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作家都會被問及同一個問題:你的作品中有你的影子嗎?而回答大都是肯定的。19世紀俄國最著名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之一岡察洛夫就曾說過:“我只能寫我體驗過的東西,我思考過或感覺過的東西,我愛過的東西,總而言之,我寫我自己的生活和與之長在一起的東西?!痹趯懽髦袝小拔摇钡挠白与S時出現(xiàn),或直接以某種經歷體驗出現(xiàn),或間接以某種情感觀念出現(xiàn),作家們用他們成功的寫作經歷證明,“無我”只是寫作的表象,而“有我”才是寫作的本象。
無我寫作一方面表現(xiàn)在敘述人稱上的無“我”。有的用第三人稱和第二人稱來敘述,時間內容指向“他(她)”或“你”,似乎與“我”無關;有的敘述人稱干脆用“我們”,把“我”掩蓋于一個虛擬的群體中,進而模糊了“我”的存在;而有的敘述人稱雖然使用的是第一人稱“我”,但這個“我”往往是虛構出來的,它表現(xiàn)的是另外一種寫作主體(作者)并未經歷和體驗的生活,寫作受體(讀者)是不會把這個“我”與寫作主體對號入座的,因此這個“我”實際上也是“無”的。無我寫作的這種表現(xiàn)與寫作的質量是無關的。與寫作質量相關的是無我寫作另一方面的表現(xiàn),是指那些失去了寫作獨創(chuàng)性特征、人云亦云的文章,沒有展現(xiàn)寫作主體“我”的獨特體驗和風貌,就像一個戴了假面具的人,雖然與舞伴同在舞池中翩翩起舞,卻給人與“另外一個人”在跳舞的錯覺,看不出寫作主體的真誠,因而給閱讀帶來溝通和接受方面的障礙。
最典型的當屬中國式的“考場式作文”,在引用別人的觀點后,再用別人(大都是古今中外名人)的事例做證明材料,最后用別人經常喊的口號提升全文。這種考場作文表達的是誰的思想或經歷,“我”的還是“別人”的?個體的還是集體的?而“我”生命中的感受、情感、思考在哪里?字里行間能不能看出“我”的真誠與自然?“我”有資格面對世界高談闊論、指手畫腳嗎?為什么這種考場作文有千人一面的感覺?其實回答這些問題并不難,考場作文大多是無我寫作的套作,是被考試機器模式化了的坯子,因此背離了寫作的真義,這也是為什么即使考場作文得到滿分也很難成為傳世名篇的主要原因。與無我寫作相對應的是有我寫作,它是寫作的本象,是衡量寫作質量高低的最重要的原則和標準。有我寫作是指寫作主體的個人思維方式和個人生活體驗對文章內容的介入和干預,是寫作主體釋放本我、發(fā)現(xiàn)自我和追逐超我的過程,是寫作主體表達感受、釋放情感和傳遞思想的過程。有我寫作既可以塑造小我,也可以表現(xiàn)大我,既可以發(fā)現(xiàn)異己,也可以探尋人類的共性。
法國著名作家莫里斯·布朗肖對寫作的理解讓人眼前一亮:“所謂寫作,就是要發(fā)現(xiàn)異己。把思想里面那個不認識的自己發(fā)掘出來,寫作永遠是遭遇一個相異的人。”如果寫作里面沒有“我”,不把“我”輸入到文本中,那么何以把那個自己都不曾認識的自我挖掘出來呢?挖掘出的一定是“別人”了,而非“異己”。寫作的妙處也在于此,當一個人對自己有所迷茫和困惑的時候,不妨拿起筆來記錄和考量一下自己,把自己變成文字,深入反省,畢竟文字是明確的。當一個人把自己注入文章后,文章中的所有人或事物才有可能布滿“我”的小影子和包含“我”的人類的大影子。福樓拜曾說的“包法利夫人就是我”,除去法庭抗辯的因素,最根本的原因是他在包法利夫人身上注入了他對人性的一種思考。這一句話乍聽會覺得有些荒謬,七尺男兒福樓拜怎么可能變異為自己筆下的一個夫人?可縱觀《包法利夫人》這本書就會明白,包法利夫人的欲望包含著人類某種共通的特性,她時刻向往別處生活的新奇和精彩,永遠“生活在別處”(蘭波語),福樓拜承認自己也有這個方面的深刻體會,因此說他就是包法利夫人,其實我們每一個人也有可能是包法利夫人?
有我寫作的文章通徹見底,與她的制造者——寫作主體長在一起,既可以是文如其人,什么樣的文照見什么樣的人,也可以是人如其文,什么樣的人寫出什么樣的文。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由人掌控的寫作因而具有了獨特性,不僅僅是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作者也同樣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然而事實上并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從事寫作,都可以成為作家,因為并不是每個人都能把獨特的自我喚醒和喚出,表達出與眾不同的思維和體驗。那么如何才能喚醒和喚出自我并達到有我寫作呢?下面就提供三個建議:
第一個建議是要注重個人的生活體驗。每個人都有獨自的生活,但并不是每個人都注重獨自的生活體驗,并把經驗升華為獨特的感受,轉化為文字?,F(xiàn)實主義戲劇家曹禺的作品《雷雨》《北京人》《日出》《原野》等,大多是以苦難女性為主要人物的悲劇作品,與他在童年時期經歷了痛苦和磨難的生活體驗息息相關。第二個建議是要注重日常的自我覺察。要時刻喚醒自我意識,我思故我在,注重個體意識。很多作家都有記日記的習慣,把自己每天遇到的人或事、經歷的心理起伏等記錄下來,時刻提醒自己如何生活,并觀照自己的變化。第三個建議是要注重寫作素養(yǎng)的后天形成。寫作需要天分,一個有較高語言天分和想象力的人,在寫作上是容易勝人一籌的,但后天的素養(yǎng)養(yǎng)成也是重要的,比如有“深度的情感體驗”、“勤奮的創(chuàng)作訓練”、“豐厚的美學修養(yǎng)”等等(白描《優(yōu)秀作家的素質解析》)。
跳舞可以戴假面具上場,讓人性更釋放一些,寫作如果戴上了假面具,卻是遮蔽了人性。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從無我寫作走向有我寫作,讓他們的文章充滿豐富的人性和真實的自我。
注:本文為作者廣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應用型優(yōu)秀本科教育”定位下的應用寫作教學改革研究》(編號GDJG2014244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組主要成員王濯巾、劉萬里、陳紅旗、石朝輝。
立項批文《關于公布2014年度廣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本科類)立項名單的通知》(粵教高函〔2014〕107號).
(冉正寶 廣東省梅州市嘉應學院文學院教授 514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