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順 袁澤華(北京化工大學, 北京 100000)
燃煤排放煙氣脫硫技術概述
柏順 袁澤華(北京化工大學, 北京 100000)
SO2是造成我國大氣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在我國,燃煤排放的SO2是我國SO2排放的主要來源[1]。SO2對人體健康有很大的影響,濃度100 ppm的SO2可以造成呼吸道痙攣、呼吸困難,甚至死亡。在自然中,SO2可以產(chǎn)生大氣污染,如倫敦光化學煙霧等。SO2還可以產(chǎn)生酸雨。當前,我國近20個省市地區(qū)受酸雨的侵蝕和危害。酸雨會腐蝕雕塑、金屬、建筑物等。此外,酸雨還會影響植物生長,破壞土地成分。每年,全球因酸雨造成的環(huán)境污染導致的直接和間接經(jīng)濟損失高達百億元[1,2]。
燃煤;排放煙氣;脫硫技術
為促進我國硫酸工業(yè)的環(huán)保水平,促進轉型升級,2010 年12月31日,我國發(fā)布發(fā)布了《硫酸工業(yè)污染物排放標準》(GB 26132-2010),更加嚴格地規(guī)定了硫酸工業(yè)中SO2的排放標準。新標準規(guī)定,從2013年10月1日起,SO2排放限值降低到400 mg·m-3[3,4]。
2011年發(fā)布的《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規(guī)定:自2012.01.01起,新建火電廠執(zhí)行SO2氣體的排放限值為200 mg·m-3。對比發(fā)現(xiàn),我國新制定的標準比其他國家更為嚴格。
據(jù)統(tǒng)計,當前正在開發(fā)和應用的脫硫技術已經(jīng)超過了200種。概括而言,脫硫技術可以分為:燃燒前、燃燒中和燃燒后脫硫(即煙氣脫硫)。
燃燒前脫硫是指在燃燒前對燃料進行脫硫或固定硫的脫硫方式。其處理技術主要通過物理(機械、磁力或洗選)、化學或生物(微生物降解)的方法實現(xiàn)。燃燒中脫硫則是在燃燒中通過添加固定劑或催化劑實現(xiàn)脫硫,主要方式有煤固硫技術、石灰/石灰石直接噴射技術,石灰石注入爐內分段燃燒技術(LIMB)、循環(huán)流化床燃燒技術(CFBC)、增壓流化床燃燒燃氣/蒸汽聯(lián)合循環(huán)技術(PFBC-CC)、煤氣/蒸汽聯(lián)合循環(huán)技術(IGCC)、爐內噴鈣和氧化鈣活化技術(LIFAC)等。燃燒中脫硫技術具有燃燒效率高、煤種適應性強、脫硫效率較高的特點,但是需要改造鍋爐。煙氣脫硫(即燃燒后脫硫),顧名思義就是對燃燒后的煙氣進行脫硫或者固硫的方法,主要有氨法、雙堿法、石灰石-石膏法等。煙氣脫硫不需對燃燒設備或工藝進行改造,現(xiàn)階段具有成本低廉、操作方便、技術成熟等優(yōu)點。
受煤炭產(chǎn)地、處理技術等因素的限制,燃燒前脫硫技術仍處于實驗室階段,目前僅有少量的中試和商業(yè)化報道。燃燒中脫硫技術發(fā)展迅速,但其限制明顯:即反應生成物難處理和利用。因此,燃燒后脫硫技術是當前發(fā)展最充分、工業(yè)化應用程度最高的脫硫技術。上表對當前典型脫硫技術進行了總結。
氨法脫硫工藝因技術成熟、運行平穩(wěn),目前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商業(yè)化。理論而言,氨法脫硫工藝應使用氨溶液用于吸收劑;然而,實際上主要是以氨與SO2反應生成的(NH4)2SO3作為吸收劑。根據(jù)反應副產(chǎn)物,氨法脫硫工藝主要分為氨-酸法、氨-亞硫酸銨法、氨-硫酸銨法三種。氨-酸法脫硫過程需要消耗硫酸;氨-亞硫酸銨法的副產(chǎn)品為亞硫酸銨,亞硫酸銨因產(chǎn)能過剩,處理困難。因此,這兩種工藝受到一定的限制。硫酸銨是氨-硫酸銨法的副產(chǎn)品,可用做肥料。此外,氨法脫硫工藝運行穩(wěn)定,脫硫塔不易結垢,適合中高硫煤種,不產(chǎn)生廢水污染。因而,氨-硫酸銨法得到了更多關注。氨法脫硫工藝的優(yōu)點是脫硫效率高、運行穩(wěn)定、成本低廉和副產(chǎn)物可利用。根據(jù)吸收和氧化方式的不同,商業(yè)化的氨法脫硫工藝有Walther工藝、AMASOX工藝、GE(Marsulex)工藝、NKK工藝等。
