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趙永豐
中華民居的設計智慧
撰文/趙永豐
趙永豐
1983年畢業(yè)于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建筑系,主持和參與過全國多個建筑項目設計,有多個項目作品獲獎?,F(xiàn)為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資深建筑設計師。
中華民居,因其獨特的風姿和魅力而屹立世界之林。它是東方文明獨具特色的文化瑰寶,是中華民族勤勞質樸精神與智慧的結晶。中式民居建筑結構中,斗栱、漏窗、月洞門等各個元素相輔相成、獨立而統(tǒng)一,共同打造了『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視覺效果。而與之對照的是西方民居,往往相對簡約得多。因此,筆者將嘗試從中西方文化差異等角度探索中式民居設計的獨特理念與智慧,以啟發(fā)設計人的創(chuàng)新思維。
筒瓦筒瓦源于竹。中華民族祖先創(chuàng)造性地將竹瓦當仿制成筒瓦,并應用于民居建筑。它的尺牘弧線規(guī)則干練,群疊似波,常鋪于天井、露臺等?,F(xiàn)代民居中,筒瓦多使用于外棚,室內(nèi)則通常取其圖案作為隔斷。
因著『文脈』的引導,我們的室內(nèi)居住環(huán)境同樣講究人文氣質,不僅追求功能實用,還要追求家裝多樣化、人文化。
因為別具一格的造型和氣韻,中華民居在世界范圍內(nèi)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無論是北方四合院、客家圍龍屋,還是云南“一顆印”,穿行其間,置身其中,總能深深體會到熟悉而雋永的東方神韻。盡管很多設計師對傳統(tǒng)民居的樣式及內(nèi)部空間實施了許多改造, 但無法撼動大多數(shù)中國人對傳統(tǒng)民居的熱愛。因為,任何強加的無意義的改變,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腐朽消散。而能深入靈魂的創(chuàng)意設計,會一直被認同和傳承延續(xù)。
今天,無論南北,我們依然能看到中國最傳統(tǒng)的圍合式民居。圍合式民居,往往中辟天井,日光風雨直通堂內(nèi),所謂“天人合一”。整體來看,傳統(tǒng)民居多喜抱團取暖,挨家挨戶群居在一起。抱團取暖不僅能與自然保持著主次依存關系,還能團結互助,抵御外侵。這就是我們的傳統(tǒng)居住理念。
中國舊時的村落大都是典型的人文化村落,多設宗堂祖祠、文武戲臺,甚至宗教寺廟。只是,自隋唐“叢林制度”實施后,宗教寺廟都被趕到山上去了。但我們今天依然能看到許多傳統(tǒng)村落里有祠堂、文廟乃至戲臺、劇場。我們的室內(nèi)居住環(huán)境同樣講究人文氣質,不僅追求功能實用,還追求家裝多樣化、人文化。似乎每個角落都要勾畫出一個故事,講述一段歷史。置身其中,起居間,總能得到心靈的寧靜與閑適。
相比之下,西方民居卻往往簡約得多:南歐、中歐民宅風格相對單一,聚落布局往往也都圍繞教堂區(qū)展開;北歐因寒冷多雪,還保持著森林木屋的原始自然形態(tài);東歐、西歐則受修道院的影響,修筑得更像“神的居所”或者“天使之居”。在對比中,我們也愈加感受到中國傳統(tǒng)民居文化的包容與豐富。
漏窗漏窗是一種滿格的裝飾性透空窗,外觀為不封閉的空窗,窗洞內(nèi)裝飾著各種漏空圖案,透過漏窗可隱約看到窗外景物。若是晚上再添點月光樹影,則仿佛置身于人間仙境一般。
月洞門月洞門因形如一輪十五滿月的圓洞而得名,又稱月門。月洞門為中國古典建筑中常見的過徑門,多用于間隔園林建筑中兩院之間的隔斷。后來,月洞門也常被傳統(tǒng)民居愛好者搬進了室內(nèi),用于做大房間中的隔斷。
那么,中國傳統(tǒng)民居文化又何以如此博大精深呢?當然,這還得從華夏文明的源頭說起。
華夏文明的鼻祖伏羲爬山采藥時仰觀天相, 發(fā)現(xiàn)群星散落但無沖突,日月星斗共繞小極星(北極星)。伏羲認為,天地如此之大,何以屈環(huán)于小極星?若它真的有神力,為什么沒能將廣宇凝聚, 反而還是保持似張非張的姿態(tài)?伏羲揣摩,一定有另一端的力量在虛空中拉扯, 這才讓日月星辰和大地和諧共舞。而這兩端的力點,便被其謂之為“極”, 兩端中間永遠看不見的力則謂之“以太”(中軸)。這就是天地之“秩序”,它是永恒的,看不見的,也不可改變的。
