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除了備受關注的“空巢老人”之外,“空巢青年”一詞也逐漸進入了大眾視野。與“空巢老人”的被動獨居不同,“空巢青年”大多是指主動選擇獨居并且單身的年輕人——他們遠離家鄉(xiāng),在大城市中打拼,還大都有一份收入尚可的工作。
據(jù)媒體2017年1月21日報道,某機構最新發(fā)布的《“空巢青年”生活報告》顯示,“空巢青年”普遍比普通青年感到更孤獨。除了工作之外,生活中更多的時間是在出租房里上網(wǎng)、玩手機和一個人吃飯。一位在上?;ヂ?lián)網(wǎng)公司供職的受訪者表示,待遇雖然不錯,但每天加班的時間也不少,下班后只想專心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沒有精力參與社交活動,自己偶爾會覺得“孤獨感爆棚”。
國家統(tǒng)計局數(shù)據(jù)顯示,2015年全國一人戶家庭占總戶數(shù)比例達12.45%,而在2000年,這一比例僅僅是8.3%。在這些獨居人口中,“空巢青年”的占比越來越高,也越來越成為城市發(fā)展中一個不可忽視的群體。
別過度渲染“空巢青年”的悲情
在有關“空巢青年”的敘事里,越是在擁擠不堪的都市中,則越是存在創(chuàng)業(yè)的掙扎和崎嶇,這個群體無可避免地被他們自己以及輿論染上悲情色彩。然而,對于這個群體的描述,更多的來自于“無中生有”,只是一種矯情的表述,缺乏客觀的評價,表現(xiàn)出片面的認知和理解。每個人都會在年輕時面臨挫折和坎坷,這是人生必經(jīng)的階段,更是一筆寶貴的人生財富。既然如此,何必非要將這個年輕的群體打上“空巢青年”的烙印呢?“漂”在異鄉(xiāng),即便是缺乏感情的慰藉,居住條件不甚理想,也可以是拼搏奮斗的勵志榜樣,沒有必要活在“空巢青年”的悲情之中。
“空巢青年”并不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而是一種社會心態(tài)。此種心態(tài)的滋生,更多的與青年的自我定位和認知有關,故意貶低自我,充斥著一種浮躁的心態(tài)。如今,一些青年更加向往成功。然而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放眼無數(shù)功成名就者,他們也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磨難和挫折,他們曾經(jīng)不也是“空巢青年”嗎?厚積才能薄發(fā),“空巢青年”的背后,實則是一種急功近利的心態(tài)使然,缺乏應有的沉著和穩(wěn)重,更表現(xiàn)出了其內(nèi)心對生活的憤懣和自嘲。假如,自怨自艾、怨天尤人成為一個群體性的心態(tài),它不僅不會讓人走向成功,反而會為個人的未來增添更多的阻力和障礙。
“空巢青年”觸及了怎樣的社會痛點
從整體上來看,“空巢之痛”并不是某個群體特有的現(xiàn)象,其實早已成為一個社會共性問題?!翱粘病钡谋举|是精神的荒蕪,思想的貧瘠,無論是巨大的生活壓力,還是沉重的心理負擔,把自己掩蓋起來而缺乏與他人的主動交流,讓每個人都變成了“熟悉的陌生人”,才是當代人最痛苦之處。結果,物質上的收獲越來越多,但精神上卻日益失落且無助,并最終有了“我究竟是誰,這奮斗的目的又是什么”之問。于是乎,亞健康患者越來越多,焦慮癥、抑郁癥患者更是呈現(xiàn)出了井噴之勢,近年來,因患抑郁癥自殺身亡的案例屢屢被媒體曝光。
因而,關注“空巢青年”其實就是關注我們自己,就是關注整個社會和未來。青年若都無法做到心理健康,整個社會也就難言健康,幸福與和諧便成為無源之水。吉林大學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孫正聿認為:“現(xiàn)代人的焦慮,是對精神家園失落的焦慮,在現(xiàn)代化的過程中,需要精神家園的建設,需要人生境界的升華?!敝匾暼说木窦覉@,既是個人安身立命之本,也是社會和諧幸福之基?!翱粘睬嗄辍庇|及了社會痛點,也是社會自我反思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