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仲達
尼采說:“在所有的文學作品中,我只鐘愛用血和淚寫成的作品。”田幸云老師的《悼夫詩廿四首》(以下稱《廿四首》),就是這種用血和淚書寫而成的詩歌。讀之,令人怦然心動,黯然神傷,潸然淚下。
好生地研讀一下這一組詩,對我們的詩詞創(chuàng)作,不無裨益。田老師的《廿四首》為何能撼人心扉?竊以為,至少有如下三點值得借鑒。
一、營造有我之境
袁枚說:“為人,不可以有我,有我則自恃佷用之病多……作詩,不可以無我,無我,剿襲敷衍之病大?!边@意思是說,為人處世,不應(yīng)該有我,有我,剛愎自用的弊病便多了。但是,作詩不應(yīng)該無我,無我,因襲敷衍的弊病就會多了起來??v觀《廿四首》,無不是作者痛失丈夫之后所見、所聞、所作、所思、所感、所憶。
蘄春民俗,亡人頭七天要餐餐祭飯,飯菜端上時要如同生前,喊他回來吃飯,故稱“叫飯”?!督酗垺肥且皇捉腥巳胙垭y忘的詩:
未曾開口淚潸然,五味瓶翻苦辣酸。
少壯家貧葷腥少,此時供滿給誰看!
未曾開口便潸然淚下,繼而甜酸苦辣的回憶,就像打翻了的五味瓶,往事紛至沓來,青壯年時因家貧吃不上魚肉,現(xiàn)在滿桌子的佳肴美味又有何益?所寫之事,都有不可易動的自我色彩,蓄滿了作者的苦樂悲歡。
丈夫生前嗜好煙酒,為了健康,作者曾監(jiān)督控制丈夫抽煙喝酒,此時她卻斟上酒、點上煙祭奠丈夫,并寫了《祭煙酒》:
君生嗜好酒茶煙,為爾長生曾控監(jiān)。
天奪吾夫長飲恨,悔教三戒枉為難。
作詩詞斷不可無“有我之境”,所作之詩須“貼近此人、此事,絲毫不容假借,絕非今日所詠,明日亦可詠之,此人可贈,他人亦可贈之。”(袁枚語)我一向就以為王國維的“無我之境”,其實也是“有我之境”,只不過將我隱遁于物境之中,以物境取代我境罷了。
二、抒發(fā)實感真情
真情實感是詩歌生命力之所在,文學的競賽最終無不是情感穿透力的競賽。《廿四首》沒有一首矯情佯哀,無病呻吟,每一首都是作者真情實感的抒發(fā)。如:
叫 茶
新茶帶雨淚凝霜,君到豐都勿忘鄉(xiāng)。
泣血叮嚀切記取,橋頭莫喝孟婆湯
訣 別
萬事無牽獨自去,已無反顧不由他。
三生石上三生恨,獨臥荒丘莫忘家。
凡作詩,寫景敘事易,抒情難。為什么呢?景事從外來,目之所觸,留心便得;情從心出,非有一種芬芳悱惻之懷,便難能寫得哀婉動人。清詩人周櫟園說:“詩,以言我之情也,故我欲為則為之,我欲不為則不為。未嘗有人勉強之、督責之必為詩也?!?/p>
在這兩首詩中景為情設(shè),事因情生,抒情敘事,乳水交融?!皹蝾^莫喝孟婆湯”,這是一種怎樣的凄凄切切的囑咐;“獨臥荒丘莫忘家”,這又是一種怎樣悲痛欲絕的叮嚀!這囑咐叮嚀是作者心靈深處的呼喚,是生命與情感迸發(fā)出來的思想火花,更是一種骨鯁在喉,不吐不快情愫郁結(jié)的宣泄。
三、凸顯感人細節(jié)
詩歌能感人,往往靠感人的細節(jié)?!敦ニ氖住分懈腥说募毠?jié),比比皆是。
作者曾相約,退休后,向丈夫?qū)W二胡,每晚必拉20遍《洪湖水浪打浪》,用20顆白石子記數(shù)。丈夫中風,右腳右手邊癱,口受而不能手教。睹物思人,作者有詩:
日敲平仄夜傷神,琴上仍留君指痕。
約好空山教鳥語,至今不忍拂灰塵。
琴上依稀留有丈夫的指痕,為了長久保留丈夫的指痕而不忍拂拭琴上灰塵的細節(jié),正是夫妻生死相依的情感與刻骨銘心的思念之見證。又如:
平生備受苦酸寒,五味煎熬淚泫然。
寂寞塵封詩一掬,怕窺鄰婦有人攙。
這個“怕窺鄰婦有人攙”的細節(jié),真是萬語千言不足以詮釋個中的落寞與凄涼,與李易安的“如今憔悴,云鬟雪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有異曲同工之妙。
田幸云老師是我故鄉(xiāng)蘄春縣詩社上一屆的副社長,詩詞造詣甚深。我學淺才疏,事冗人懶,所托曾再三推辭,未可。為不把文債延期至丁酉年,丙申除日,凌晨三點起床,匆匆而就。
丙申年臘月三十日于黃州果園齋。
(作者系黃岡科技職業(yè)學院副教授、本刊副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