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在英國的名門公立學(xué)?!_學(xué)校,常常會出現(xiàn)以強凌弱、以大欺小的事情。
有一天,一個強悍的高個子男生,攔在一個新生的面前,頤指氣使地命令他替自己做事,新生初來乍到,不明白其中“原委”,斷然拒絕。高個子惱羞成怒,一把揪住新生的領(lǐng)子,劈頭蓋腦地打起來,嘴里還罵罵咧咧:“你這小子,為了讓你聰明點,我得好好開導(dǎo)你!”新生痛得齜牙咧嘴,卻并不肯乞憐告饒。
旁觀的學(xué)生或者冷眼相看,或者起哄嬉笑,或者一走了之。只有一個外表文弱的男生,看著這欺凌的一幕,眼里漸漸涌出了淚水,終于忍不住嚷起來:“你到底還要打他幾下才肯罷休!”
高個子朝那個又尖又細的抗議的聲音望去,一看也是個瘦弱的新生,就惡狠狠地罵道:“你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問這個干嗎?”
那個新生用含淚的眼睛盯著他,毫不畏懼地回答:“不管你還要打幾下,讓我替他忍受一半的拳頭吧?!?/p>
高個子看著他的眼淚,聽到這出人意料的回答,不禁羞愧地停住了手。
從這以后,學(xué)校反抗惡行暴力的聲音開始響亮,幫助弱者的善舉也逐漸增多,兩個新生也成為了莫逆之交。那位被毆打的少年,深感愛與善的可貴,后來成為英國頗負盛名的大政治家羅伯特·比爾;挺身而出,愿為陌生弱者分擔(dān)痛苦的,則是揚名全世界的大詩人拜倫。
人生途中,我們也需要像拜倫一樣,在別人只是畏懼地逃避,或幸災(zāi)樂禍地觀看時,能夠拿出罕有的勇氣,為了善,為了愛,也為了啟迪和震撼那些冷漠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