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金廠民族小學學齡前兒童教育現(xiàn)狀開展調查研究,了解邊疆少數民族地區(qū)學齡前兒童教育的現(xiàn)實狀況,深思和探索邊疆少數民族地區(qū)學齡前兒童教育的發(fā)展規(guī)律,挖掘邊疆少數民族地區(qū)學齡前兒童教育存在的諸多問題,從而提出具體可行的措施來改進邊疆少數民族地區(qū)學齡前兒童教育現(xiàn)狀,為邊疆民族地區(qū)發(fā)展教育事業(yè)貢獻盡一份微薄之力,為邊疆社會發(fā)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邊疆少數民族學齡前兒童教育發(fā)展
馬關縣金廠鎮(zhèn)民族小學是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兩所省定民族小學之一。金廠民族小學始建于1952年,1980年被云南省定為云南省金廠民族小學,位于對越自衛(wèi)還擊戰(zhàn)主戰(zhàn)場之一的羅家坪大山下下金廠村,距新金廠街1公里左右。在全校師生多年的努力下,于2007年被馬關縣委、縣人民政府評為“綠色學校”。金廠本身的地理壞境比較特殊,雖然景色秀美、更有云霧繚繞。但到處是大山環(huán)繞,平地、可耕種土地寥寥無幾,再加上戰(zhàn)爭的緣故,山上戰(zhàn)壕林立,土地貧瘠,這里的人民生活十分艱苦,幾乎無經濟來源,也正因為這些原因,導致這里的大量勞動力往外流,特別是年輕人,他們以靠外出打工來維持家庭生活。由于馬關縣金廠鎮(zhèn)地處屬于邊疆少數民族地區(qū),當地環(huán)境惡劣、學校條件的欠缺、學生家庭條件的限制等各種原因,導致金廠民族小學在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是舉步維艱,要把金廠民族小學學齡前兒童的教育教學質量搞好,更是任道重遠。本文以金廠民族小學的幼兒大班為例,邊疆民族地區(qū)基礎教育中存在的最普遍的問題。
現(xiàn)金廠民族小學共有21名教師,其中男教師占15人,女教師6人,在21名教師中,有18名是少數民族教師。全校有學生400多人,共分成11個班,2個幼兒班,一年級2個班,二年級2個班,三年級2個班,四年級3個班。金廠屬于邊疆少數民族地區(qū),所以全校有95℅以上的學生都是少數名族,其中苗族學生就占93℅以上。從幼兒班到三年級,都是一名教師包一個班,即一個班的學生生活、學習等各項工作就由一名教師全權負責。
一、金廠民族小學學前班的基本概況
幼兒大班共有幼兒55人,其中男生28人,女生27人;苗族學生就有50人,其中男生26人,女生24人;其余的壯族男生女生各2人,只有一名是漢族學生,而且這個漢族學生還不是本地區(qū)的,是外省的隨母親來外公家住的,所以說其實本地區(qū)的學生全是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中以苗族為主要居住名族。全班不會說、聽不懂漢語的學生至少有十個,大部分的學生生活無法自理,他們不會隨著天氣的變化而增減衣服,往往是大熱天的穿著厚厚的衣服、球鞋,而大冬天的他們也會穿著涼鞋,這種情況在整個學校的學生身上都能見到。
二、家長對學前教育認識的欠缺
(一)學生得不到應該有的、及時的、全面的家庭教育
自然環(huán)境的惡劣導致民族地區(qū)的貧困與落后,而家庭的貧窮又導致孩子無法到校接受學校教育,最終導致現(xiàn)在的爺爺奶奶、父母一輩大部分都還是文盲,簡單地說很多父母就連他們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連漢話都不會說,他們只能用他們自己的名族語言。這首先就導致他們不可能對孩子進行有效的家庭教育和輔導,特別是在孩子進入學校之前的語言的轉化上。其次就是,他們無法和教師進行有效的溝通,盡管我們學校極大部分的教師都是少數民族,但民族之間的語言卻不是通用的,所以在與家長進行溝通時最常用的還是漢語。
(二)家長對學前教育的誤解和漠視
很多家長他們自己是沒有接受過義務教育的,更不用說是學前教育,這對他們來說是陌生的。所以他們潛意識里的或是他們自己所理解的學前教育就是,把孩子送到學校,那么孩子就由教師全權負責,他們認為學前教育的教師只是帶著孩子們玩玩混日子的反正孩子還小也學不到什么知識,這就又從另一方面反應出,家長所謂的學到東西就是要一把孩子送到學校,孩子就要學會寫字、會數數、會做題等等。
(三)迫于生計和致富的大壓力,年輕父母忽略教育的重要性
年輕的家長幾乎都外出打工,只留孩子跟老人在家,于是留守兒童的問題普遍存在,老人一方面是無法及時地給予孩子有效地指導,無論是生活上還是在學習上;另一方面是老人忙于農活,無暇顧及孩子的學習
(四)家長的教育修養(yǎng)不高不夠
