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旻晟+吳飛
雉類雄鳥通常具有色彩絢麗的羽毛,是中國傳統(tǒng)花鳥畫中常見的題材。到了宋代,花鳥畫無論在繪畫技巧還是表現(xiàn)形式方面都已經(jīng)達到極高的藝術水準?,F(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芙蓉錦雞圖》便是其中的一幅精品。圖中芙蓉盛開,隨風輕輕擺動,雙蝶翩翩起舞,相互追逐嬉戲,引得落在芙蓉枝上的錦雞回首凝視。該畫采用了雙勾重彩工筆技法,錦雞造型生動,色彩濃淡相宜,層次暈染清晰。畫作右下書款“宣和殿御制并書”,花押“天下一人”,表明出自北宋皇帝宋徽宗趙佶,其創(chuàng)作年代指向宣和年間(1119年-1125年)。右上方以宋徽宗著名的“瘦金體”題詩:“秋勁拒霜盛,峨冠錦羽雞。已知全五德,安逸勝鳧鹥。”
時光荏苒,歷經(jīng)近900年的《芙蓉錦雞圖》已成為中國的國寶級美術作品。然而,人們大都忽略了一個問題:這只色彩艷麗的錦雞屬于哪種雉類?頭頂羽毛金黃色和腹部紅色羽毛是我國特有的雉類紅腹錦雞(俗稱“金雞”)的特征。然而頸部白色覆瓦狀的羽毛卻是白腹錦雞(俗稱“銅雞”)的特征。這樣由兩種不同錦雞“鑲嵌組和”而成的鳥,究竟是對真實動物的描繪還是拼湊臆想的產物?
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開始被迫向西方世界敞開國門。一些歐美學者開始深入中國開展生物學研究并采集了大量的標本。色彩絢麗的雉類引起了歐美人士的廣泛關注,紅腹錦雞和白腹錦雞漂洋過海被運到歐美進行展出、飼養(yǎng)和繁殖。
1872年,美國著名的動物學家丹尼爾·吉羅·艾略特(Daniel Giraud Elliot)出版了兩卷本的《野雞雉科圖鑒》(A Monograph of the Phasianidae or Family of the Pheasants),在書中不僅細致地描述了紅腹錦雞和白腹錦雞,也首次描繪了雜交個體——雜交個體與《芙蓉錦雞圖》中的錦雞非常相似。
20世紀60年代以來,我國鳥類學工作者先后報道了在四川省發(fā)現(xiàn)紅腹錦雞和白腹錦雞的自然雜交個體。關于雜交個體的描述也符合之前繪畫中的特征。在籠養(yǎng)觀察中,兩種錦雞容易發(fā)生雜交,且雜交后代仍然具有繁殖能力。由此看來,早在距今大約900年前,中國古代畫家忠實地記錄了雉類雜交的現(xiàn)象。
其實,紅腹錦雞和白腹錦雞的雜交并非個例。自然界中的雉類存在廣泛的種間雜交。在籠養(yǎng)條件下,人們發(fā)現(xiàn)原本生活在不同地域的雉類之間也能發(fā)生雜交。其中的一些種類可以與多個種類進行雜交。例如,紅腹錦雞在自然條件下會與同一地區(qū)分布的白腹錦雞和環(huán)頸雉發(fā)生雜交;而在籠養(yǎng)條件下,紅腹錦雞能與黑鷴、白鷴、彩雉、銅長尾雉、白冠長尾雉甚至和家雞發(fā)生雜交。對整個雉科而言,目前有記錄的種間雜交組合超過180對。種間雜交為傳統(tǒng)物種的劃定設置了難題:即雜交后代應該劃為一個新的物種,還是歸為父母本所屬的物種?這個問題也影響到其他方面。例如在制定動物保護法律規(guī)定時,紅腹錦雞和白腹錦雞都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兩者的雜交后代是否也應該加以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