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古代官員選任中的“正途”與“異途”

2017-05-05 14:40楊陽
人民論壇 2017年11期
關鍵詞:科舉制官員考試

【摘要】中國古代官員選任,有正途與異途之分,正途最初多倚重鄉(xiāng)里輿論和家世血統??婆e制興起后,標準趨向客觀化,由考試獲取任官資格,出身影響仕途發(fā)展,但流轉升遷,仍以政績?yōu)橹饕罁?/p>

【關鍵詞】察舉制 科舉制 恩蔭 考課 【中圖分類號】D691 【文獻標識碼】A

夏商周時,實行封建采邑制,與之對應是“世卿世祿”制,王室和諸侯國主事職官,由其下屬封君貴族擔任,多數官職在特定家族內部世襲。春秋戰(zhàn)國之際,封建采邑制瓦解,“世卿世祿”制逐漸解體,至秦漢,遂為新的官員選任制度所替代。

從推舉到科舉:官員錄用渠道中的“正途”

戰(zhàn)國時,秦實行“耕戰(zhàn)”政策,官員選撥專任軍功,統一之后,則開始“推擇為吏”、“考試取吏”、“通法入仕”,但尚未形成系統的職官選任制度。到了西漢時期,逐漸形成了征辟和察舉兩種職官選任辦法。

征辟又稱“辟除”、“辟舉”等,是各級官府任用屬員的制度,由各官署和地方政府自行組織完成,聘任對象為椽史以下的低級官吏。察舉由中央政府主持進行。公元前165年,漢文帝下詔,要求各郡國舉薦賢良“能直言極諫者”,并親自主持了對推薦人選的測試。漢武帝以后,察舉成為定制。除“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外,還有孝廉、秀才、文學高第等十多種名目,大體是平均20萬人口推薦1人。由各郡國負責遴選,送到京城,再由皇帝主持測試。對諸生考其章句,合格者按其成績委以文職,對吏員則測試簡奏,合格者委派到各官署充任中下級官員。

曹魏時,征辟和察舉演變?yōu)榫牌分姓?。中央政府選派“賢有識鑒”的官員到各州郡,充任中正,根據家世、才、德三項標準遴選人才。具體辦法是,將轄區(qū)內鄉(xiāng)里推薦的人才,按照上述三項標準進行品評分等,分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9個等級,登記造冊推薦到中央,中央再將這些人選派到各官署任職。

九品中正制與兩漢察舉制類似,不論是鄉(xiāng)里推薦,還是有關部門考察,都更注重“鄉(xiāng)邑清議”。選拔標準的客觀化程度不足,會使某些沽名釣譽之徒有可乘之機。魏晉在標準中加入家世,當然有利于標準的客觀化,但也因此使才、德兩條很難量化的標準退居到次要或無足輕重的位置。到西晉,朝廷派駐各地的中正多為地方豪族控制,遴選的人才多為世家子弟,出現“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

察舉、征辟和九品中正制還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選拔、推薦的權力重心在地方,中央只是根據地方推薦的結果行使任用權,這與中央集權的國家結構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沖突。隨著中央集權體制的不斷強化,人才遴選權的上移也是應有之義。公元587年,隋文帝下令設立“秀才科”,每州每年選派3名貢士參加考試。公元606年,隋煬帝定制以十科舉人。兩漢以來的薦舉制遂為科舉制所代替。

唐朝科舉分為常科和制科兩類。??泼磕昱e行,分為秀才、明經、俊士、進士、明法、明字、明算、史科、三傳、道舉等科目,其中明經、進士兩科最為重要。明經主要考經義,進士主要測詩賦。制科是根據需要臨時設置的科目,有唐一代,先后設置過120余種。制科考試,官吏和平民都可以參加,凡考中,官吏可升遷,平民則委以相應官職。但因制科科目多針對特殊技藝設置,以農、商、醫(yī)、土木營造最為常見,故不為士人所重,制科出身被稱為“雜色”或非“正途”。

常科考試參加者是生徒和鄉(xiāng)貢。生徒是各級學校學生,經學館考試合格,可送尚書省參加科舉。鄉(xiāng)貢是指自學或私塾學習的人士,州縣考試合格,可送至京城參加考試。考試由禮部主持,合格稱及第。結束后,禮部要將及第人員造冊登錄,交給吏部,再由吏部主持考試,合格者由吏部根據成績、名次等提出任用建議,報請皇帝批準。

兩宋時,科舉科目出現較大變化,但進士科仍最為重要??荚噧热莶辉僖栽娰x為主,而是測試對儒學義理的掌握程度。北宋科舉分鄉(xiāng)試、省試、殿試三個層次。鄉(xiāng)試由州府主持,中式者由州府推薦到京城,參加禮部會試,會試結束,合格者再由皇帝主持殿試,排定最終的名次。

