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汝珍在《鏡花緣》第九十八回敘述討伐武則天的軍隊時說:“即如法炮制,果然把陣破了。”這是文學作品中第一次用到“如法炮制”這個成語,但你知道嗎?“如法炮制”其實源于我國的中藥制作。
炮制,古代稱為炮炙、修治、修事等,就是中藥在應用前的一個必要的加工處理過程。病癥不同,炮制的方法也不一樣,這直接關系到所用藥物的藥效,特別是一些毒性藥物和烈性藥物,如果炮制不當,既不能保證所用藥物的安全,更不能保證所用藥物的療效。
那么在古代,到底有多少種“炮制”方法呢?歸納一下,大致可分為五種類型。
第一種方法就是修制,這也是“炮制”中最簡單的方法。它包括對藥物的揀、摘、揉、擦、磨、刷、刮、鎊、刨、剝、切、搗、敲、碾、簸、籮、篩、劈、鋸、扎、榨等等;第二種方法是水制,就是將藥材用水洗或者用水浸泡;第三種方法是火制,就是將藥材直接或者間接放在火上加熱;第四種方法是水火共制,就是將藥物通過水火共同加熱,改變藥物性能,起到矯味作用。還有制霜、發(fā)酵、發(fā)芽等,算是第五種方法——其他。
正是中藥“炮制”的效果顯著,李汝珍才在《鏡花緣》中用上“如法炮制”一語,從此一發(fā)而不可收,“如法炮制”成了人們掛在嘴邊的一個常用成語。 (文/劉紹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