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映林
毛澤東曾這樣評價明朝皇帝:明代搞得比較好的皇帝,一個是朱元璋,一個是朱棣,尤其是對朱元璋的評價更高于朱棣。
其一:“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p>
其二:“元末,朱元璋是一和尚,平時睡著了常作‘天子形,郭子興見而奇之,收為部下,后代郭子興而起。初猶能代表農(nóng)民利益,以后遂變?yōu)榇淼刂鞯睦媪?,故能貴為天子?!?/p>
其三:“朱洪武是個放牛娃出身,人倒也不蠢,他有個謀士叫朱升,很有見識,朱洪武聽了朱升的話‘廣積糧,高筑墻,緩稱王,最后取得民心,得了天下?!保ā睹珴蓶|矚目的帝王將相》第598頁,長江文藝出版社2000年版)
毛澤東還說:“朱元璋是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是該肯定的,應該寫得好點,不要寫得那么壞(指朱元璋的晚年)?!边@話是對吳晗說的。吳晗的《朱元璋傳》庶幾可以說是按毛澤東的意見寫朱元璋的典范。至于是否完全達到毛澤東說的“應該寫得好點”,此處不論。
對歷史人物的評價見仁見智,總有不同看法,但遵循歷史唯物主義,還是應以該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為與貢獻來評價,看其人和其作為對社會進步和發(fā)展是起促進作用還是阻礙作用。如此則八九不離十,也許能比較接近歷史的真相與實際。
筆者讀歷代史書,所見史料,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出身最貧苦而創(chuàng)世立國的君主。自小給富人放牛,后租種田地,不得活又去做了和尚,云游四方,各處乞討,最終參加農(nóng)民起義,走上反抗的道路,成為一代開國之君。青少年時代的這些經(jīng)歷對其君臨天下后的治國理政影響極大,本文只說他的兩點。
關(guān)注民生,建養(yǎng)濟院、惠民藥局、漏澤園、福利住房
明代有個叫敖英的大臣,他在著作中,總結(jié)朱元璋有三大福利政策:養(yǎng)濟院、惠民藥局、漏澤園。養(yǎng)濟院,即收養(yǎng)孤寡老人的養(yǎng)老院,成立于洪武五年(1372年)。收養(yǎng)的對象是“孤獨殘病不能自生者”(《東谷贅言》,中華書局1985年版),也就是沒有兒女贍養(yǎng)的、自身行動不便的老人,以及身患重病的殘疾人。惠民藥局,宋元兩朝就有,因戰(zhàn)亂無疾而終。朱元璋沿襲了這一制度,于洪武六年重新恢復。所謂惠民藥局,就是國家開辦的免費醫(yī)院,收治家庭貧寒、孤寡無助者,并在瘟疫時負責發(fā)放免費藥物。漏澤園,乃國家免費公墓,這是沿襲宋朝的做法,負責收葬無人認領(lǐng)的尸體,以及在養(yǎng)濟院老死病故者。明建立后,朱元璋恢復了這項制度。為了保障這三項制度的有效執(zhí)行,朱元璋規(guī)定,在對官員進行考核時,這三項制度推廣執(zhí)行得如何,是必具的內(nèi)容,是考核官員的重要標準。光有考核還是不行的,所以,朱元璋立了一項保障措施——法律制裁?!洞竺髀伞芬?guī)定:凡發(fā)現(xiàn)地方上有無人贍養(yǎng)的孤寡老人,地方官沒有將其收住養(yǎng)濟院者,一律處以“杖責六十”的刑罰。
不過,有了好的頂層設計,制度在推行過程中也須有配套措施才行,因為任何好的制度總會碰上意料不到的問題。例如朱元璋為殘疾人制定的社會福利政策,這是莫大的好事,可有些刁民好吃懶做,就試圖鉆政策空子。洪武十九年(1386年),福建莆田有三個好逸惡勞之徒,不好好從事勞動,為了享受政府福利政策,竟然把手指頭切掉,然后跑到官府說自己屬殘疾人試圖騙取救濟。地方官一調(diào)查,事情敗露了??伞洞竺髀伞窙]有規(guī)定,碰到騙保之事如何處理。事情一級一級報到了中央,朱元璋自然氣不打一處來,下令將三個刁民處死,并下詔,今后凡有騙保之事,一律以死罪問斬。刑法固然重了些,然而,用重典治國效果出奇的好,終洪武一朝幾乎沒有騙保之事了。
