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志杰
摘 要:聽力從生理學角度看,指啟動人體聽力器官提取外界語音信息的能動性。情感因素能夠阻礙或者加速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只有的制約外,還受傾聽者專注程度的影響。英語聽力是高中英語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培養(yǎng)學生英語聽力能力,目的在于提高其用英語進行實際交流的能力。
關鍵詞:高中英語;聽力教學
聽力教學是高中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聽力水平的提高對學生英語素質的全面提高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分析“聽說讀寫”內在聯(lián)系,明確教學要求,讓學生重視聽力教學;運用聽說教學法,創(chuàng)設英語情景,培養(yǎng)學生的聽力習慣;注重語言和文化知識的積累,提高學生聽力理解能力;優(yōu)化聽力材料、優(yōu)選教學方法,提高學生聽力技能;注重聽力技巧訓練,提高學生聽力水平等是提高高中英語聽力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
一、高中英語聽力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聽力訓練材料跟不上時代步伐
在高中英語聽力訓練中,除了以課文作為藍本進行聽力練習外,其余的聽力材料一般都是教材的配套資料,對話多以討論天氣、借書、購物、問路等陳舊老套的內容為主,缺乏“鮮”味,很多學生在進行聽力訓練時,提不起興趣,只是被動地“聽”,機械地做題,影響了學生對聽力訓練的積極性與興趣,不利于提高學生的聽力技能。
(二)局限于“聽——做——對答案”三部曲
在日常的高中英語聽力訓練過程中,教師都會采用“聽——做——對答案”的套路來開展教學,然而這一成不變的模式不僅會使得教學僵化,同時,也會使得教學過程沒有側重點地進行。每一次聽力訓練,應該是一個知識面拓展與技能提升的過程,針對不同學生不同的學習情況,教師應該要靈活處理,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與模式來開展課堂,使得聽力教學內容豐富形式多變,課堂氛圍活躍。如果只局限于“聽——做——對答案”這三部曲的教學程序,定然會導致聽力教學課堂毫無生氣。
(三)聽力訓練沒有梯度
聽力訓練,應該是一個有計劃、有梯度的鍛煉過程,首先,應該是對個別單詞的語音、語調、重音等基礎的訓練,然后再到不同的元音組合的音節(jié)進行分辨、疑問句、陳述句、反問句等語調的辨別,最后再一段一段聽力材料地播放,整體把握聽力內容。設置這樣有梯度的聽力訓練才能使學生從易到難的進行梯度化的鍛煉。但是,在教學過程中,不少教師缺乏梯度訓練的意識,全體學生集體統(tǒng)一地去聽課文,一股腦地將全部內容硬塞給學生。這樣的聽力訓練不但加大了學生聽力訓練的難度,同時,也會挫傷學生對聽力訓練的主動性,容易使學生產生畏難心理。
二、高中英語聽力教學改革建議
(一)營造聽力氛圍
英語教師應當在課堂上盡量用英語來跟學生交流,語速不要快,讓學生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多感觸英語環(huán)境、感受到英語語言環(huán)境的刺激,以此來鍛煉學生的感知能力、思維能力和想象力。在有新內容要教授時,應在學生閱讀到文字材料之前,先有一個聽的過程??梢宰寣W生先不看書,聽課文內容后再回答一下簡單的問題,然后再打開課本閱讀,以達到聽力培養(yǎng)的目的,以便讓學生養(yǎng)成善于聽的好習慣。如果有條件,也能在聽的過程中,設立情景,使聽力教學交際化、實用化。
(二)讓學生擴大詞匯量,強化語音教學
在聽力教學中,教師應盡量讓學生跟著錄音讀,體會英語的音、調、重讀、弱讀等。此外,“搜索記憶”也是聽力理解的關鍵。之前形成的知識體系與剛接受的英語知識相互作用,能幫助記憶里相關的一系列知識體系在頭腦中便能形成概念。所以應讓學生學會儲備相關英語知識,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備在聽力的過程中隨時進行提取和使用。
(三)精擇聽力材料
所選的聽力材料應與教科書內容進行融合,內容要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材料選擇先易后難,慢慢激發(fā)學生主動去聽英語。比如,教師可在播放聽力材料前向學生介紹材料內容的歷史、地理信息,引起學生聽的欲望,從而使學生能更好地理解聽力內容。此外,教師可利用便捷的網絡資源,下載一些英文的影片和音樂供學生使用,迎合學生的愛好。讓他們從欣賞影片和音樂中,學習相關文化背景知識,達到促進聽力能力的效果。
(四)聽寫和聽說結合
現(xiàn)今,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中學英語閱讀教學有了長足的進步,但“寫”的功夫仍然是個短板,因此,在聽力教學的時候,鼓勵學生動動筆。首先,在聽力訓練的初始階段,教師可以設計一些讓學生聽寫單詞、詞組、句子的題型;其次,在掌握一定語言知識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選擇一些語速適中的聽力材料,讓學生全文聽寫;再次,當學生的語言能力達到一定程度后,教師要適當補充一些與寫作話題有關的聽力材料,并指導學生把聽力材料中的詞匯運用到寫作中去。另外聽與說也是不可分割的整體,要想說,聽領先。除了在課堂上進行聽力訓練外,教師還要創(chuàng)造條件,增加課外的訓練機會。
三、注重語言和文化知識的積累,提高學生聽力理解能力
不同的民族在語言交際過程中,因文化的差異,往往會因一些理解和表達的不同,使交際者由于缺乏對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和背景文化的了解而產生某些誤會,甚至于“文化休克”。文化差異與語言差異之間存在著互為映照的關系。認識文化差異是分析語言的基礎。對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絕不僅僅是讓其掌握正確的語法形式和一定的數(shù)量的詞匯,還必須使他們了解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就詞匯而言,學生可能了解詞的意義,但由于不熟悉其文化背景而不能理解它的內涵,了解其外延則較為困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由于觀念和生活經驗的差異,在交往中常常存在理解上的障礙,所以在語言教學過程中注重兩種文化上的差異的對比和學習,將會促進學生語言知識和交際能力的提高。
在聽力教學過程中,語言知識和文化背景也常常給學生造成一定障礙,干擾他們對所聽內容的理解。英語與漢語屬于不同的語系,其文化背景也迥然不同,因而給學生學英語帶來很大的困難。除此之外,又與教材、語法、學法及個人素質有關。聽力訓練困難的具體表現(xiàn)又因人而異,但大多數(shù)體現(xiàn)在語音,同時也體現(xiàn)在語法和詞匯方面。在聽音時,語流與心理障礙使他們熟悉又習慣的語法分析和掌握的詞匯無用武之地,這必然影響了他們對所聽內容的理解。聽力教學以及考試內容題材廣泛,包括天文地理、風土人情、語言文化、教育、體育與科學技術等。
參考文獻:
[1]朱莎.中學英語聽力教學的理論與訓練[J].六盤水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