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喬
來自北京八中少年班的孫寧遠研究出了用水過濾霧霾的空氣凈化裝置。這是一項既實用又環(huán)保的創(chuàng)意發(fā)明,憑著這個研究項目,孫寧遠順利獲得了2016年北京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市長獎,這是北京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的最高獎項。
孫寧遠是北京八中少年班的學生,從小好奇心強,思維活躍。2015年的一天,孫寧遠留意到家里的空氣凈化器運行得越來越不對勁兒了,經過檢查,他發(fā)現凈化器的過濾網完全黑掉了。原來,由于當時北京的霧霾天氣很嚴重,僅僅一兩個月過濾網就會變得很黑,影響凈化功能,而積聚在過濾網上的灰塵、霉菌等會給室內造成二次污染。如果頻繁更換過濾網,不僅麻煩,更換費用也是不菲的,而且凈化器還有一個弊端,就是只能過濾室內的空氣,不能從室外采集新風。
孫寧遠當時就開動腦筋,想著如何改進一下凈化器,讓它免于頻繁更換過濾網并且更環(huán)保一點兒。于是他拆開凈化器,用了好幾種方案進行改進,可是沒有什么效果,這讓他頗為沮喪。
一天,突然下起了傾盆大雨,雨過天晴,整個城市的空氣變得清新,孫寧遠突然腦洞大開:既然下雨能讓空氣變清新,那是否可以用水過濾空氣中的霧霾從而實現空氣凈化呢?
孫寧遠對于其中的科學原理還不是很明白,于是他帶著這個問題向他所在班級的趙昕老師尋求幫助。趙昕老師對他樂于探究的創(chuàng)新精神大為贊賞,指導他查閱相關的文獻,還把他推薦給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的林峰教授,讓他得到進一步的指導。
在兩位老師的幫助下,孫寧遠了解到空氣中的PM2.5和PM10污染物大部分是溶于水或者具有親水性的,于是孫寧遠決定設計一種裝置,用水作為過濾介質,過濾空氣中的霧霾。雖然有老師的幫助,但是從頭設計一個凈化裝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間孫寧遠遇到重重困難,多次測試失敗,但他一直努力堅持著。
孫寧遠最終在凈化裝置中采用“水中曝氣”和“空氣淋水”兩種方法,讓水霧化的同時用紗布來代替過濾網分割空氣,使空氣與水充分接觸,捕獲污染物中親水和溶于水的物質,從而達到凈化空氣的目的。孫寧遠用3D打印技術制作該凈化裝置,然后通過實驗儀器測試凈化效果。測試結果顯示,在霧霾嚴重的北京地區(qū)PM2.5和PM10去除率達到70%以上,在實踐中有很大的應用價值。
這種水濾空氣凈化裝置結構簡單,不需更換過濾網,維護費用低,無二次污染,可以從室外采集新風,比起傳統(tǒng)的空氣凈化器更綠色環(huán)保、經濟實用。
市長獎評委、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丁仲禮高度贊揚了孫寧遠的創(chuàng)新發(fā)明,他說:“有人覺得科技創(chuàng)新是高大上的事,和平常生活絕緣,其實不然,生活中從來不缺創(chuàng)新的源泉,只要你有一雙善于發(fā)現的眼睛,有敢于嘗試的勇氣?!?/p>
(浪淘沙摘自《啟迪與智慧·下半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