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燕林
“十歲稚子少年郎,正是懵懂始讀時?!比昙墝W生,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語言積累到了一定程度,閱讀訓練正當其時。教師應著力在學生心中種一畝稻田、辟一塊菜地、掘一泓魚池、圈一方牧場,在學生心靈的土壤上建一片屬于語文的“綠色家園”。
語文課堂,是學生學習語言、積累語言的主陣地,是學生心尖文韻形成過程中的“主食”。語文教材選入的文章文質(zhì)兼美,感情真摯,采取一劃、二議、三讀、四記、五給、六寫的方法,能促進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積累。
以第五冊第4課《做一片美的葉子》為例,“劃”即讓學生劃妙詞佳句,帶著自己的理解朗讀,如讀出“升起”的動態(tài)美、“嫩綠”的顏色美?!白h”即由師生共同議“葉子美在哪里”,得出了美在外表、美在內(nèi)心的結論。“讀”即讓學生選擇最喜歡的句子,說說喜歡的原因,展示朗讀,并標上著重號,指導朗讀的輕、重、緩、急,從而讀出“美”?!坝洝奔匆浴坝洃浶∶餍恰钡男问奖缺缺菊n中誰記得好詞好句多,訓練學生的記憶力。“給”即師生、生生之間互相推薦事先準備的描寫葉子的詞語及描寫奉獻的名言?!皩憽奔醋寣W生把這些詞句抄寫在摘抄本“文沁集”中。教師制作一張“葉形”書簽,寫上一句關于奉獻的名言,拿給學生欣賞,學生也學著做一張,并夾在書中使用。
在學生心中栽下“課堂積累六法”的秧苗,引導學生對文中的精彩詞語、句子、語段進行品味、賞析,讓他們領悟到什么叫好詞佳句,并堅持“教一篇帶一篇、打課內(nèi)基礎、求課外發(fā)展”的教學思路,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效率,幫助學生收獲了顆粒飽滿的“語言稻谷”。
閱讀從某種角度上說,就是語言文字信息激活生活積累,形成再現(xiàn)和再造表象的活動。茅盾說,讀書應當一邊讀,一邊想自己所經(jīng)歷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邊讀,一邊到現(xiàn)實的活人生中去看?!吧钐幪幗哉Z文”,辟一塊叫“生活”的菜地,引導學生積累語言,積累生活,補充各類“蔬菜”,擴展他們對生活的體驗和認識,吸收諸如理解、感悟等諸多營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會得到有效提升。
1.看詞語想生活。教完《學會查“無字詞典”》這一課后,可布置這樣一項作業(yè):用查“無字詞典”的方法理解“一塵不染”這個詞,即到生活中去觀察、尋找答案。第二天,學生的作業(yè)異彩紛呈:“媽媽把地板擦了三遍,灰塵全被消滅干凈,這就叫‘一塵不染’?!薄吧虉隼锏牟A淮氨槐崋T擦得光亮如新,這也叫‘一塵不染’。”瞧,學生在生活中積累語言是那么輕松、那么自然。
2.看生活想詞語。“吃”是生活中的一大重點,讓學生留意自己吃東西時的樣子,吃完后憶過程想詞語,于是一個個有趣的吃相出現(xiàn)了:吃西瓜時的“順流而下”,吃牛排時的“笨手笨腳”。學生能把詞語運用得這么恰到好處,是“生活的菜地”給予的營養(yǎng)所發(fā)揮的作用。
