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白蓮+乙常青
詩人妙用“綠”字,通過色彩的渲染,來展現(xiàn)詩篇特有的意境意趣,寄托作者獨有的襟懷情愫,給讀者以賞心悅目、陶情啟智的獨特作用。
孟浩然的“綠”
——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保ā哆^故人莊》)
重重“綠樹”環(huán)合于“村邊”,是近景?!昂稀弊謱懗隽司G樹的繁茂之狀,一叢叢,一片片,環(huán)抱著“故人莊”,給這一田莊涂上了一層“綠”色,一層生命之色,顯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勾勒出一幅恬靜幽美的田園風光圖。
杜甫的“綠”
—— “綠竹半含籜,新梢才出墻?!保ā秶类嵐佒瘛罚?/p>
嫩綠的竹子有一半還包著筍殼,新長的枝梢剛伸出墻外“半含””“ 才出”抓住了春筍蓬勃生長的典型過程,竹生長是看不見的,詩人化靜為動,用“含” ,“出”,把竹子的生長過程寫活了。詩句著力寫新竹的“嫩”和“新”的特點,托物言志,以竹盛贊了嚴鄭公高潔的情操。
王維的“綠”
——“桃紅復(fù)含宿雨,柳綠更帶春煙。”(《田園樂》(其六))
詩人在勾勒景物的基礎(chǔ)上進而著色,“紅”、“綠”兩個顏色字的運用,使景物鮮明怡目,給讀者一幅柳暗花明的圖畫。著色之后再加一層渲染:深紅或淺紅的花瓣沾著隔夜的雨滴,色澤更加柔和可愛;雨后空氣澄鮮,碧綠的柳絲籠在一片若有若無的水煙中,更婀娜迷人。
賀知章“綠”
——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詠柳》)
楊柳長出了嫩綠的新葉,絲絲下垂,在春風吹拂中,有著一種迷人的意態(tài)。詩句別出新意,將楊柳化身為美女而出現(xiàn),這千條萬縷的垂絲,也隨之而變成了她的裙帶。 “高”字,襯托出美女婷婷裊裊的風姿;“垂”字,暗示出纖腰在風中款擺。用“碧玉”形容柳的翠綠晶瑩,突出其顏色美,用“綠絲絳”狀其輕柔美。詩句將美女般的楊柳刻畫得活靈活現(xiàn),栩栩如生。
白居易的“綠”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保ā稇浗稀罚?/p>
春來百花盛開,已極紅艷;紅日普照,更紅得耀眼。在這里,因同色相烘染而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春江水綠,紅艷艷的陽光灑滿了江岸,更顯得綠波粼粼。江花紅,江水綠,二者互為背景。于是紅者更紅,“紅勝火”;綠者更綠,“綠如藍”。作者從初日、江花、江水、藍葉那里吸取顏料,兼用烘托、映襯手法而交替綜錯,又濟以貼切的比喻,從而構(gòu)成了闊大的圖景,色彩絢麗,耀人眼目。
丘為的“綠”
—— “東風何時至?已綠湖上山。”(《題農(nóng)父廬舍》)
春風悄然而至,帶給漫山遍野一片春色盎然的景象。詩句如口頭語、家常話,卻寫出了物候特點和人們的普遍感覺。特別是一個“綠”字,看似漫不經(jīng)心,信手拈來,實見出作者駕輕就熟“煉字”功夫。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大概就是受此啟發(fā)。
楊巨源的“綠”
——“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保ā冻菛|早春》)
早春時,柳葉新萌,其色嫩黃,稱為“柳眼”。詩人抓住了“半未勻”這種境界,使人仿佛見到綠枝上剛剛露出的幾顆嫩黃的柳眼,那么清新悅?cè)?。這不僅突出了“早”字,而且把早春之柳的風姿寫得十分逼真。試想,清爽的春風拂動下,柳條微曳,新芽初綻,星星點點的嫩黃點綴在柳枝間,柳樹整體的顏色還未勻稱凈盡。這樣的景色充滿希望,盈溢生機,令人心曠神怡,浮想聯(lián)翩。
杜牧的“綠”
——“狂風落盡深紅色, 綠葉成陰子滿枝?!保ā秶@花》)
自然界的風風雨雨使鮮花凋零,紅芳褪盡,綠葉成陰,結(jié)子滿枝,果實累累,春天已經(jīng)過去了。似乎只是純客觀地寫花樹的自然變化,其實蘊含著詩人深深惋惜的感情。用自然界的花開花謝,綠樹成陰子滿枝,暗喻少女的妙齡已過,結(jié)婚生子。隱喻手法的成功運用,使詩句構(gòu)思新穎巧妙,語意深曲蘊藉,耐人尋味。
柳宗元的“綠”
——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保ā稘O翁》)
晨炊既畢,風煙俱凈,朝暉照亮了山巒,這位漁翁也該駕著他那一葉扁舟出現(xiàn)了吧?然而卻不見其人,正當你凝眸遠望時,忽然一聲欸乃搖櫓的歡快漁歌自山間傳來,你禁不住心頭喜悅,正準備一睹仙顏,那歌聲卻又飄然遠去,消溶于滿目綠色之中了?!熬G”字不僅呈現(xiàn)出色彩的功能,而且給人一種動態(tài)感。當你從相望中醒來,再看眼前景色時,似乎山更青了,水也更綠了,好像這山水之美恰是剛才那“欸乃一聲”從仙境召喚降落到人間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