由于很多家長都沒接受過小學教育,所以他們掙的都是苦力錢,而我們金廠當地的教師和公務員工資也非常不高,甚至沒有這些家長打工的苦力錢高,所以家長對教育對知識的認識淺薄,有部分家長思想中還存留著封建的落后的意念,“早成家就能早立業(yè)更能早掙錢”。這些家長會通過苗族踩花上等民族活動堂而皇之的讓還在接受義務教育的兒女成婚并退學。這就導致金廠小鎮(zhèn)的教育陷入義務教育的僵局,惡性循環(huán)導致學前教育更加困難實施。更多的家長覺得知識學多了也是白學,像他們沒文化一樣可以到外面打工賺錢,加之受“讀再多的書,最后還不是要給人家打工”這種社會上消極觀念的影響,他們更不會注重學校的教育,而家長的不配合給學校的教學工作帶來很大的困難。
(五)家長和部分領導對學前教育活動產生誤解而打擊學前教育積極性
家長對現(xiàn)代教學的不了解。在沒有搬教室之前,幼兒班也是用多媒體-電子白板進行教學的,可是當家長看到我們教師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時,更多的家長就誤以為我們教師在放動畫片給孩子看,有時連上級領導也會有這樣的誤會,他們就會到外面說:幼兒班的教師什么都不會,整天就是放電視給學生看。這樣的評價和言論,無形中給了我們教師很大的壓力,我們的努力和付出,不但得不到肯定還反到被誤解和壓制,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的打擊了我們對教學,甚至是對教育事業(yè)的積極性。
三、學校教師隊伍的素質和教師隊伍的穩(wěn)定影響著學校的發(fā)展
(一)金廠民族小學教師情況
全校21名教師中,只有3名是本科生畢業(yè)外,其余有的是大專生,有的是中專生,還有的是以前的高中畢業(yè)生。從整個教師隊伍來看,教師隊伍的素質不高,而教師隊伍的素質影響著整個學校的教育質量,學校領導又對教師質量的提高不重視,教師之間缺少交流更缺乏合理的培訓。上級主管部門的送課下鄉(xiāng)又太單一,各科目之間的教學聯(lián)系匱乏,并缺少對歷年考試的總結和研究。學校領導的凝聚力不夠,工作不夠團結導致很多教育信息不能及時傳遞和下達。多種原因造就了我們金廠落后的教育條件。
(二)現(xiàn)在的教育政策無法留住教育人才
教師隊伍的不穩(wěn)定性,主要表現(xiàn)為,每年都有教師流動,有的教師考到其他單位,有的教師調到其他縣或鄉(xiāng)鎮(zhèn),而每年又都有新的教師到學校來,教師隊伍的這種不穩(wěn)定性,無法凝聚學校的師資力量,也無法形成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教育教學模式,也就無法有效地提高學校的教學水平。
四、學校硬件、教學條件及師資的配備影響著學校的發(fā)展
(一)金廠民族小學硬件條件
整個學校就只有一棟教學樓,共有12間教室,但由于有的被用做實驗室、計算機室等,所以能用做教室的就只有8間,而現(xiàn)在學校共有班級11個,顯而易見學校的教室是不夠用的。因此,我們兩個幼兒班只能搬到原本是用來給學生就餐的地方來上課,三年級二班就只能搬到女生宿舍里騰出的“教室”。
(二)基本的教學條件無法滿足
我們幼兒大班有55名學生,但我們只有21張課桌,并且那是小課桌,最多也就只能坐2名學生,而我們的學生有的三個人坐一張,有的四個人坐一張,三個人靜靜地坐著都顯得擁擠,更何況還要他們學習、寫字,而往往學生也因為寫字擁擠而鬧矛盾,甚至是出手打架,這嚴重影響了教師的教學。然而有一部分學生干脆跑到講臺前,趴在地上寫字,幼兒正處于身心都快速發(fā)展的關鍵期,這樣就阻礙了幼兒的身心發(fā)展;當然,這種趴在地上寫字的情景要是被其他教師或上級領導看到,他們的評價更多的是:學前班的教師什么都不會,整天就只會帶著學生玩,連最起碼的課堂紀律都搞不好,那個教室整天鬧喳喳的,真不知道他們是來干什么的。如果是做和不做一樣,做好和做壞一樣,那這些評價不可能提高我們教師的積極性,而只會消減我們教師的積極性,更嚴重的可能會影響教師對整個教育事業(yè)的自信心,那么教師的心態(tài)也就會變成混一天算一天,反正怎么做都一樣。
(三)師資的配備極其不合理
首先學校招聘教師時專業(yè)不對口,很多教師上的都不是自己所學的專業(yè),往往到學校后都是教其他專業(yè),多數人都認為小學的課程應該是誰都會上,當然小學課程誰都會上這并不假。但想想,上自己最熟悉、最精通的課和上一門自己不熟悉的勉強能上的課,它們的效果會是一樣的嗎?其次是學校教師的數量不足導致教師教學工作的繁重,除四年級以外,其他的每個班級都是由一名教師全包,從學生的日常生活起居到學生的學習生活,教師可謂是面面俱到。像我們幼兒大班,一共開設了五門課程,全部由我一個人來上,每天都是五節(jié)課,還要守他們吃飯,中午還要守他們午休。守完午休接著上下午的課,常常感覺整個人都是渾渾噩噩的,甚至有時感覺站著上課都要睡著了,可想而知,這樣的教學能有多理想。
五、少數民族地區(qū)的發(fā)展與民族的穩(wěn)定和團結的密切聯(lián)系
