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富俊
芷葺兮荷屋,繚之兮杜衡。
合百草兮實庭,建芳馨兮廡門。
九嶷繽兮并迎,靈之來兮如云。
——《九歌·湘夫人》
古代詩文中,凡稱“蘅”“衡”“杜衡”者,均指馬兜鈴科的杜衡;而稱“杜”“杜若”者,則為姜科之高良姜。杜衡為細辛屬植物,形態(tài)和氣味都和中藥常用的細辛類似。杜衡全株均有香辛味,可當作香料隨身佩戴。古時道家修煉者也常服用杜衡,據(jù)說可“令人身衣香”。
《唐本草》說:“杜衡,葉似葵,形如馬蹄。”因此,杜衡又名“馬蹄香”。在《楚辭》中,杜衡常與芳芷、藥芷(白芷)、蕙蘭、石蘭等香草并提,且出現(xiàn)之處在七篇以上,是《楚辭》中重要的植物,也是詩人寄寓感情的一種香草。
《山海經(jīng)》描寫杜衡,說天帝山上有一種草,狀如冬葵,味如蘼蕪,馬吃了可以健步如飛,人吃了可以治療腫瘤。據(jù)現(xiàn)代科學分析,杜衡全株具芳香油(主要成分為黃樟油和丁香酚),有特殊的辛香氣味,具有驅蟲效果。直至近代,杜衡等細辛屬植物還常被用來代替樟腦丸。至于藥效方面,杜衡可發(fā)汗祛痰,也可用于治療風寒頭痛。
【植物小檔案】
學名:Asarum forbesii Maxim
科別:馬兜鈴科
多年生草本,高10厘米~20厘米,地下莖橫走、細長。葉基生,通常為1片~3片,葉片心狀腎形,長寬各3厘米~8厘米,尖端圓鈍,表面有白斑;葉柄長7厘米~15厘米。花單生,無花瓣;萼鐘形或壺形,紫黑色,先端三裂,裂片直立,喉部緊縮,內(nèi)壁有方格狀網(wǎng)紋。蒴果肉質,多數(shù)具黑褐色種子。分布于我國華中、華東各地陰濕之林下或草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