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一霖 周晏合 黃彩岸 黃慧娟
肛門墜脹是肛腸疾病術后患者常見的并發(fā)癥,為了減少病人術后肛門墜脹的發(fā)生,臨床上常靜脈輸入七葉皂苷鈉注射液3-5天。但在臨床中常常發(fā)現(xiàn)大部分患者靜脈滴注該藥液3-5天后在穿刺處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酸脹、麻痛,嚴重時出現(xiàn)靜脈炎:紅、腫、熱、痛,條索狀、變硬的靜脈,甚至靜脈滴入不暢,肢體活動疼痛更為明顯,減慢輸液速度或更換穿刺部位可以緩解疼痛,但效果不滿意。自2015年6月以來筆者給使用一次性頭皮針輸注七葉皂苷鈉注射液的患者,穿刺成功后將針柄180。向左翻轉,形成針尖斜面朝下,再行無張力的固定,觀察發(fā)現(xiàn)此法明顯降低輸液疼痛的發(fā)生率?,F(xiàn)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我院肛腸科行肛腸疾病術后靜脈滴入七葉皂苷鈉注射液的205例患者,男121例,女84例,年齡19-74歲,平均46歲。將患者隨機分兩組,改良組103例,對照組102例,兩組患者穿刺部位的皮膚完整性、感覺均為正常,且能進行有效溝通,年齡、血管的選擇、病情、病程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頭皮針穿刺方法 進行一次性頭皮針穿刺均選擇彈性好、暴露明顯,又無破損、炎癥的手背淺靜脈,由有經(jīng)驗的護士進行穿刺及宣教。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針柄固定法:第1、2條膠布分別從左向右橫向固定于針柄及針眼上:在針柄下方呈“V”形向上交叉固定第3條膠布;最后將頭皮針的硅膠管呈“G”形盤曲在穿刺點上方,并在“G”形的中間部分從左向右橫向固定第4條膠布。改良組:①穿刺成功后將針柄180°向左翻轉,形成針尖斜面朝下;②無張力的固定方法:以針柄為中心向外展開無張力粘貼第1條膠布;第2條止血棉的膠布以穿刺點為中心,由里向外粘貼于皮膚:再避開穿刺點及其穿刺的靜脈走向,將一次性頭皮針頭的硅膠管呈一“L”形盤在針柄的左側或右側,在第1、2條膠布之上以“L”形的硅膠管為中心向外橫貼第3條膠布:最后在穿刺點左上或右上方3-5 cm處由里向外橫貼第4條膠布。兩組均選擇同批號的7號一次性頭皮針輸液管,相同批號、滴速的七葉皂苷鈉注射液藥液。藥液滴人30分鐘后,操作者采用數(shù)字評分法對患者進行輸液疼痛評估,觀察穿刺處有無酸、麻、脹、痛等不適表現(xiàn)。
1.3疼痛評估標準 制定規(guī)范的疼痛評估標準,統(tǒng)一采用數(shù)字評分法(NRS)評分疼痛值,操作護士評估患者疼痛程度。見圖1。
1.4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PEMS 3.1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等級分組資料的比較采用成組設計兩樣本比較的秩和檢驗(Wilcoxon兩樣本比較法),檢驗水準:a=0.05。
2.結果
2.1兩組患者疼痛程度的比較 兩組患者疼痛程度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改良組患者疼痛程度輕于對照組。見表1。
2.2兩組靜脈滴入情況 兩組在靜脈輸液過程中均是一次穿刺成功,局部無腫脹、藥液滲出,無輸液不暢等反應。
3.討論
植物性神經(jīng)系統(tǒng)生理學認為,皮膚血管由交感神經(jīng)支配,痛覺感受器主要是游離神經(jīng)末梢,根據(jù)不同分布部位可分為表層感受器和深層感受器。表層感受器主要分布在皮膚各層,當神經(jīng)接近末梢時軸突的髓鞘消失,成為裸露的分支分散在組織細胞與毛細血管之間,其分布密度大,對刺激感覺很敏感,而分布在關節(jié)韌帶、肌腱肌膜、骨膜肌膜、動脈血管下壁的游離神經(jīng)末梢較稀疏,對刺激敏感性較低。
在靜脈穿刺成功后,向左翻轉針柄180°使針尖斜面朝下再固定,可減少和緩解靜脈滴入七葉皂苷鈉注射液所致疼痛。因針尖斜面朝向血管下壁,相對遠離或避開對體表敏感神經(jīng)末梢的刺激,而血管下壁及深部組織神經(jīng)敏感度差,疼痛的發(fā)生率就明顯降低,從而降低靜脈輸人七葉皂苷鈉注射液疼痛的發(fā)生,提高其輸液時的舒適度。
在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常規(guī)固定法的不足有:第1、2條膠布平行固定,第3條膠布在針柄下方呈“V”形向上交叉固定,之間有一定的距離,而止血棉與皮膚之間無粘貼作用,從而穿刺點與外界有空隙相通,造成穿刺點污染:且常規(guī)固定法將一次性輸液針頭的硅膠管部經(jīng)穿刺點上方、靜脈走向呈“G”形盤曲,其大彎正好盤繞在針尖上方,當膠布固定之后,壓迫輸液的靜脈通道,阻礙藥液滴入,甚至造成液體滴人不暢、疼痛,血管表淺的患者、寒冷的冬天硅膠管變硬時尤其明顯;此外與針柄相鄰的輸液管,如活動、外出、如廁時容易牽拉晃動輸液管波及鉤動頭皮針尾部,擺動在血管內(nèi)的頭皮針造成患者疼痛或針尖刺破血管,引起藥液外滲;也容易引起第1、2、3條膠布受牽拉后松動固定不穩(wěn),時常需要加固第5條膠布,這既增加患者不滿情緒,也加大護士的工作量。因此,我們對針柄的固定方法進行改良,有以下優(yōu)點:既保護了穿刺點、縮短拔針時間,也減少拔針時二次疼痛,還不影響輸液滴速。改良組將第3條膠布在第1、2條膠布之上由中央向外按壓橫貼于“L”形的硅膠管上,減少了穿刺點與外界相通的空隙,從而保護了穿刺點;拔針時分別從針柄的左側或右側一并撕下3條膠布,可縮短拔針時間;輸液針頭的硅膠管在穿刺點左上或右上方3-5 cm處由里向外橫貼第4條膠布,輸液管接頭與頭皮針尾部的距離較遠,輸液管擺動就不會影響到頭皮針尾部,從而提高了靜脈治療效果、患者的活動度及舒適感。
總之,靜脈穿刺成功后針柄180°向左翻轉,針尖斜面朝下,無張力固定法不僅安全可靠、方法簡單,既保護了穿刺點,更符合無菌原則,還降低患者輸液疼痛的發(fā)生率、重新固定率,重要的是提高患者的舒適感、活動度,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