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根據(jù)三本院校地質工程專業(yè)教學現(xiàn)狀,探索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生實踐能力的《礦物巖石學》課程教學改革措施。
關鍵詞:三本院校地質工程專業(yè)礦物巖石學課程教學改革
《礦物巖石學》是地質工程專業(yè)的專業(yè)基礎課,礦物巖石學及其相關知識無論是在地質學的基礎理論研究還是解決工程地質問題都發(fā)揮及其重要的作用。目前的《礦物巖石學》課程是將以前《結晶學》、《晶體光學》、《礦物學》和《巖石學》等多門課程集合而成,課程內容龐雜;另一方面,礦物巖石學是建立在實驗基礎上的學科,礦物巖石的鑒定更是需要經驗的積累,但教學學時卻縮減加大了學生學習難度,教師教學難度,使得該門課成為課程體系中的教學難點。地質工程專業(yè)相比地質專業(yè)本科生來說地質基礎相對薄弱,學生學習這門課難度更大[1]。針對上述問題,結合三本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培養(yǎng)應用型人的目標,我們對礦物巖石學課程教學改革進行初步探索。
一、合理組織教學內容,探索一體化教學
針對課時少,內容多的現(xiàn)狀,為了能讓學生在有限的課時里理解掌握課程的重難點,需要對教學內容有所取舍,突出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基本理論。從課程整體的課時來說,結晶學和晶體光學的內容只做簡單介紹,其中結晶學部分重點介紹晶體的定義、性質、分類和對稱性;在晶體光學部分,我們著重介紹晶體光學性質的鑒定方法,使學生掌握鏡下礦物巖石鑒定的基本方法,其余知識要求學生自學理解。而到了礦物學和巖石學的部分,在講述相關內容也會有所側重,而且我們嘗試開展一體化教學。以變質巖為例,我們在理論課上著重介紹變質因素和變質作用的類型,而變質巖的結構、構造和分論我們會結合手標本進行教學,而且利用“翻轉課堂”教學理論將課堂交給學生[2]。引導學生利用之前學習巖漿巖和沉積巖的方法,結合之前介紹的變質巖總論的相關知識,來學習變質巖的結構構造和變質巖分論的知識。這種方法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極大的挖掘了學生潛力。
雖然目前高校的《礦物巖石學》課程,多將課程分為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通常都是在課堂上講述相關理論,在實驗課中進行識別。但越來越多的教師認識到礦物巖石學實驗課要與理論課教學相統(tǒng)一,應統(tǒng)一于課堂教學之中。礦物巖石學中很多抽象的概念如果放到實驗室去講授,會讓學生學生恍然大悟,對應標本來認識和理解理論知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課堂的教學改革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還得配合與之相適應的考核方式。我們改變“一考定乾坤”形式,課程成績由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得出,其中期末考試成績所占比重大大降低為30%,而平時成績占70%,其中實驗成績40%分數(shù)為實驗報告的平均分,另外30%是由課堂表現(xiàn),課程論文和課后學習綜合得出。這樣就從考核方式上學生督促學生的日常學習,但是如何減少抄襲,避免學生潦草應付,促進每個學生積極都投入的教學當中也是需要在今后教學中著力解決的問題。
二、豐富課堂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輕松教學情境
不同的學生對授課內容興趣是不一致的,該門課程內容龐雜采取老師平鋪直敘的方法很難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課堂是關鍵,這就需要授課老師在課堂上集合多種方法,如利用傳統(tǒng)板書將關鍵知識點羅列在黑板上,讓學生把握課程的脈絡;利用多多媒體課件可以詳細介紹相關知識;利用偏光顯微鏡以及模型增加同學的感性認識。同時,我們還可以多利用網(wǎng)絡平臺資源為學生課后延伸學生提供資源和途徑。多種教學方法的結合使得學生既能有效掌握基礎理論知識,又能在課堂上獲得知識的外延。
除了教學方法上面采取多種方法調動學生積極性,還要在課堂內容上面多下功夫,既要將理論知識講解透徹又要創(chuàng)設輕松的教學情境。比如在講到地殼中的主要礦物元素可以將其編成順口溜“養(yǎng)閨女貼給哪家美”;在講到礦物的硬度的時候,可以把摩氏硬度計當中的礦物名稱記成一個女孩和男孩的名字女孩叫“滑石,方熒磷”;男孩“長石,黃剛金”;又如在講到具體礦物巖石的時候可以結合寶玉石和奇石,以增加學生的興趣。
另外針對我校提出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我們在講課過程中會注意穿插工程案列或者礦物巖石在工程上的應用。比如在講述沉積巖的時候,黏土巖通常是隔水層或弱隔水層,但在施工過程中又要特別注意其膨脹性;灰?guī)r在工程中的應用等,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
三、開展形式多樣實踐活動,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
礦物巖石學本身就是一門建立在實驗基礎上的學科,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最基本的途徑就是高質量的實驗課。但實驗室內觀察的標本由于巖石的規(guī)模、新鮮程度、巖石種屬會與野外實際觀察有著相當大的差別。為了更有效提高教學質量,課程實踐需要從最初實驗課堂的學習擴展到校園內外的自主學習實踐,從驗證性學習延伸到探索性學習[3]。除了傳統(tǒng)的地質綜合實習,還可以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在活動中鞏固知識提升能力。比如及時開展課間地質小實習,可以觀察學校內外礦物巖石種類。
學校所在的馬鞍山市又是一座依托豐富地質礦產資源而發(fā)展起來的工業(yè)城市,地處寧-蕪陸相火山巖盆地中段,保留了大量的火山地質地貌現(xiàn)象這些都為我們開展實踐活動提供了堅實基礎。針對三本學生學情,我們著手組織校內的地質大賽,通過培訓比賽提高學生能力,也為今后參加校外比賽選拔優(yōu)秀選手。
我們希望通過對《礦物巖石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可以突破這個教學體系中的重難點,提高該門課的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能力以更好適應今后的工作。
參考文獻
[1]張帆王孔.偉地質工程專業(yè)中專業(yè)基礎課設置與教學方法中國地質教育.2016年第2期.
[2]張金磊.王穎.張寶輝.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2(4):46-51.
[3]董春梅.徐方建“礦物巖石學”實驗課延伸教學新模式改革與實踐.中國地質教育.2013年第2期.
作者簡介
羅夢(1987.12-)女,四川德陽人,碩士,河海大學文天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基礎地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