除這三項措施外,朱元璋還干了一件讓人佩服的事,那就是他一心想實現(xiàn)全國的福利住房?!睹鲗嶄洝酚涊d,洪武七年(1374年)八月,朱元璋下令在南京建260間瓦房,凡是沒有住房的都可以申請,經(jīng)核實無誤后,即可入住,享有永久居住權(quán)。此項措施出臺后,無房窮苦百姓山呼萬歲。是年底,朱元璋下令全國各地,所有地方官對所轄地區(qū)訪貧問苦,調(diào)查清楚了,沒飯吃的,國家提供生活費;沒房子住的,國家提供住房。詔令一出,地方官員叫苦不迭,說給點錢維持生活辦得到,可要安排房子,一時哪有那么多房子?情況反映到中央,朱元璋卻說:“不可使天下有一夫之不獲也?!敝煸暗膽B(tài)度很明了,再困難,你們?nèi)ハ朕k法,但不能讓我的老百姓沒飯吃沒地方住。不過講是這樣講,朱元璋也明白“巧媳婦難為無米之炊”,因此,采取政策鼓勵發(fā)展生產(chǎn),尤其是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在整個洪武一朝始終是朱元璋緊抓不懈的重頭戲。他下詔清丈土地,輕徭薄賦,洪武元年(1368年)四月就開始執(zhí)行輕徭薄賦政策,全國自耕農(nóng)凡種植桑、麻、木棉三種經(jīng)濟作物的,國家一律免征三年賦稅。為了保障農(nóng)戶執(zhí)行此項規(guī)定,還明確了種植的具體比例。在適宜種植的地區(qū),“凡農(nóng)民田五畝至十畝者,栽桑、麻、棉各半畝,十畝以上者倍之,其田多者,率以是為差”,以此類推計算。而不種桑與麻兩種經(jīng)濟作物的,則處以罰款。不種桑,罰絹一匹,不種麻和木棉的,罰麻布、棉布各一匹;超植的,可以永不繳稅。地方官督促不力的一概按律處罰。明代沒有行政法,官吏犯事一律以刑法治罪。這項命令推行25年后,中國棉花總產(chǎn)量達1180萬斤,中國在元末明初以前百姓衣著原料以麻為主,后來百姓衣著原料逐漸改以棉布為主,與朱元璋這項政策密切相關(guān)。而糧食儲備則達7180萬石,很好地解決了荒年時的口糧問題。不僅如此,朱元璋還大力提倡栽種棗樹,規(guī)定每戶種植桑、棗須達200株,政府負責免費供給種子,教授種植法。規(guī)定種植桑、棗植物的一律免繳稅費。棗樹耐旱,棗子既有營養(yǎng)又可充饑,尤其是到荒年時,棗樹的作用不可小覷。而且明確每年年終地方官必須將統(tǒng)計數(shù)字呈報中央政府。朱元璋還將教育以及種植桑、麻、棉、漆樹等經(jīng)濟作物的多寡作為考核地方官員政績的具體內(nèi)容:“凡有司考課,必有學校農(nóng)桑之績?!鄙綎|日照知縣馬亮因為對這項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政策以及興辦學校不力,考核后被罷官。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只要是皇帝重視了、認真了的事沒有不見成效的。經(jīng)過朱元璋的大力提倡鼓勵,伴以強制性的行政措施貫徹推行,經(jīng)濟作物種植面積急速增長,農(nóng)民的收入增加了,生活相對安定了,而且棗、桑的種植,不僅有利于水土保持和自然界的生態(tài)平衡,同時民眾的衣著逐漸改成了較麻布衣服要舒適的棉布服裝,可謂一舉多得,以至于短短的二三十年,就取得了巨大成績?!睹魇贰贩Q這這一時期“宇內(nèi)富庶,賦入盈羨,府縣倉儲甚豐,至紅腐不可食”。這種現(xiàn)象在我國歷史上,出現(xiàn)的不多,漢武帝時是這樣,《史記》說糧食多得無庫可儲,堆到了露天,倉庫里穿錢的繩子都爛了。