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春梅
摘 要:古樹名木是歷史的見證,是活的文物,素有“活化石”、“綠色文物”的美譽,也是風景旅游資源的組成部分,具有較高的科研,生態(tài),觀賞和科普價值。
關鍵詞:名木古樹;問題;歷史;環(huán)境;保護;方法;措施
名木古樹是經過自然界嚴酷磨練,生存競爭而保存下來的“老壽星”,是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財產,它是我們生活的城市和村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我國,都有在村旁或房前屋后種樹的習俗,這些數,被村民稱為“風水樹”,大家都認為,一個村莊的“風水樹”長勢旺盛,枝繁葉茂,就預示著這個村子人丁興旺,財運發(fā)達,這些樹是神靈的化身,是不能砍的,所以,在很多地方,都有許多生長了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大樹,這些大樹,不但起到了防風固土,美化環(huán)境的作用,也是這個地方,乃至這個城市歷史的一部分。但在現在,這些古樹正面臨著環(huán)境的變化,以及人為的影響,讓一些古樹陷入衰老和瀕臨死亡的境地,因此,如何因地制宜的保護古樹名木成為了首待解決的問題。筆者與丹霞林業(yè)站領導從2012年8月開始,用了幾個月時間對丹霞鎮(zhèn)的古樹名木做了一個詳細的調查,發(fā)現丹霞鎮(zhèn)的古樹存在著不少問題?,F報告如下:
一、古樹名木的現狀調查
1.丹霞鎮(zhèn)的地理概況:丹霞鎮(zhèn)地處仁化縣城中南部,是仁化縣城所在地,也是全縣經濟,政治,文化中心,轄區(qū)面積227平方公里,總人口5.4萬,其中農業(yè)人口2.2萬,轄13個村委會,2個農場,森林覆蓋率58.8%。錦江河自北向南穿過,國道106線,省道323線貫穿全境,境內的丹霞山是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qū),也是世界“丹霞地貌”命名地,被譽為“中國紅石公園”
2.普查的范圍,內容及方法:普查的范圍:丹霞街道全境內的古樹名木,重點是有掛牌的。普查的內容:古樹名木的資源數量、種類、分布等現狀。普查的方法:逐一調查測量,現場拍照、登記。
二、調查的結果與分析
1.丹霞街道境內共有掛牌的古樹109株,古樹群落11個。其中潤楠1株,紅錐1株,冬青5株,白玉蘭1株,木荷2株,木棉1株,細葉榕29株,香樟69株。在這109株古樹中,有一級古樹3株,二級古樹23株,三級古樹83株,它們大多生長在偏遠的農村,有許多都長勢一般,有的甚至較差,在2012-2013年兩年的時間里,就有5株古木死亡。這有古木自身的衰老原因,更多的是環(huán)境和人為的影響,筆者看到,在許多村子,古樹下成了村民傾倒垃圾的場所,甚至還傾倒有不少建筑廢料,把古樹弄得傷痕累累,奄奄一息,有的村民在古樹下還蓋起了房子,把好好的一顆樹鋸胳膊鋸腿,只剩半條命,叫人看了真可惜。這些情況都反映了我們保護古樹名木的意識缺乏,對古樹名木的作用和其內在的社會價值,生態(tài)價值沒有意識。
2.古樹名木的衰敗及死亡的主要原因
(1)樹木自身衰老,生命力減弱。隨著樹齡增加,樹木生理機能逐漸減弱,根系吸收水分和養(yǎng)分的能力越來越差,不能滿足地上部分的需要,樹木生理失去平衡,從而導致部分樹枝逐漸枯萎死亡。如大嶺村有一棵生長了500年以上的榕樹,徑圍達1100厘米,據說是廣東第三大的樹,但是在2013年5月8日的一場大風中,轟然倒下了,就是由于年齡太大,生命力減弱的原因。
(2)立地條件差,營養(yǎng)面積小。一些古樹分布于丘陵,山坡,墓地,懸崖等處,土壤貧瘠,水土流失嚴重,營養(yǎng)面積小,隨著樹體的生長,汲取的養(yǎng)分不能維持其正常生長,很容易造成嚴重的營養(yǎng)不良而衰弱甚至死亡。如在水南村公路邊有一棵古樹,由于人們建房子,把它周圍的泥都挖走了,只有這棵樹突兀地立在一個土堆上,又不好看又危險,擔心它什么時候會倒下。
(3)樹干周圍鋪裝面積大,土壤理化性質惡化。人口密集的地方,地面踐踏頻繁,致使土壤板結,通氣不良,有的樹干周圍鋪裝面積過大,僅留下很小的樹盤,影響了地上與地下的氣體交換,使古樹處于透氣性極差的環(huán)境中。另外,土壤污染日益嚴重,人們亂排污水,亂倒垃圾,亂堆水泥,石灰等,導致土壤酸化、鹽堿化,理化性質變壞,加速了古樹的衰老。在人口密集及過往車輛多的地方,就有這種情況,人們?yōu)榱耸沟缆坊虻孛鎸掗煾蓛粜桶褬涞紫掠盟噤伷?,往往鋪得不留一點空隙,讓樹木禁錮在小小的圈子里,無法呼吸。
(4)病蟲害,鼠害危害嚴重。由于古樹年齡大,樹勢減弱,易遭病蟲害侵襲,比如樟樹有一種特殊的香味,容易遭受螞蟻的侵害。另外,鼠類對樹根的啃食也加劇了其衰老的速度。
