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太吉
人伴書,書附人,人書相依,是文明史上千年不衰的話題。世事滄桑,人生萬態(tài),書也隨之呈幸遇和糟遇。我三十余載,百酬余暇,問書尋書,與書結緣,也就有了一些書的小故事。
十年前冬日的一個下午,已近下班時間,單位門口往來行人稀少。檔案室的工作人員抬著幾大紙箱“廢品”,叫來一個收廢品的人正在稱量出賣。
也是天公作緣,我因處理一起事務晚走了幾十分鐘,恰好在門口看到了他們剛剛稱量完畢:是兩大箱顏色發(fā)暗的經年古舊書籍,約摸幾十斤重,可以賣約十數(shù)元人民幣。那堆“廢品”的那種特質形狀與臨近黃昏時反射出的垂暮顏色,引得我好奇地湊前一看究竟。首先直挑視神經的是一函《四書五經》,藍色封面,絲線古裝,生宣紙質,雕版印刷,整齊地碼插在褐色布面書奩里;還有其他一捆捆一摞摞的“舊書”……就憑這一函《四書五經》,不管是什么年代出版,我即刻毫不猶豫地插手了這樁買賣:我向那位收購廢品的中年男子付出了一倍于他的錢,轉而將全部“廢品”悉數(shù)截獲!
當晚,我在書房里對這些“廢品”進行了仔細清理、端詳、觀摩。它們像一個個蒙冤的老人,讓我聆聽到了那一幕幕頗具身世的遠近、深淺、雅俗、繁簡不同的故事:
——那一函《四書五經》,從印裝風格看,應該是清代中晚期中原一帶坊刻本。各冊扉頁均鈐有原藏書主人的石印,那端莊的鈐姿,鮮紅的篆字,流暢優(yōu)美的刀法,依稀望見主人的儒雅風度,從書中的一些圈點,仿佛窺得主人燈下苦讀情景!
——值得欣慰的是兩冊大32開《佩文韻府》,雖經歲月蹂躪,本是黃色封面卻蒼然變成灰褐色,仍掩不住它原來的雍容華貴:采用細工絲線雙角裝訂,書題楷筆印字外加粗細雙框格,題下有卷冊標碼;卷首扉頁銘鈐一豎型大篆印,篆刻構嚴洗練;全書所用紙質上乘,似是小萱;字跡雕刻規(guī)整、印刷清晰,是典型的油宋體;書的天頭地腳留空寬闊,奢侈大氣,不是一般坊刻小場所倡;書脊書腹裁割極為平整,完全可以與現(xiàn)代化裁制工藝相媲美。這一切都在印證著一個推測:兩本《佩文韻府》應是從宮廷中流落出的皇室“府”本,甚至有可能是清代皇室人員當年捧讀之物。難以想象,它是在經歷了怎樣的顛沛流離之后,才到達了這個小城,又天意緣緣與我在此時相遇!
這一夜,我對兩本《佩文韻府》輕翻細摩,愛不釋手,端詳最久。查資料知悉,《佩文韻府》始撰于清康熙年間,是一套供習寫文章或詠詩作詞用的詞語工具書,其初始的動意是僅供皇室子弟專用,后擴大到宮廷官宦近臣使用;晚清及民國初年,各地均有地方刻本出現(xiàn),曾影響一時。
——一本《湘子寶傳》小說,應是清末民初印本,似八股俳文,每句十字,押三三四韻律,讀來朗朗上口,方便讀唱傳誦。一本《妙法蓮華經》,紙質白皙,字畫勻稱,一看便知是近代鉛活字印刷,雖近百年的書齡,但其印裝質量仍然很好,線裝平實堅固,翻閱起來仍很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