在氨法脫硫過程中,主要反應為吸收劑與煙氣中的SO2反應。式(1)-式(3)主要發(fā)生在SO2的吸收過程[7,8],式(4)-式(5)為副產(chǎn)物的生成過程[6,7]。
表1 濕法、半干法和干法煙氣脫硫工藝對比
Chu guangwen等[9]和單從云等[10]考察了規(guī)整式填料旋轉填充床在并流操作條件下壓降特性和氨法脫硫效率。孫志斌等[11]研究了旋轉填充床氨法脫硫性能,考察了脫硫富液氧化再生后的脫硫性能。趙志強等探討了規(guī)整絲網(wǎng)填料用于氨法脫硫過程的傳質性能。Yan Jinpei等[11]研究了氨法脫硫過程中的噴霧的形成機理并給出了相應的去除方法。
因脫硫效率高及低成本的優(yōu)勢,氨法脫硫工藝得到了廣泛的工業(yè)應用。在傳統(tǒng)氨法脫硫工藝中,泡沫塔或復噴復擋設備是其主要反應設備。但設備龐大、壓降高、傳質效率低。
隨著我國對企業(yè)環(huán)保要求的提高,對大氣污染物排放限值不斷降低,排放指標更加嚴苛,煙氣脫硫面臨新的發(fā)展和挑戰(zhàn)。與其他技術相比,超重力旋轉填充床以其可以強化傳質、體積小、使用物系廣、填料易于更換等特點,超重力旋轉填充床氨法脫硫工藝運行穩(wěn)定、脫硫效率高。因此,研究氨法脫硫工藝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價值。
[1] 平措.我國城市大氣污染現(xiàn)狀及綜合防治對策[J].環(huán)境科學與管理,2006,31(1):18-21.
[2] 李培,王新,柴發(fā)合,等.我國城市大氣污染控制綜合管理對策[J].環(huán)境與可持續(xù)發(fā)展,2011,36(5):8-14.
[3] GB26132.硫酸工業(yè)污染物排放標準[S].2010.
[4] GB13223.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S].2011.
[5] Kaminski,J.Technologies and costs of SO2-emissions reduction for the energy sector[J].Appl. Energy,2003,75(3–4),165-172.
[6] Keeth,R; Ireland,P; Radcliffe,P.Economic evaluations of 28 FGD processes[R].In:Proceedings of the 1991 SO2 control symposium.Washington D.C,1991.
[7] Gao,X; Ding,H; Du,Z,et al.Gas–liquid absorption reaction between(NH4)2SO3 solution and SO2 for ammonia-based wet flue gas desulfurization[J]. Appl.Energy,2010,87(8),2647-2651.
[8] Jia,Y; Zhong,Q; Fan,X,et al.Kinetics of oxidation of total sulfite in the ammonia-based wet flue gas desulfurization process[J].Chem.Eng. J.,2010,164(1),132-138.
[9] Chu,G-W; Luo,Y; Shan,C-Y,et al.Absorption of SO2 with Ammonia-Based Solution in a Cocurrent Rotating Packed Bed[J].Ind.Eng.Chem. Res.,2014,53(40),15731-15737.
[10]單從云,羅勇,初廣文,等.整體式碳化硅填料旋轉填充床并流壓降特性研究[J].高?;瘜W工程學報,2014,(04):701-706.
[11]Yan,J; Bao,J; Yang,L,et al.The formation and removal characteristics of aerosols in ammoniabased wet flue gas desulfurization[J].J.Aerosol. Sci.,2011,42(9),604-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