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學期剛開學時,成都市金堂縣福興中學一個班要求班上同學每人交100到200元保證金,“保證學習不下降,如果犯錯或者下降就扣錢,一般交100元,不好管的交200元?!痹摪喟嘀魅伪硎荆_實收了這筆費用,但并非老師要求收取,“是學生主動提出交納保證金,用于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習慣,且在開學時一一告知家長,家長也同意”。 (2月19日《成都商報》)
“罰款教育”由來已久,筆者上小學時,就曾親遇過罰款的老師,做了教師以后也遇到過不少深諳此道的同事。近年來,關(guān)于“罰款教育”事件媒體多有報道,盡管每一起當?shù)亟逃块T和學校都及時做了處理,甚至對涉事教師進行了處分,但此類事件仍然屢禁不止。
不少老師之所以對“罰款教育”趨之若鶩,是因為罰款往往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學生之所以認罰,是因為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期的他們還認識不到事情的實質(zhì),認為犯錯被罰款還是一種比較公平的交易。而在家長和學校看來,“不管‘黑法白法,只要能管住孩子,就是好法”,所以對于罰款在一定程度給予了默認、許可和配合。因此,要想杜絕“罰款教育”一類事件的發(fā)生,首先應當在觀念上讓學校、教師,也包括學生和家長澄清認識。
在社會現(xiàn)實生活中,有許多像城管罰款、工商罰款、交警罰款之類的罰款,甚至法律之中也有罰金的條款。這些罰款讓人引以為戒,不再違規(guī)、違紀、違法。也就是說,現(xiàn)實生活中的各種罰款確實兼具一定的教育功能。不過,這種教育方式,不是隨意的,不是任何人都可采用的,是要經(jīng)過相關(guān)部門授權(quán)許可的。由此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罰款教育”顯然不適用于學校:
其一,學校和工商部門等不一樣,這些部門的主要職責是管理,教育只是一種輔帶職責。而學校和教師,其主要的職責就是教育。其全部的工作就是讓學生學知識,懂道理,明是非,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不能以管代教。
其二,學生是未成年人,所交罰款是父母或監(jiān)護人提供,因此,罰款實際上不是罰學生而是罰父母,學生并無切膚之痛,其教育效果也不會特別鮮明。
其三,對學生罰款能取得效果,這是實施者自我感覺到的一種幻影。眾所周知,對孩子的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長期的過程。知識和品行不是商場的商品,無法用金錢換取,唯有靠孩子個人長期修養(yǎng)。如果用罰款替代教育,那就等于把知識和品行與金錢等價,這會讓學生形成錯位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使他們以為有錢就可以不學知識,不講品德,不守規(guī)則,甚至可以胡作非為,那就走向了教育的反面。
總而言之,教育學生是教師的分內(nèi)職責,用罰款代替教育,不過是“懶教”的一種托詞,更是一種失德失范的違規(guī)行為。要從根本上杜絕“罰款教育”事件的再次發(fā)生,一方面要進一步強化教師的師德教育,讓每位教師切實明確自己的職責所在,認清“罰款教育”之危害,然后用正確的方法幫助學生養(yǎng)成受益終生的良好品德和習慣。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要加大監(jiān)管力度,發(fā)現(xiàn)類似事件之后應當依照師德及相關(guān)規(guī)定對涉事教師進行處罰。
(來源:中國教育之聲 李玉柱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