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勝
把抽象的知識具化為經驗
為豐富學生活動,學校將大課間活動分為兩段,前半段分班級自由活動,后半段全校集體課間操。前者的目的是尊重學生個性,要求每個孩子保證足夠的活動量;后者注重團隊意識和集體效應,追求整齊劃一。
學校老師對該方案很認同,但實施中卻倍感壓力。究其原因,自由活動時全班參與度不高,孩子們的活動量不大;需要不斷設計游戲活動,即要有意思又要有意義;活動的設計難度不亞于上一節(jié)課,太耗費精力……這些問題老師們接連不斷地向我們反映。
但為了學校集體發(fā)展,老師們仍然克服困難堅持著。最近學校正在申報足球試點學校,上級要求學校每周的課間操要全校統一安排數次足球練習。給班主任傳達信息時,他們都由衷地松了一口氣,還調侃道:得謝謝足球救了我們。
我沒有想到學校老師們的壓力竟然這么大,這些活動都是在以前的學校曾經做過的,怎么在新學校實施起來就這么難?
經過討論反思之后,大家找出了原因:以前實施的時候,是循序漸進的,由每周一天的自主游戲活動到每周兩天、三天逐步增加起來的,且每周最多三次自主活動,因為周一升旗,周三全校集體活動。這樣的設計之后,老師們有了一個緩沖的適應階段,輔之以典型班級示范,讓其他班級逐漸自我創(chuàng)造,這樣的漸進過程緩解了老師們的壓力。而當前,全新的學校全新的教師,管理者忽略了教師經驗的積累,要求一步到位,難度自然成倍增加。
學校管理要講究方法,不要“給得太多”,否則“欲速不達”。教師的成長也需要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經驗化。
評價是手段不是目的
開學兩個月了,按慣例,學校要對一年級學生的行為習慣和字詞掌握情況進行驗收。教師們忙忙碌碌,心懷忐忑,擔心自己班級能否順利過關。新進教師就更憂慮了,不斷向老教師咨詢:究竟要驗收些什么?如何驗收?
在大家眼里,檢查驗收的目的是為了考核,為了評出等級,給予優(yōu)秀者獎勵。不得不說,很多地方和學校都將檢查驗收作為一項孤立的活動來看待,并沒有意識到“評價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檢查驗收的本意,是為了讓孩子們掌握知識,養(yǎng)成好習慣,但在執(zhí)行之中,教師們最后竟然忘記了初衷,理解成了某種形式的競賽。
單純就評價來說,評價不僅有鑒定和選拔的功能,還有導向、監(jiān)督、調節(jié)、診斷和激勵的作用。用好評價手段,可以有效的促進工作;用不好,則會背道而馳,事與愿違。
于是,我們嘗試將各項檢查驗收的標準和范圍事前公示,讓所有師生了然于胸,懂得對照標準檢視自己的行為和習慣。慢慢地,我們發(fā)現,老師們逐漸變得從容起來,會根據個人和班級的情況制定計劃,分步實施,不再像無頭蒼蠅一樣忙忙碌碌。學校的管理者也反映,各項工作的質量也逐漸提高了。
這讓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當人們能夠按照自己的節(jié)奏來工作,能對自己的工作進行掌控時,效率和質量會更高,甚至能增強我們做教師的幸福感。
管理者不能時常舉著評價、檢查的大棒,對被管理者一味施行“管”的行為,要多一些“理”的思維方式。我們需要經常回歸原點來思考:做這件事原本的目的是什么?這樣做與初衷是否相符?能否達到預期的目的?
或許,經常性的反思能使我們更加“不忘初心”。
(責任編輯 周小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