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本刊記者 蔡曉梅 綜合
國學大師吳宓:學貫中西 融通古今
文、圖/本刊記者 蔡曉梅 綜合
吳宓,陜西涇陽人。中國現(xiàn)代著名西洋文學家、國學大師、詩人。生于1894年,卒于1978年,享年八十四歲。早歲負笈清華,留學哈佛,與陳寅恪、湯用彤并稱為“哈佛三杰”。學成歸國,先后服務于東南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lián)大、武漢大學諸校,其間曾赴英國牛津大學及西歐多國游學。1949年后隱居于重慶北碚縉云山下之西南師范大學,直至1977年回陜終老。
吳宓主編《學衡》雜志,堅執(zhí)“昌明國粹,融化新知”的文化擔當;主持清華國學研究院,聘請梁、王、陳、趙四大家;主事清華與西南聯(lián)大外文系,力倡培養(yǎng)“博雅之士”的現(xiàn)代大學辦學理念,這些都為學界所熟知而樂道。
課堂上的吳宓,常穿一襲灰布長袍,一手拎布包袱,一手拄手杖,戴一頂土棉紗睡帽就走上講臺。打扮雖然古板,講的卻是純英文詩歌。中國譯協(xié)資深翻譯家、外國文學專家劉炳善這樣描述他對老師吳宓的印象:“這位老先生是著名的學者,是中國古典文化和西洋古典文化、古典精神和浪漫精神神奇結(jié)合的一個典型。他在一間破舊的教室里向我們講授歐洲文學——從希臘、羅馬講起。當他說到RomanEmpire(羅馬帝國)這個字眼的時候,他的眼神閃出異樣的光彩,他那穿著舊灰布大褂的雙肩猛然一聳,他那說話的調(diào)子高昂而自豪,仿佛那羅馬就是他的‘帝國’,他自己就是一個‘愷撒’!”
吳宓曾在英美留學多年,精通英、法、德語及西方文學,在中國最早提出“比較文學”概念,執(zhí)教外語系則是其本行。吳宓早在上世紀20年代就研究古希臘羅馬歷史文化,著有《希臘文學史》等,因而講授世界古代史自然游刃有余。吳宓還是一位紅學家,最早將《紅樓夢》介紹到海外,同時他在本質(zhì)上是一位懷抱“雪萊情志少陵心”的詩人,30年代就已出版過一厚本《吳宓詩集》,有著如此文學根底,在中文系講授古代文學更是他的拿手好戲。
吳宓最賞識的弟子錢鐘書這樣評價他這位恩師:“吳宓從來就是一位喜歡不惜筆墨、吐盡肝膽的自傳體作家。他不斷地鞭撻自己,當眾洗臟衣服,對讀者推心置腹,展示那顆血淋淋的心。然而,觀眾未必領(lǐng)他的情,大都報以譏笑。所以,他實際上又是一位‘玩火’的人。像他這種人,是偉人,也是傻瓜。吳宓先生很勇敢,卻勇敢得不合時宜。他向所謂‘新文化運動’宣戰(zhàn),多么具有堂吉訶德躍馬橫劍沖向風車的味道呀!而命運對他實在太不濟了。最終,他只是一個矛盾的自我,一位‘精神錯位’的悲劇英雄。在他的內(nèi)心世界中,兩個自我仿佛黑夜中的敵手,沖撞著,撕扯著?!睕]有比這更到位的評價了。
2016年4月15日,為慶祝西南大學組建10周年暨辦學110周年,該校建成國內(nèi)首個吳宓舊居陳列室,以紀念這位著名的國學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