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歲的孩子江偉華救人溺亡,父親江志根得到了15萬元撫恤金,卻沒有收到見義勇為證書。2015年12月,江志根將江蘇省句容市人民政府告上法院。今年1月11日,一審判決駁回了江志根的訴訟請求。隨后他提起上訴,3月15日,江志根收到江蘇省高院受理此案的通知書。
新聞提到,江志根之所以沒有收到見義勇為證書,是因為“江偉華當時屬于未成年人,參照江蘇省乃至全國對見義勇為行為表彰獎勵的實踐,均不提倡未成年人見義勇為”。
未成年人囿于經(jīng)驗和能力的不足,在見義勇為行為上所承受的風險太大。不提倡和鼓勵未成年人見義勇為,體現(xiàn)的是在未成年人保護上的理念進步。但在這一問題上,“認可”和“不提倡”并非天然對立。
見義勇為行為,其背后所對應的精神是社會應該珍惜的。出于保護未成年人的需要,社會不提倡未成年人以見義勇為的方式去實踐這種精神,但不等于連未成年人見義勇為的行為發(fā)生了都要予以否認。
盡管當前各地對于見義勇為的認定尚有差異,但認定見義勇為,都只能建立在對當事人行為性質(zhì)的評估上。若以不提倡的理由,就拒絕承認未成年人的見義勇為行為,也背離了“保護未成年人”的初衷。
不提倡未成年人見義勇為可以理解,可由不提倡走向“不承認”,卻有矯枉過正之嫌。目前已有不少人提議推動全國立法,統(tǒng)一認定標準。而對于認定見義勇為不應以年齡為標準,也當成為共識。
(轉(zhuǎn)自《武漢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