漓。從宏觀定位到具體實務,無不以“弘法”為立足點,無不以“利生”為落腳點。印光法師雖未從事過辦報及編輯活動,但《與佛學報館書》中的意見和建議卻字字真切,句句肺腑,可謂金玉良言。無論是從媒體定位與責任、定位與傳播、意識修養(yǎng)還是具體業(yè)務操作上,契理契機,有些觀點及建議至今仍值得當代佛教傳媒人深思與學習。對當前傳媒技術迅速發(fā)展及激烈競爭、問題與挑戰(zhàn)不斷、格局瞬息萬變的媒介環(huán)境下的一般大眾傳媒及新傳媒來說,亦不乏啟示與借鑒?!吧险鲁叹艞l,企其改定成規(guī),有光法道”,果能有所借鑒、啟發(fā)并應用于具體實踐,不但于自身媒體發(fā)展有益,亦可告慰印公之悲心厚意。
【作者簡介】
梁輝(1984—),男,河南南陽人,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14級宗教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宗教學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