3.看自己想名字。即讓學生到鏡子前去觀察自己的外貌,再向父母問一問自己名字的由來。于是便有了這些天真爛漫的外貌素描:“我愛說愛笑,笑起來眼睛瞇成了兩條縫,是個十足的樂天派?!边€有了有趣的名字故事:“說起‘天翼’這個名字,大家一定親切又熟悉,因為天翼手機已經(jīng)進入了千家萬戶。我可沒有侵權哦,我是在‘天翼’手機面市之前出生的?!睂W生不但把生活中的自己描述得個性十足,而且從家長那里積累了豐富的語言。其實每位家長都為學生準備了這道菜,現(xiàn)在終于用上了。
魚肉味道鮮美、營養(yǎng)豐富,不論是食肉還是做湯,都鮮香可口,易于消化吸收,是人們?nèi)粘o嬍持斜容^喜愛的食物。而課外書籍在學生的語言積累這道盛宴中充當著魚的角色,學生喜歡它勝過語文課本。書籍,像魚兒一樣鮮活、營養(yǎng),令孩子們“食欲大增”。
1.推薦一本書,指導學生讀。《愛的教育》是一本日記體小說,是作家根據(jù)兒子的日記改編而成的,書中敘述了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鄉(xiāng)國之感、社會之情,不少故事跟三年級學生的學習生活接近,適合他們閱讀?!段覀兊睦蠋煛贰秱b義的行為》《我的母親》……早讀、午間、放學前,只要有時間,教師布置學生每天至少讀一篇,并要求將大概的內(nèi)容講給家長聽,開學還不到一個月,有的學生已經(jīng)把56篇全部讀完了。
2.建好“悅讀角”,學生互相讀。讓每個學生買一本書,放在書柜里,為的是共享閱讀?!兑了髟⒀浴贰逗5變扇f里》《少兒百科全書》……這些新課標推薦書目,大大吸引了學生的眼球,一到中午十二點,圖書管理員一打開書柜,學生都爭先恐后地去借書,安靜地回到座位上看書,有些學生作業(yè)沒寫完,也在偷偷地看。語文課上,學生的語言表達就有不少關聯(lián)到這些課外書。在此基礎上,向?qū)W生推薦讀到更多好書的辦法,那就是周末可以去書店、圖書館看書,讓學生心中的那個“魚池”更大更深,讓“魚兒”更肥更壯。
“走向大自然”是語言積累中的優(yōu)質(zhì)蛋白質(zhì)。倘若沒有知識的最重要源泉——大自然,學生就只能做死記硬背的事,背誦著關于所有美好事物的枯燥乏味的語句,他們的思維也會變得遲鈍。因此,要在孩子心靈的土壤里圈一個叫“自然”的牧場,讓他們可以經(jīng)常補充優(yōu)質(zhì)的“蛋白質(zhì)”。
《西湖》一課中,作者以清新流暢的語言描繪西湖秀麗的景色,要求學生背誦喜歡的自然段,文章寫得那么美,可是沒想到的是學生背起來竟是很難,緣由便是在學生的意識里,并沒能把這些好詞佳句跟鮮明的表象即周圍世界的事物及現(xiàn)象聯(lián)系起來,必須幫他們在心靈深處打開那扇通往大自然迷人世界的門。教師模仿《西湖》寫出《濠河》一文:“南通素有‘中國近代第一城’的美稱,如果說她是一位少女,那么濠河就是她脖子上那串晶瑩的翡翠項鏈……”接著,帶著學生到濠河邊,讀老師寫的《濠河》,當他們仔細觀察之后,竟情不自禁地說出了文中的好詞:碧波蕩漾、綠色的綢帶、心曠神怡……再讓他們背《西湖》片段,學生說容易多了。此外,帶學生去觀察田野,然后再上《北大荒的秋天》一課;秋游時帶學生尋找蒲公英,再講《蒲公英》……學生學得很輕松,很快樂,積累得很快,運用得也得心應手,這或許便是“語言與思維”統(tǒng)一狀態(tài)下的自然功效。
語文家園色彩斑斕,書香浮動文韻來。教學生在語文課堂中學習語言、在生活中積累語言、在閱讀中感悟語言、在自然中豐富語言、在活動中運用語言,語言的餐桌上隨時擺上必備的主食、維生素,豐富的蔬菜、味道鮮美的魚蝦、富含優(yōu)質(zhì)蛋白質(zhì)的肉類,必會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