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慶勃
書法本是最講究規(guī)矩的,何謂規(guī)矩——頂天立地,浩然正氣。古人早已為我們立下了此等規(guī)矩,而現(xiàn)代人沒能守住,并且亂了規(guī)矩,甚至壞了規(guī)矩。
規(guī)矩不存,大法不傳,大道必衰,這是天律。
世人皆明“書者,心畫”之理,然而,能巧言者千萬眾,真善書者難常有。
靜思之,真善書者,魏晉不過鐘、衛(wèi)、二王數(shù)人,大唐不過歐、褚、顏、張、素數(shù)人,宋亦不過蘇、黃、米而已,而其中又有高下,可見,書之神髓,只能掌握在極少數(shù)人手中,這亦是天律。由此而論,千百年后視今天,能有一兩人汗青垂名,可矣!
然,真書家畢其一生,必爭其一二之位。既然傅青主、王覺斯能在大唐數(shù)百年后再樹草書高峰,說明古人之路并未走完,也是不可能走完的,未來也一定會再現(xiàn)新的高峰。當代浮囂日漲的書壇,本就是歷史之必然,人心之常態(tài),若混跡其中,或側目太久,便亂了自家方寸,為智者所不為。
先賢們走的是大道,今人皆在小道上蜂擁躑躅,不亦惑乎?張波與余皆認同此理。
與張波一起共事,一日不談書便覺枯澀,相交日久,多所互進。每每賞會其書,我都會以古人與其相較,砥礪會心,憧憬將來。圣賢經(jīng)典是高峰,攀越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超越。我看重張波之書,非謂他已達到了怎樣的境界,而在于其對書法深邃的卓識和夸父逐日般的剛毅之志。其思想、其書境,或暗合古人,或有古人未及處。路走對了,大成就只是早晚。
竊以為,讀懂張波書法有三難:取法高古,氣量弘大,一難;獨行于世,不媚于俗,二難;難忍能忍,難行能行,三難。
一難者,取法不高,急功近利者,必心量氣格局促。張波深明此義,法篆,非商周不宗;法隸,非漢前不取;法草,非章簡不汲。于是,出手便渾脫,落筆便蒼勁,表現(xiàn)出與其年齡極不相符的成熟與老道。
二難者,以身委形于熙攘之繁華,心則遠遁于寂然山林之上,動靜之際,從容往來。故其書,靜若山安,婉轉流長者有之;狂瀾潮涌,山驚浪奔者有之;繽紛落櫻,飛雪散花者亦有之,讀之快然,引人入境。
三難者,天降大任,有感于斯人,寄之愈高,苦之愈深。書之道,小者,視作閑情逸趣,能日久堅持已非易事;大者,則視之生民立命,非勇者不可為。張波誠屬后者,以其愿大,天道更以堅忍之苦加諸其心,增益其所不能。于張波言,書之途,即是探險,探過千番境界,忍過萬般滋味,筆下方有天地鬼神驚泣之功。古往今來,凡能“忍”者成大事。工作因緣,余日伴其側,深知張波擔荷之巨,其書多為夜半黎明時揮就,其中甘苦,只有天知,地知,他知。余每有所覽,常見其新異之處,足可揣度其堅忍之力、發(fā)心之大、規(guī)矩之高。
張波的書法語匯是極具個性化的。展廳中無論多少件作品,無論距離遠近,他的作品總能被最先辨識。深層原因,不是他能與今人合而不同,而是做到了與古人合而不同。更本質(zhì)的是他從不刻意求新,純是與生俱來的天賦使然。落筆便與人不同者,自古以來,不是奇才,即為雄才。
古人書法,有其長,亦有其短。如黃庭堅大草,單字結構最與前人不同,然而整體看去,其殊異處,顯然太過理性與個性,此正是其與顏真卿差距所在。故黃之書法,可多看,卻不可多臨,因為無人能出其框囿。世人多贊黃庭堅波勢之詭異,趙子昂亦取其一瓢飲,看似其韻無窮,實則多所造作。世之所好,張波獨不取,且反其道而行之,凡波磔處,能行者必以遲澀之筆應之,能放者或藏而不露,或以更大氣魄出之,變化之奇,非可臆測,并盡得自然之趣,破法與立法之間足見張波之才具??傮w上兩相比較,流美,張不及黃;自然,黃不及張;巧思,張不及黃;雄渾,黃不及張;精到,張不及黃;格局,黃不及張。故張波之書,若能進一步斂鋒芒,增靜意,養(yǎng)文氣,假以時日,越黃邁素,不是沒有可能。
以上僅舉一例,即可窺見張波書法之一隅。總之,取古之長,避古之短,唯深識書者方能若此,于此,張波智慧具足,勿需多論。
歷代大師,以其世代忠良、大無畏之精神樹立起書家崇高之身份地位。現(xiàn)在,如何大力挽狂瀾之即倒,重新捍衛(wèi)這一榮耀,這才是張波日思夜想的大問題。
張波曾多次感嘆古人“人品即書品”之論確為真實不虛之語。人品不立,書品便無所附依。具言之,書品之核心即是書德。書德是自足、自德、自尊,不取悅他人,亦不取悅自己。取悅他人不會真誠,取悅自己不會明智。所以說“非人磨墨墨磨人”。書人有德,對書如對長輩,臨幾揮運如行禮,分寸到了,敬意到了,書德才能落到實處。書之真功夫都是獨處得來的。真書人必是神交天地,氣渺王侯,有從容開闊的風度。張波之書,此等氣象不難尋覓。
有人說,“不好不壞是常態(tài)。老天往往讓真才隱遁,成就庸才,是天之常道。庸才的特點是大而化之,似是而非,庸才遍野,積非成是,書之技藝就失真了。而更為嚴重的是,庸才易失德,天才更易失德。庸才止步不前,天才走入岐途。有點才華的人都喜歡標新立異,功力上無法超越前人,就從創(chuàng)意上超越,另走一路,巧得大名。大名有魅力,可以顛倒眾生幾十年,甚至得享身后名”。庸才自不必多說,痛就痛在天才的隕落上。可以說,當代書壇的種種跡象,全完印證了這段話的客觀性。舉目可見,多少所謂的年輕后起之秀過早地享有大名,張波則直言不諱,此等絕非幸事。誠然,中國傳統(tǒng)諸藝,過早出成績是不符合自然規(guī)律的。過早出成績而拿后半生的成就換,更不值得。出師過早,技藝不可能精湛。年紀漸長,難以真功夫立足,只有以取巧、魅惑來補充,贏了一生浮名,卻壞了一世的風氣。古者尚有可尊尚之明師相標榜,今者早已無泰山之尊以震世。黃庭堅曾明確告訴其子,大意是“我和蘇東坡都不行,我倆是才子字,隨手出新,年輕人一望傾心,但這點新意靠不住,偏離書法根本,后人會說我倆怪誕?!碑斀駮鴫恍冶稽S庭堅所言擊中,真的是聰明者大有人在,被聰明誤者更不乏其人。每每論此,張波總是一臉無奈,能做的,是不待他人,唯待自己了。
王道無近功,大器必晚成!以張波之沉靜、堅忍之功,加以過人之天賦,大器之成,指日可期!
“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十手所指,吾身安可自欺?!?/p>
最后拈出此句,與張波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