由于歷史原因,生存條件差異,地理位置相對偏遠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大多數少數民族地區(qū)的發(fā)展相對落后和緩慢,直接影響中華民族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萍际堑谝簧a力,是經濟發(fā)展的根本動力。教育是發(fā)展科技和創(chuàng)新科技的源泉和保證,為此,邊疆民族地區(qū)的教育應當受到廣泛關注。國家通過多種政策來促進邊疆民族地區(qū)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維護了民族團結、緩解了民族矛盾。
六、針對存在的問題我們應采取一些有針對性的措施來解決實際的問題
(一)政府應加大對邊疆民族地區(qū)教育事業(yè)發(fā)展、人才戰(zhàn)略的教育作用的宣傳
各種事業(yè)的發(fā)展都離不開宣傳的力量,尤其在今天信息高速發(fā)達的世界里,只有通過合理有效的宣傳手段才能讓教育植入千家萬戶的思想里,才能真正讓教育的根基穩(wěn)穩(wěn)扎進邊疆的土壤。讓各族群眾切實感受到教育的重要作用,讓他們感受到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不是做與不做是一樣的,讓他們看到是教育改變了他們的生活狀態(tài),是教育讓他們一步步奔向幸福人生。邊疆民族地區(qū)由于歷史、交通等自然條件的限制,社會發(fā)展處于欠發(fā)達狀態(tài),教育發(fā)展滯后、人才短缺是制約邊疆民族地區(qū)發(fā)展的重要原因。
(二)積極探索多種渠道、多力量的辦學模式以推進邊疆民族地區(qū)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
加大資金投入,在能夠滿足學?;A教學的條件下建立與學習相結合的娛樂設施,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是快享受樂的過程。
(三)積極推行家校合作
家校合作,最基本的作用就是讓家長一起和學校參與教育,并且深深加強了家長和學校的溝通和聯(lián)系,同時也能對學校的教育工作起到監(jiān)督作用,防止教育傾斜。讓更多的家長也能夠接受到教育,讓家長切身的去感受、體會教育帶給他們的無窮魅力,同時也彌補了他們當年因家庭條件的欠缺而造成的遺憾,改變家長對教育存在的很多誤解,轉而支持教師、支持學校的教學工作,從而促進家校合作,促進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
總之,邊疆民族地區(qū)存在的教育問題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邊疆民族地區(qū)教育改革的重心應當以發(fā)展民族文化為主,緊密圍繞地區(qū)經濟建設。基礎教育須把當地民族教育與義務教育結合起來,形成具有當地特色教育的基礎教育。加強教育均衡需要政府增加投入,推進師資建設。解決邊疆民族地區(qū)存在的教育問題需要相當長的時間,需要社會全方位共同努力。邊疆民族地區(qū)的教育問題涉及民生,關系著邊疆的穩(wěn)定。要解決邊疆民族地區(qū)的教育問題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徹底解決的問題,這是一段艱苦而漫長的過程,但我們應堅信,只要我們共同攜手并進,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將會迎來金廠學齡前教育的春天,迎來邊疆民族地區(qū)學齡前教育的春天。
參考文獻
[1]龐麗娟.同伴提名法與幼兒同伴交往研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1994.
[2]龐麗娟、胡娟、洪秀敏.論學前教育的價值[J].學前教育研究,2003.
[3]嚴冷、馮小霞.學前教育作為人力資本投入的啟示[J].中國教育學刊,2009.
[4]楊一鳴.兒童早期開發(fā)投資于未來[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5]汪東梅.農村學期教育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
[6]繆周芬.兒童同伴關系研究[J].牡丹江大學學報,2008.
[7]郭蕓蕓.發(fā)展西部農村學前教育的思考[J].教育與管理, 2003.
作者簡介
李樹翠(1977.9-)女,云南元謀人,碩士,文山學院教育科學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民族學、社會學、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