明朝有省級建制,鄉(xiāng)試遂改為在各省省府舉行,正常情況下三年一次,時間固定在秋季八月,稱“秋闈”。鄉(xiāng)試雖在各地舉行,但主考官、副考官卻由中央選派。大凡在府州縣考試通過的秀才都有資格應試,考試通過者稱“舉人”,有資格參加會試。會試由禮部主持,但主考官、副考官都由皇帝臨時委任。會試也是三年舉行一次,時間在鄉(xiāng)試結束后的第二年春季二月,稱“春闈”??荚嚸我卜秩祝降钤囍蟛拍艽_定。明清時,一甲只取前三名,稱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賜進士及第。二甲、三甲均無定額,清朝時,二甲一般取1/3,賜進士出身,其余皆稱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恩蔭與貲選:官員錄用中的“異途”

察舉、征辟、九品中正制和科舉制,都是中國古代官員錄用的主要渠道,稱“正途”。一般而言,通過這些程序被錄用的,在官僚隊伍中占大多數,但仍有一定數量的官員,通過另外渠道獲得為官資格,歷史上稱為“異途”。前文提到,唐朝科舉中的特科,在當時就被稱為“異途”,但最常見的“異途”是恩蔭和貲選。

恩蔭是指子孫依靠父祖的官爵或功勛而任官的制度。西漢實行“任子制”,規(guī)定二千石以上官員,任滿三年,可送子弟一人到京師任郎官。東漢沿襲這一制度,實施更為寬松,到東漢末,公卿子弟往往幼年已任郎官,時人譏為“童子郎”。唐規(guī)定,凡官員皆可蔭子,五品以上官員除蔭子外,還可以蔭孫,三品以上官員可蔭曾孫。恩蔭最初獲得的不是實際職位,而是相應品級的“官階”,就此成為“敘官”或“散官”,有相應級別和待遇,沒有具體職掌,要在吏部排隊,待有實職空缺,再根據資歷和功勞委任。

宋朝規(guī)定,三公、宰相子,可以恩蔭充任中央各寺丞;使相、參知政事、樞密使、宣徽使子,恩蔭可以擔任太?;蚍疃Y郎?;实勖咳晷薪级Y一次,按慣例施恩天下,往往一次恩蔭數千人,宰執(zhí)大臣甚至可以恩蔭門客、醫(yī)師。

明朝恩蔭較嚴格,最初規(guī)定文官七品以上,可以蔭子1人。永樂之后,制度越發(fā)嚴格,三品以上,考滿著績,方得請蔭。清朝恩蔭分三類。一種是針對高級官員子弟的恩蔭,大體是直接獲得監(jiān)生身份,學習考試合格之后授予實際職務。另一種是難蔭,凡陣亡官員,不論滿漢,都授予世職。最后一種是特蔭,主要是針對功臣子孫無官職或官職較低,無法享受恩蔭的,皇帝通過特別加恩,使其能夠享受恩蔭待遇。

貲選是賣官,雖不是常規(guī)制度,但大多數王朝都實行過。西漢初,規(guī)定出資10萬錢,可以自備車馬裝備,到京城聽候選官。漢景帝時,出資門檻降低到4萬錢,愿意買官者大為增加。漢武帝時,因連年用兵,國家財政困窘,出資門檻進一步下調,一時貲選大盛。唐朝實行科舉制后,作為做官必備資格的出身,也開始被售賣。唐朝后期,還出現了“私覿官”。大臣奉命出國,國家允許拿出10個州縣的官職出售,用以籌措出使費用。

北宋之后,除元朝外,貲選大為減少。一般是在特殊情況下才允許進行。清朝時,貲選稱捐納,捐例大體有拯荒、河工、軍需三項,都屬于“暫行事例”,有一定期限,期滿或事竣就要終止。從初衷上講,實施貲選主要是為緩解財政困難,解決突發(fā)性事件籌措資金,屬于應急的便宜之計。在正常的情況下,售賣官職所得資金要上繳國庫,售出的官職也多屬于“散官”或非關鍵崗位。但其結果,很容易造成官僚系統的腐敗,甚至會成為皇帝籌集財富滿足私欲的手段。

政績與標準:官員的任用與升遷制度

正途和異途,都是中國古代面向社會招聘錄用職官的辦法。通過這兩個渠道脫穎而出,意味著獲得了當官的資格,在空缺較多時,還能直接出任實職。但是出身不同,會影響以后仕途發(fā)展。異途出身,晉升較慢,很難擔任重要或關鍵職務。北宋以后,擔任宰相或進入決策機構,基本上都需要進士出身??梢?,對官員來說,出身是非常重要的,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其未來的仕途發(fā)展。