三、古樹名木的保護
1.保護好古樹名木的必要性。古樹指生長了百年以上的老樹,名木指具有社會影響,聞名于世的樹,樹齡往往也超過百年,古樹名木是歷史的見證,是活的文物,素有“活化石”、“綠色文物”的美譽,也是風景旅游資源的組成部分,具有較高的科研,生態(tài),觀賞和科普價值。
這些古樹歷經風雨,漸漸融入到人們的生活中,俗話說“大樹底下好乘涼”一棵百年的大樹,一般冠幅較大,通過蒸騰作用調節(jié)空氣濕度,可以使空氣產生對流,形成一個局部的小氣候,陰涼通風,成為附近居民乘涼,娛樂的好去處,在我們的觀測過程中,經常見到人們聚集在樹底下,或在打牌下棋,或在品味一壺老茶,談天說地,論古道今,呈現著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畫面,給人以美的享受。有些古樹還是珍貴的品種,為科學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同時,古樹也為研究自然史提供了主要資料。
2.保護古樹名木的管理措施
(1)建好數據庫。對所有古樹名木進行拍照,并做好分類匯總、編號建檔、保管的工作,使古樹名木的數據進入信息化檔案管理。
(2)出臺新舉措。要建立古樹名木的長效管理機制,對古樹名木的搶救、復壯和養(yǎng)護及保護措施作出具體要求,禁止損害古樹名木的行為,加強古樹名木的保護巡查,依法嚴厲打擊破壞、采挖、移植、買賣古樹名木的違法犯罪行為。
(3)落實古樹名木管護責任。把每一株古樹的坐落、樹齡、樹名、學名、科屬、保護級別、立牌時間,管護責任單位及責任人,管護電話等內容進行詳細的登記,對有特殊歷史,文化,科研價值和紀念意義的古樹附文字說明。針對每一株古樹的實際狀況,采取針對性的培土、澆水、施肥、防蟲治病、枯枝修剪、建立圍欄等具體養(yǎng)護措施。根據就近管護的原則,確定村組干部作為管護員專門管護。
(4)加大對古樹名木的宣傳力度。每一株蒼天古樹,背后都有一段風雨滄桑的歷史,同時也凝結著生態(tài)、人文等方面的價值,是自然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應通過張貼標語、發(fā)放宣傳單、逢會必講、更新古樹名木保護牌等多種形式加大古樹名木宣傳力度,挖掘古樹名木的歷史文化,將古樹名木保護作為一項社會性、群眾性的工作,結合普法教育進修宣傳,嚴禁采伐,遷移古樹名木。從而使他們都能積極參與到保護古樹名木的行動中來,更提高了全社會的保護意識。
3.保護名木古樹的技術措施
(1)清除競爭植物。植物群落中,不同植物之間以及不同的植物群落間要爭奪光、水、養(yǎng)分以及地上、地下空間,因此,要清除古樹樹冠投影下生長的喬木、灌木及雜草,以保證古樹生長所需的營養(yǎng)空間。
(2)改善土壤環(huán)境。打孔,對板結地面打孔,或樹冠投影下的地面覆蓋由植物材料組成的碎木屑,增加土壤的透氣、透水、蓄水能力,碎木屑自然降解后持續(xù)供給古樹養(yǎng)分,并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生存和活動。
換土,深挖0.5米,把原來的舊土與沙土,腐葉土、大糞,鋸末、少量化肥混合均勻之后再填埋其中。
(3)加強古樹名木的水肥管理。灌水,每年春季4-5月份灌水2-3次透水,11月末或12月初進行冬灌,對生長在地勢低洼地段的古樹,修建排水溝及地下滲水管網。
施肥,通過對古樹周圍土壤的分析結果確定施肥種類,根據古樹的生長需要進行施肥,對于生長較健康的古樹,在根際以施廄肥為主,對樹勢較弱的古樹,以樹干滴注液態(tài)肥為主。
種植固氮植物,在人流量較少的古樹地表種植豆科植物,如苜薯,為古樹扶壯創(chuàng)造具有豐富營養(yǎng)物質,適宜的土壤含水量及土壤通氣性能良好的立地條件。
(4)開展古樹名木的病蟲害防治。古樹容易受病蟲害侵害,因此,應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推廣和應用以低毒無公害的生物農藥為主,定期檢查,適時防治,合理使用農藥,注意保護天敵,減少環(huán)境污染等措施,開展古樹的病蟲害防治工作,增強樹勢。
每一棵古樹,都是一個生命,每一棵名木,都是一段歷史。丹霞山別傳寺邊的一棵“同心樹”,聆聽過多少戀人的誓言,胡坑橋邊的那棵大樟樹,長征時紅軍從它的身邊走過,縣城中心的一棵大榕樹下,是多少老人茶余飯后的好去處,文峰塔邊的大榕樹,更是見證了仁化如何從破舊走向繁榮美麗......一棵棵的大樹,和一群群快樂幸福的人們,構建了一幅幅溫馨和諧的畫面。
愛護古樹名木,就是尊重生命,銘記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