伏羲認為,那個極點不只是一顆小極星, 應該是一個力的集合,放大為盤。伏羲逐繪出以太陰陽輪, 南北極點皆為盤,中間S曲線為黃道的擺動。(現(xiàn)代哈勃空間望遠鏡觀測也證實了五千年前伏羲的推測:南北兩極確是一組高密度群星, 并且是宇宙天體中唯一有等圓半徑的規(guī)則組合星群。)因此,伏羲的“太極”學說成為東方哲學思想的根基。我們社會文化的發(fā)展,大到建筑規(guī)劃,小到家具用品, 無一不受該學說的影響。比如,我們的傳統(tǒng)建筑,通常遵循著傳統(tǒng)“秩序”布局排設。
在中國傳統(tǒng)居住觀念中,百姓心中始終固守著這樣一個理念: 這樣合不合適或者符不符合大眾傳統(tǒng)?但是,西方人并不會這么思考。他們通常只會選擇“有沒有用”,而不是“合不適合”。譬如,老北京城中軸線有沒有用?也許西人說“沒用”。但是,我們會說“適合”。這就是觀念差異。
簡而言之,西方人更多的是“務實”的,而中國傳統(tǒng),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更多的是“務虛”的,追求的是與傳統(tǒng)理念的相契。
《扇》
唐· 李嶠
翟羽舊傳名,蒲葵價不輕。
花芳不滿面,羅薄詎障聲。
御熱含風細,臨秋帶月明。
同心如可贈,持表合歡情。
藻井藻井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中室內(nèi)頂棚的獨特裝飾部分。一般做成向上隆起的井狀,有方形、多邊形或圓形凹面,周圍飾以各種花藻井紋、雕刻和彩繪,多用在宮殿、寺廟中的寶座、佛壇上方最重要的部位,具有重要象征意義。
扇大美中華,竹遍四海。因得之于竹的優(yōu)勢,中國歷來就有“制扇王國”之稱。扇乃平實之物,古之君子皆好持扇而談。手持扇者,無形中總給人一種好客優(yōu)雅之風。而竹扇若懸掛于室內(nèi),則更顯書氣實足。在現(xiàn)代民居中,仍能常見其蹤影。
以民居住宅為例:
自古以來,因為宗教信仰的相同或相似,西方人的生活統(tǒng)一化極其嚴重,對于個性的發(fā)揮可以說是壓抑的。因此,西方民間房屋往往簡約而單一,缺乏個性化設計。尤其是近地中海的南歐、近東歐及北非地區(qū)。一直到15世紀大航海時代,西方社會才推翻了“神”的主宰,人們才獲得了選擇家居個性化的“話語權”。
而與之截然不同的是,中國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自然產(chǎn)生了各具特色的多樣民族文化。并且,隨著父系社會的發(fā)展,不斷推動了父系氏族文化的發(fā)展,也產(chǎn)生了豐富多彩的姓氏文化。如此種種,造就了中華文化的多樣性,正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因此,今天我們的民居設計,追求的亦是多樣化。每家每戶,都會結合自身的需求和環(huán)境特點,設計出不同的家居環(huán)境。我們老百姓一直都在追求著,各自想要的“家”的溫暖和幸福。
屏風屏風作為傳統(tǒng)家居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由來已久。屏風一般陳設于室內(nèi)的顯著位置,起到分隔、美化、擋風、協(xié)調等作用。它與古典家具相互輝映,相得益彰,渾然一體,成為中式家居裝飾不可分割的部分,并呈現(xiàn)出一種和諧之美、寧靜之美。
傘傘是極具浪漫色彩的。它就像一個舞動的仙子,包容、旋舞、多情、含蓄,總給人廣闊的想象空間。其色彩豐富、大小多樣,頗受年輕人的歡迎。
簾中國居室建筑以土木為材,這就決定了中國古代建筑結構是敞開式的結構。而簾是為給人一定私密空間而誕生的產(chǎn)物。簾象征著溝通與開放,或者隔絕與距離。在千萬次簾起簾落的重復中,簾已被深深打上了私密或半私密居住空間的文化烙印。
中華民居的種種設計,恰到好處地反映了我們民族的內(nèi)心世界、文化觀和價值觀。它也滋潤著我們的心靈和文化。仔細品味,中華民居設計追求的是個性化、大境界,持久性、意蘊美麗。
由此觀之,千百年來,是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賦予了中華民居設計的秩序性、多樣性和人文性。民居設計遵循傳統(tǒng)規(guī)則,又自由發(fā)揮,從而取得了“百花齊放”的多彩效應。因此,從某種角度上來看,“中華民居”四個字應該可以分解詮釋為:中—軸線、平衡、均勻、對稱;華—多彩、奇異、明亮、凸凹;民—材料、購件、飽滿、古樸;居—養(yǎng)生、自然、日照、風水。或許,這組濃縮的詞匯,已涵蓋了中華民居設計所要遵循的人居理念和要表達的所有意義。
《簾》
唐·羅隱
疊影重紋映畫堂,玉鉤銀燭共熒煌。
會應得見神仙在,休下真珠十二行。
翡翠佳名世共稀,玉堂高下巧相宜。
殷勤為囑纖纖手,卷上銀鉤莫放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