官員的流轉升遷,各代做法不一。唐制規(guī)定的程序大致是,凡六品以下官缺,吏部要定期組織考試來遴選,參加者是已經取得出身的“散官”??荚囃戤呍倬C合考量其德望、才能和資歷,以決定選派的職務。吏部確定人選和職位之后,要與候選人即將赴任的部門主官商議,征得同意后,再告知當事人。當事人可以表達自己的任職意愿,吏部要根據當事人的意愿,調整任命,如此反復,最多可以調整三次,若仍不能讓當事人滿意,則會暫時擱置任命程序,等到下次銓敘再說,這就是所謂的“三注三唱”。上述做法適用于初任實職的官員,至于任職后的晉升,大都以任內考課成績?yōu)橐罁L瞥颊n標準為“四善”和“二十七最”?!八纳啤笔菍λ泄賳T的共同要求,即德義有聞、清慎明著、公平可稱、恪勤非懈,“二十七最”,是針對二十七種不同崗位的特殊要求,如法官崗位的考課要求是“推鞠得情,處斷公允”,對銓敘崗位的要求是“銓衡人物,恪盡才良”等。每年考課,中央各部門、州郡的主官,先要根據“四善”、“二十七最”的標準,對下屬官員的功過行能做出評語,并當眾宣讀,公議決定其等級,無異議后,登錄簿狀,作為考課檔案,上報吏部。

考課按照得到的“善”、“最”多少來評定等級,從上上到下下,一共分為9等。一最四善為上上,一最三善為上中,一最二善為上下,無最而有二善為中上,無最而有一善為中中,職事粗理、善最不聞為中下,愛憎任性、處斷乖理為下上,背公向私、職務非缺為下中,居官飾詐、貪濁有狀為下下。按制度,四次考課都是“中”,官階可以進一階,若都是“上下”以上,則要升二階,若成績都是“上中”以上,吏部要另行上奏,一般會有特殊的獎勵和升遷。明朝考課周期為三年,考課等級評定相對簡化,只分上中下三等,對應稱職、平常、不稱職。一個考核周期結束稱“考滿”,考課結果為稱職和平常,就可以升遷或留任,不稱職的則要降級或除名。

中國古代官員選任制度的得與失

中央集權國家體制的運轉,需要龐大的官僚系統。官僚系統的穩(wěn)定和運行,又需要源源不斷地從社會汲取所需的資源,包括能夠持續(xù)補充官僚隊伍的精英人才。秦漢的征辟和察舉,往往訴諸于鄉(xiāng)里輿論,看似有一定的民主意味,但輿論本身帶有模糊性和主觀性,很多時候未必能體現民眾的真實意愿,很容易被地方豪強所操縱,故而當時遴選的結果往往反映地方實力派的意愿。

科舉制最大的優(yōu)勢,不是能夠更精準地發(fā)現和錄用人才,而是使人才的遴選有了更客觀化的標準和流程,從而使官員的遴選和錄用能最大限度地擺脫地方勢力的影響,完全為中央所掌控,這顯然更符合中央集權政體的本質要求。當然,科舉制也為寒門子弟躋身社會上層提供了更多的機會,相應地,也極大拓寬了國家官員遴選的范圍。更重要的是,科舉制的定期舉辦,造就了一個數量相當龐大的特殊身份階層。他們因科舉取得功名,因功名而享受包括做官在內的各種法定特權,成為儒學明教和王朝政治的忠實擁戴者,即便沒有機會晉身為官,也會作為“準政府成員”(士紳)自愿擔當社會治理者的角色。從政治學角度看,科舉制的實施有效擴大了王朝政治的合法性資源。

僅就官員選任而言,科舉制的定期舉辦,為官僚系統的運轉儲備了更充足的后備人選,但是不論是詩賦、經義,還是策論,測驗的都只是應試者的文才或理論水平,而不是實際的行政能力。從行政人才的選拔來說,這種考試的有效性和準確性自然是很成問題的。事實上,科舉大盛的兩宋和明朝,其官僚系統的運轉效率和治理能力,比之漢唐很難說有所提高,以至于到清朝,一些皇帝有意重用異途出身的官員,對科甲出身的官員卻心存歧視。也正因如此,唐宋以后,官員的晉升,雖然出身逐漸成為考量的標準,但是其任官的政績仍具有決定意義,畢竟政府中大多數崗位真正需要的,是實際的行政能力。

(作者為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教授、博導)

【參考文獻】

①白鋼主編:《中國政治制度通史》(1-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

②楊陽主編:《中國政治制度史綱要》,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6年。

責編/張蕾 美編/楊玲玲

猜你喜歡
科舉制官員考試
古代的考試
“科舉”
帶病提拔自有病根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丘瓊山巧對官員
晚清科舉制度變革考
你考試焦慮嗎?
“搞”藝術的官員們
準備考試
官員在讀什么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