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銀鵬
摘要:“唐宋八大家”之名最終成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自明萬歷七年茅坤編成《唐宋八大家文鈔》初刻刊行,次第有各種重印本、重刻本、翻刻本、精?!巴ㄐ斜尽?、評點本等等。文章詳細地考述了《唐宋八大家文鈔》版本源流的基本脈絡。
關鍵詞:唐宋八大家文鈔;茅坤;茅一桂本;方應祥刻本;茅著;評點本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位古文作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蘇軾、蘇洵、蘇轍(合稱三蘇)、歐陽修、王安石、曾鞏?!短扑伟舜蠹椅拟n》則是輯錄這八家散文精品的一部有影響的選本。南宋以降,集“唐宋八大家”為唐宋古文之整體代表的趨勢不斷加強,自呂祖謙《古文關鍵》起,次第經(jīng)謝枋得《文章軌范》、朱右《唐宋六家文衡》、唐順之《文編》和《六家文略》、歸有光《四大家文選》以及陸粲《唐宋四大家文鈔》越來越明顯,而“唐宋八大家”之名最終成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
茅坤(1512-1601),明代散文家。字順甫,號鹿門,浙江歸安(今吳興)人。嘉靖十七年(1538)進士,官至廣西兵備僉事。茅坤文武兼長,雅好書法,提倡學習唐宋古文,反對“文必秦漢”的觀點,至于作品內容,則主張必須闡發(fā)“六經(jīng)”之旨。
明萬歷七年(1579)仲春,茅坤編成《唐宋八大家文鈔》(以下簡稱《文鈔》)并初刻刊行。茅坤親自撰寫總敘和論例,侄茅一桂負責??保櫊栃蓄}辭。史稱“茅一桂本”。茅氏此書,一時“盛行海內,鄉(xiāng)里小生無不知茅鹿門者”。全書共一百四十四卷,計收入韓愈文十六卷、柳宗元文十二卷、歐陽修文十二卷、王安石文十六卷、曾鞏文十卷、蘇洵文十卷、蘇軾文二十八卷、蘇轍文二十卷。卷首有《總序》、《論例》,各家文章前有小引和本傳,題“歸安鹿門茅坤批評”?!稓W陽文忠公文鈔》后未附《五代史鈔》和《新唐書》。半頁九行十九字,白口,白魚尾,左右雙邊,版心間有刻工與字數(shù),刻工有傅汝光、付機。據(jù)《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記載:“其書初刊于杭州,歲久漫漶”,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萬歷己卯刊版杭州,故無《五代史鈔》附入?!笨芍f歷七年的初刊本刊刻于杭州。
《文鈔》初刊本行世近五十年后,崇禎元年(1628),在山東學政方應祥的主持之下,與杭州小筑社的同仁一起重新???,并由小筑社刊印,再次出版了茅坤《文鈔》,史稱“方應祥刻本”。“方應祥刻本”在《歐陽文忠公文鈔》之后,附入了《五代史鈔》二十卷,《新唐書》兩卷,全書共一百六十六卷,半頁九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單邊。眉上鐫評。封面鐫“小筑藏板”。 (“小筑”系指明萬歷年間活躍于杭州的文學社團組織“小筑社”)方應祥當時在官場和科場的良好聲譽,是《文鈔》日后成為明清兩代流行的古文選本的關鍵。
“方應祥本”再版僅三年之后,明崇禎四年(1631),茅坤之孫茅著以其茅氏正宗身份精校茅坤《文鈔》之原稿,并由蘇州金閶擁萬堂梓印,這就是在清代被譽為茅坤《文鈔》“通行本”的茅著刻本。茅著刻本四周雙邊,板框高寬為198*134毫米。題“歸安鹿門茅坤批評,孫男闇叔著重訂”并有茅著《文鈔跋》云:“虎林本行世既久,不無模糊?!m讀父書,希紹祖業(yè),用是與舅氏吳毓醇重加考校,精于殺青?!蹦┦穑骸皻q在辛未,跋于虎丘之臥石軒”。此茅著刻本奠定了茅坤《文鈔》在唐宋古文選本中的經(jīng)典地位。
