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晉
摘要:語文課本的插圖是教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編者根據(jù)課文的內容和特點,精心安排繪制的,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重難點,以及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觀察力,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應該注意體會教材編寫者安排插圖的用意;在課堂上充分、適時地運用插圖,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關鍵詞:插圖教學資源學習興趣能力培養(yǎng)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薄罢Z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辈鍒D是教材的“第二語言”,作為課堂教學資源的一部分,具有形象性、直觀性,趣味性,啟迪性等特點。這些插圖生動形象,富有童趣,與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思維特征非常相適應,也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同時,也能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想象、審美等能力。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應該注意體會教材編寫者安排插圖的用意。在課堂上充分、適時地運用插圖,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如何充分利用插圖來讓學生進一步學好小學語文呢?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談談以下幾點認識。
一、利用課文插圖、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唯有“樂之”,才能“樂學”可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語文教師在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的整個教學活動中,千萬不可忽視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一定要千方百計地利用各種手段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課堂教學質量自然就會提高。
我們所使用的語文教材中的插圖不但數(shù)量多,而且色彩鮮艷,具體形象、富有童趣,它最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五年級上冊《黃果樹瀑布》這一課時,可以先讓學生說說書上的圖畫美不美,并說說美在哪,接著引導學生用句子或成語來描述書上的插圖,學生說完后,再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看看課文是用什么樣的成語、什么樣的句子來描繪圖畫的。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提高觀察能力。又如在講述《霧凇》一課時,當學生看到課文中那玉樹瓊枝、銀光閃閃、潔白晶瑩的霧凇插圖時,都不禁張大了嘴巴,嘖嘖稱贊,此時,學生的學習興趣已經(jīng)被調動了起來,再美美地讀課文、理解課文就順理成章了。特別是對于中低年級小朋友,一般都對文字不感興趣,但往往對具體可感的彩圖興致勃勃。教師可根據(jù)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運用好插圖,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學習新知。
二、利用課文插圖、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重難點
學習語文,首先就是對語言文字的學習。課文就是我們學習語文最好的載體。但是有些課文,由于與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相距甚遠,學生在理解上顯得很困難。這個時候恰當?shù)剡\用插圖幫助學生建立起具體的形象,就能化難為易。如在教學《安塞腰鼓》一文時,就把課文的插圖與文字有機地結合起來指導學習。課文中寫道:“一錘起來就發(fā)狠了,忘情了,沒命了!百十個斜背響鼓的后生,如百十塊被強震不斷擊起的石頭,狂舞在你的面前。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黃土高原上,爆出一場多么壯闊、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這段文字對于安塞腰鼓表演的場面描寫極為精彩和震撼。如果讓學生只從文字上去感受安塞腰鼓的大氣與恢宏,學生是很難感受到它所帶給人們的震撼的,即使感受得到也是空洞的表象。而我們的畫家將這段語言文字所描繪的內容用自己的畫筆直觀地展現(xiàn)了出來,凸現(xiàn)了安塞腰鼓表演場面的壯闊。通過指導看圖,避免了抽象的講解與生硬的想象,不僅讓學生較為輕松直觀地領會段落中所描繪的安塞腰鼓的氣勢,還讓“安塞腰鼓”這一中華厚重的民俗文化在孩子們的心中扎下深深的根。
三、利用課文插圖,放飛學生的想象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認為,想象力是一個人最重要的能力。在我們所使用的語文教材中,配有許多形象有趣的插圖,學生能夠憑借插圖去理解課文,教師更可以利用插圖對學生進行想象力的培養(yǎng)。教學中,教師適時地利用插圖,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培養(yǎng)學生想象的習慣,讓思維在美圖的引領下插上翅膀。例如在教學《三袋麥子》時,針對小豬、小牛和小猴分別和土地爺爺談話時的三幅插圖,我引導學生根據(jù)插圖想象小豬在得到一袋麥子后是如何迫不及待把麥子磨成面做成各種各樣食品的,小牛在得到一袋麥子后是如何將一袋麥子儲藏起來的,小猴子在得到一袋麥子后是如何將一袋麥子種到地里的。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激發(fā)了學習興趣,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力。
四、利用課文插圖,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小學生由于語言能力的有限,口頭表達時或過于簡單或錯亂無序。要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插圖這一直觀手段。插圖能從多方面啟迪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說的欲望,利用插圖進行說的訓練,學生不會覺得無話可說,而且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讓學生看著圖畫復述是訓練學生說的能力的一個很好的形式。圖畫會給予學生很多提示,會讓學生復述的內容重點突出,而且言之有序。如《最后的姿勢》一文中,課文中的三幅插圖個個都是震撼人心的。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廢墟”“坍塌”“生死攸關”“舍己為人“等詞語將文中的幾幅圖鏈接在一起,讓學生根據(jù)插圖來復述課文內容,感受譚千秋老師在那生死攸關、千鈞一發(fā)的時刻,奮不顧身地保護學生的感人壯舉。因為有了具體可感的圖畫,學生就不會覺得無話可說。同時,通過這一訓練,也可了解學生對文本思想、人物情感等的具體把握。
總之,插圖在語文教學中對于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具有它獨特的優(yōu)勢。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悉心揣摩這一幅幅小小的插圖,仔細思考如何巧妙甚至創(chuàng)造性地利用編者提供的這一系列教學資源,使小小的插圖“活”起來,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其作用,給孩子們帶來一個大千世界。只有這樣,我們的課文才會綻放出奪目的光彩,我們的課堂才會煥發(fā)出勃勃的生命力。
讓課文插圖走近孩子,讓課堂教學因插圖而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