唐玄宗前期的開元盛世也可以算一個,之后大概能數(shù)得上的就是所謂的“康亁盛世”了。生產(chǎn)發(fā)展了,財政富裕了,國家有更多的財力關(guān)注民生,先是下令各府、州、縣政府設置“預備倉”,由政府定期向由于天災人禍致貧者發(fā)放救濟糧。對不夠入住養(yǎng)濟院的鰥寡孤獨者政府每月給糧,年齡在70歲以上者可以免除一子徭役,80以上者賜爵一級,貧者月給米5斗。月給米5斗是個什么概念,做個比較就清楚了。明代九品官(科級)月俸是5石米,所以5斗米是九品官十分之一的俸祿,足可以解決老者一月口糧有余。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下詔通告天下,規(guī)定自是年開始,凡遇到水旱蟲害之時,地方官可以先行打開倉庫賑濟災民,事后報告。從洪武二十六年到他去世的洪武三十一年,還多次下令打開官倉,賑濟貧民。
抑制豪強,明禮以導民,定律以繩頑
因為出身貧寒,飽嘗人間疾苦,朱元璋對民間恃強凌弱,地方官欺壓小民尤為痛恨。他登基的當月,召見各地來朝的地方官,教導說:“天下初定,百姓財力俱困,譬如初飛之鳥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搖其根,要在養(yǎng)生息之。”朱元璋做皇帝本身是“官逼民反”、統(tǒng)治者“竭澤而漁”的產(chǎn)物,所以,他從自身經(jīng)歷的認識出發(fā)反復強調(diào):“農(nóng)為國本,百需皆其所出。彼辛勤若是,為之司牧者,亦嘗憫念之乎?且均為人耳,身處富貴而不知貧賤之艱難,古人嘗以為戒?!币辉俑嬲]各級地方官:“凡為治以安民為本,民安則國安,汝等當詢民疾苦……須據(jù)法守正務。”要求全體官員體恤民情,遵紀守法,一切按法行事。如此苦口婆心的勸諭教育在《明太祖實錄》中可以信手翻拈到幾十條。對農(nóng)村中的富人亦是諄諄教誨??v觀2000多年的中國傳統(tǒng)社會,地主豪強富戶追逐財富土地的貪欲是沒有止境的,總是千方百計,不擇手段地擴大土地占有,兼并小農(nóng),逃避對國家的義務。有明一代,有史料明確記載的,地主富戶逃避賦役的手段五花八門,諸如飛灑、包荒、詭穿等。他們利用負責征稅的糧長身份,巧取豪奪,挖空心思將自己應承擔的稅轉(zhuǎn)嫁到普通農(nóng)戶身上,使廣大農(nóng)戶難以維持最低生活水準和起碼的再生產(chǎn)條件,這樣的結(jié)果勢必激化社會矛盾。對此,朱元璋很有感觸地說:“富民多豪強,故元時此輩欺凌小民武斷鄉(xiāng)曲,人受其害。”而且豪強富戶隱匿民戶、田產(chǎn),逃避賦役,還直接影響了政府的財政收入。于是,他效法漢高祖劉邦,遷富豪于京師(今南京)。為了解決農(nóng)村富者田連阡陌,貧困農(nóng)民“樂歲終生苦,兇年不免死亡”的大富大貧的尖銳對立,朱元璋還讓移民京師的富豪們經(jīng)常承應差役。如筑南京城墻時,讓富可敵國的沈萬三出資一半,朱元璋還不罷休,硬是尋找借口籍沒其家產(chǎn)。在整個洪武朝,富人承擔的賦稅徭役遠過于貧苦百姓。在對不法富豪“定律繩頑”的同時,也注意“明禮以導民”。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把江南農(nóng)村中的所有地主召到京師,口諭數(shù)千言刊布之,曰《教民榜》。并于洪武五年在鄉(xiāng)村各地建“申明亭”,凡地方有惡跡又不夠法律制裁者,皆書其名及惡跡于上,從精神上懲戒,也使鄉(xiāng)鄰與后世子孫有所警戒。
