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士州
250萬年前,一片荒漠逐漸在非洲北部形成。時至今日,這片荒漠已是世界上僅次于南極洲的第二大荒漠,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沙質(zhì)荒漠,它就是撒哈拉。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東西長約4800千米,南北長約1300~1900千米,面積達到900萬平方千米,幾乎占滿整個非洲北部,占非洲總面積的32%,和美國本土面積不相上下。
在這片黃沙與礫石稱霸的世界里,沙丘連綿、戈壁茫茫、酷熱干旱,氣候條件非常惡劣,是地球上最不適合生物生存的地方之一。在撒哈拉沙漠的某些區(qū)域,終年無雨,夏季最高氣溫可達50℃,地面溫度達到70℃~80℃,絕對無愧世界“熱極”的威名。但也有些區(qū)域更像是“假的沙漠”,那里是沙漠綠洲,人類常年繁衍生息,到了冬季,甚至還會天降暴雪。
考古學家發(fā)現(xiàn),5000年前的撒哈拉沙漠與今天完全不同,它曾經(jīng)是水草豐盛的草原和沼澤地帶,還有大片森林,成群的大象、野牛、長頸鹿和鴕鳥,人類也曾在此狩獵棲息,留下過相當進步的文明遺跡。
地球上的土地資源已經(jīng)非常稀缺,面對如此廣袤的撒哈拉沙漠,科學家動起了“歪腦筋”:有沒有可能將撒哈拉沙漠變成美麗的綠洲、富饒的糧倉呢?
引入海水
水是改造沙漠的關鍵。經(jīng)過廣泛的調(diào)查和研究,地理學家信心十足地表示,與其他沙漠相比,撒哈拉沙漠的改造條件非常優(yōu)越:它三面臨海,東面是紅海、西面是大西洋、北面是地中海,如果能把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海水引進干旱的沙漠,再輔以沙漠中本就有的強烈光照和豐富礦物質(zhì),那么人類戰(zhàn)勝這場“沙漠挑戰(zhàn)”的可能性就會非常大,撒哈拉沙漠絕對有希望重回往日的美好時光。
此外,考察人員還在離地中海不遠的沙漠中,找到了三處低于海平面的盆地——阿爾及利亞的梅勒吉爾盆地、突尼斯的杰里德盆地和埃及的卡塔臘盆地。借助地面運河或地下渠道將海水灌入這些盆地,就有可能形成三個面積可觀的人工海水湖。
當然,海水并不能直接用于灌溉和飲用,但有了海水,就可以大大改善周圍地區(qū)的氣候——蒸發(fā)的水分,會在空中成云,隨后增加降雨量,從而使此地的氣候變得潮濕、涼爽。利用地中海海平面與這些內(nèi)陸湖面的高度差,水流還能推動水輪發(fā)電機產(chǎn)生大量電能,而電能也能為改造沙漠作出巨大貢獻。此外,人們還能從湖中獲得魚蝦等副產(chǎn)品。
為了將海水引入沙漠,埃及政府計劃開鑿一條運河,將地中海的海水引入卡塔臘盆地。該盆地總面積達2.6萬平方千米,平均海拔低于地中海平面145米。運河鑿通后,海水可以灌滿盆地,使盆地水位達到低于地中海平面60米的高度。如若將大型水輪發(fā)電機安裝在運河上,一年就能獲得50億度電量,這相當于埃及全國全年電量需求的20%。
修繕河道
除了直接將咸水引入撒哈拉沙漠,也有人提出設想——將海水淡化后再引進沙漠。人們可以在沙漠地區(qū)建立核電站或太陽能電站,利用價格低廉的電能將海水淡化。如此一來,幾個內(nèi)陸湖就可以變成儲存淡水的巨大水庫,然后通過設計周密的渠道網(wǎng)絡,把淡水輸往沙漠的各個角落。
地理學家在撒哈拉沙漠調(diào)查時,發(fā)現(xiàn)了許多干涸的古河道,通過對這些古河道走向的研究分析,他們發(fā)現(xiàn)從前的尼日爾河并非流入幾內(nèi)亞灣,而是順著上游往東北方向一直流入撒哈拉沙漠的西部。不過由于后來的地殼運動,尼日爾河的中下游突然發(fā)生了大拐彎,反而向東南方流去。如果人們能在尼日爾河大拐彎的地方興建水利工程,比如穿山渠道,就完全有可能恢復尼日爾河以往的河道走向,讓河水流入沙漠深處。
此外,人們還想讓非洲流量最大的河流——剛果河,也為改造沙漠作出貢獻。雖然它距離撒哈拉沙漠較遠,但科學家發(fā)現(xiàn)它的上游與乍得湖的上游相距咫尺,同時剛果河的上游流經(jīng)一連串的巖石峽谷,如果在那里建成水壩,就可以匯聚成一個20萬平方千米的大淡水湖。接下來,只要再開鑿一條短短的運河,就能把其中的淡水運往乍得湖中轉(zhuǎn)站,最終借此將水送至沙漠各處,讓“遠水”解“近渴”!
挖掘地下水
其實科學家在對撒哈拉沙漠進行深度研究時,還獲得了一個重大發(fā)現(xiàn):就在這片茫茫無際、酷熱干旱的沙海下面,還埋藏著一個浩瀚的地下“大?!薄K乃坑?0萬立方千米,相當于尼羅河每年入海流量的12倍,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庫!
科學家表示,5000年前撒哈拉沙漠的東部、南部和西部,年平均降水量都在200~300毫米,是如今的4~5倍。而這段被稱為撒哈拉沙漠“潮濕期”的時間更可回溯4萬年之久,這才造成了如今有巨量積水“沉睡”于地下。
地下“大?!鄙畈卦诘孛?000米以下,在埃及、利比亞、蘇丹和乍得等國地下迂回流動,有的地方只要開鑿50~100米深的水井就會有水噴出。目前非洲有些國家已經(jīng)制訂了開發(fā)這片地下海洋的宏偉規(guī)劃——在有地下水蘊藏的地區(qū)打一系列水井,井水將自流或在人工壓力下流入可移動的旋轉(zhuǎn)式人工噴雨裝置組成的系統(tǒng),以最經(jīng)濟最有效的辦法擴大灌溉面積。埃及政府還擬定了一系列改造、開拓和利用沙漠的“花園計劃”,根據(jù)這些計劃,東自尼羅河、西鄰利比亞、南接蘇丹的8400平方千米的沙漬地,有望在10年內(nèi)變?yōu)橛粲羰[蔥的沙漠綠洲。
近幾年來,地質(zhì)工程作為醫(yī)治全球變暖的良方已經(jīng)被多次提出,不過要對世界上最大的荒漠進行“手術”,絕不是一個國家可以獨自完成的任務。由多國科學家聯(lián)合組成的研發(fā)團隊,也已發(fā)布了一份將撒哈拉沙漠的一部分改造成茂密叢林的計劃,并依靠其吸收的二氧化碳來抵消全球化石燃料燃燒所產(chǎn)生的二氧化碳排量。
不論人類有多少改造沙漠的美妙想法,在實際操作時必然會遇到種種難題,也會改變整個地球的氣候結(jié)構(gòu)。改造撒哈拉的結(jié)果究竟會怎樣,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