在進行教育的同時,對遵紀守法的富豪和守土有方的地方循吏予以彰獎。朱元璋曾立“彰善榜”,制“圣政紀”給以表彰,并令吏部將其作為地方官員考績升遷的依據(jù),從制度層面予以保障與引導。如四川定遠縣令高斗南在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與知府余彥誠坐事被捕,當?shù)匕傩沼X得他們都是好官,是受冤枉的,于是“奔走闕下,具列善政以聞”。朱元璋了解情況后,下令嘉獎,“賜裘衣寶鈔遣還”,并列其名于“彰善榜”??蓹?quán)力是天生腐蝕劑,后來,高斗南“改節(jié)易操”貪污受賄,被揭發(fā)出來,“則又重法繩之”。這種獎懲結(jié)合,功罪分明,以事實為根據(jù),以法律為準繩,體現(xiàn)的是依法治吏。
重視依法治國,這是任何一個不想當亡國之君的統(tǒng)治者的必然選擇。從歷史的經(jīng)驗看,依法治國,一是要有法可依,二是依法治國的重點應是依法治官。先秦法家有兩個重要主張,一是“明主治吏不治民”,統(tǒng)治者應把治國理政的重心放在對各級官員的整飭上,吏治好了,就有一支好的官員隊伍去管理治下的百姓。一是“亂世用重典”,一個新政權(quán)在剛剛建立的新時期,百廢待興,一切從嚴,使人畏法而不敢犯法。大家都遵章守紀,循規(guī)蹈矩,社會自然大治。從歷史上看,這兩條都是行之有效的措施。朱元璋在貫徹法家這一理念時,還別出心裁,搞了個“群眾反腐”。他以《大誥》形式周知天下臣民,準許村民捉拿擾害鄉(xiāng)村的官吏并押解進京告狀,沿途政府不得刁難。民眾也可以越級訴訟,直至告御狀。他把反貪污腐敗的典型案件,匯編成書,這就是《大誥》、《大誥續(xù)編》、《大誥三編》、《大誥武臣》。今人可以在其中看到眾多民眾捉拿貪官污吏和不法地主富人送京師治罪的案例。如《大誥》記載:“常熟村民陳壽六為縣吏顧英所害,率弟與外甥三人擒其吏,執(zhí)《大誥》赴京面奏。賞鈔三十錠(相當于今天12000元),三人衣各二件,更敕都察院榜諭鄉(xiāng)村:其陳壽六與免雜泛差役三年。敢有羅織生事擾害者族誅,提詞誣陷陳壽六者亦族誅?!标悏哿侥煤γ袢∝敼倮暨M京,不但打贏了官司,而且得到皇帝的賞賜與保護。如此一來,天下官吏敢不重足而立!
《大誥三編》記載的一個案例也挺令人深思:河北樂亭縣主簿汪鐸與縣衙有關(guān)部門負責人商量,搞了一個“僉派徭役”的把戲,說白了就是巧立名目、攤派勒索。他們規(guī)定,縣民中凡想逃避此徭役者,必須每人上繳5匹絹。5匹絹價值多少呢?按當時的官價,相當于6石米。而那時的縣太爺正七品月俸是7.5石,縣主簿是九品,月俸是5石米。如此勒索,結(jié)果民怨沸騰,農(nóng)民趙罕辰聯(lián)合了34位農(nóng)民把擾民縣吏共計8人綁到京師,汪鐸苦苦哀求:我從14歲寒窗苦讀,到今天才熬到了這個位子,饒了我這一次吧,別壞了我的前程,以后再也不敢??蓺鈶嵵畼O的村民根本不理睬。結(jié)果8個縣衙負責人全被砍了腦袋。
朱元璋的規(guī)定太極端,有時候一不小心也會弄出冤案來?!洞笳a續(xù)編》就有這方面的記載。安志縣有個姓金的農(nóng)民,拖欠了兩年地租。東家去討要,他卻手拿《大誥》,與家人把這個地主綁到京師告御狀。不明真相的沿途地方官員們,居然還敲鑼打鼓送他進京。好在朱元璋沒有偏聽偏信,讓御史和地方官做了調(diào)查,否則這個地主差點就成了反腐的冤死鬼。但瑕不掩瑜,“群眾反腐”總的效果還是極佳的。據(jù)《明史·循吏傳》記載,正傳中共記有30名清官循吏,其中21名是明前期,明中后期9名,不足三分之一。附傳中的幾十名清官,絕大多數(shù)是明前期的,說明朱元璋“群眾反腐”有效果,明前期吏治好于宋元也是不爭的事實。這也說明朱元璋很明白“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當然,他并不懂得人民推動歷史進步。不過他別出心裁的“群眾反腐”卻合乎此理。
(作者系江蘇省工運研究所研究員,教授,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
責任編輯:彭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