另據(jù)《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著錄:“唐宋八大家文鈔九種一百六十四卷(明)茅坤輯評,明崇禎四年(1631)金閶簧玉堂刻本,六十卷,九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單邊,眉上鐫評,封面鐫金閶簧玉堂梓。是刻較方應祥刻本少《新唐書》二卷?!薄鞍蹇蚋邔挒?02*135毫米”。這一版本應為茅著刻本的明末翻刻本。
進入清代,茅坤《文鈔》得以繼續(xù)刊刻和流傳。據(jù)歷代書目志和當代各類古籍目錄可知,茅坤《文鈔》在清康熙年間有兩次大規(guī)模的刊刻記錄,而且均由當時較為有名的私人書坊云林大盛堂刊行。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蘇州私人書坊云林大盛堂翻刻崇禎四年(1631)茅著重訂本《文鈔》,這一版本在當時頗有影響力,除了盛行全國外,也流傳到了海外,傳入日本和韓國。
或許是廣為流傳的緣故,也僅僅隔了三年,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何焯又重新校勘了茅著重訂本,并為此新版《文鈔》撰寫了重刻序:“舊板漫滅,重梓以問世。夫周秦漢之文尚矣……康熙丙戌年(1706)冬月長洲后學何焯屺瞻撰?!笨赡苁浅鲇谇耙话嬉言谧x者中形成了良好影響力的考慮,這一版仍舊交付云林大盛堂進行刊刻。這一版《文鈔》,全書一百六十四卷,十行二十四字,四周單邊,白口,單黑魚尾。
清前期,由云林大盛堂刊印的這兩個翻刻本,是迄今為止流傳最廣、海內外現(xiàn)存最多的茅坤《文鈔》清刻本。清中后期還曾出現(xiàn)安徽聚文堂刻本,也同樣是采用了茅著本為底本。
又,康熙四十八年(1709),張伯行編刻《唐宋八大家文鈔》,雖與茅坤《文鈔》同名,體例也大體一致,但其卷帙僅為茅坤《文鈔》的八分之一。其選錄韓愈文三卷六十篇,柳宗元文一卷十八篇,歐陽修文二卷三十八篇,蘇洵文一卷二篇,蘇軾文一卷二十六篇,蘇澈文二卷二十七篇,曾鞏文七卷一百二十八篇,王安石文二卷十七篇,合計十九卷三百一十六篇。
除此之外, 入清以來,還出現(xiàn)了茅坤《文鈔》的一些其他批點本,形成了清代茅坤《文鈔》流傳之新特點。所知較早的版本是祁班孫批注本。據(jù)《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著錄:“唐宋八大家文鈔一百六十六卷,明茅坤編,明崇禎四年茅著刻本,清祁班孫批,存四十一卷”。這大概是目前可知的清代最早的茅著本《文鈔》的批點本。
其次,《中國珍稀古籍善本書錄》還著錄了另一種以茅著本為底本的清批點本:“唐宋八大家文鈔一百四十四卷,明茅坤輯。清康熙刻本。三十冊。清盧文弨過錄,盧元昌批校。半頁十行二十四字,四周單邊,白口,單魚尾。書眉上刻批注。題:歸安鹿門茅坤批評。孫男闇叔著重訂”。這一批校本避康熙帝諱“玄”字,而“弘”、“歷”字不避諱,可以推斷此本刻于康熙、雍正年間。
再次有清丁丙跋本。據(jù)《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著錄:“唐宋八大家文鈔一百四十四卷,明茅坤編,明萬歷七年茅一桂刻本,清丁丙跋”。 此后還有邵章錄,方苞評點本。這個翻刻評點本是目前有確切年代記錄的清刻本中刊刻時間最晚的。
茅坤《文鈔》成就了“唐宋八大家”這一中國文學史上的盛名。其版本源流的基本脈絡至此已有了較清晰的眉目:《文鈔》初刊于明萬歷七年,史稱“茅一桂本”,再刻于崇禎元年“方應祥刻本”,三刻于崇禎四年,被后世譽為茅坤《文鈔》“通行本”的茅著刻本,從而奠定了《文鈔》的經(jīng)典地位。進入清代,“茅著本”被不斷地翻刻,先后有康熙四十二年、康熙四十五年云林大盛堂刻本以及清中后期出現(xiàn)的安徽聚文堂刻本。與此同時,從清初開始,還出現(xiàn)了《文鈔》的各種批點本。從較早的祁班孫批點本,到康雍年間盧文弨過錄、盧元昌批校本,再到丁丙跋本以及邵章錄、方苞評點本,不斷有不同的批校翻刻本出現(xiàn),茅坤《文鈔》的淵源流傳由此可見一斑。
參考文獻:
[1]林春虹.茅坤評點的傳播與刊刻形態(tài)的變遷[J].文藝評論,2016(12):50-57.
[2]梅籃予.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淵源與流傳考論[D].上海:復旦大學,2010.
[3]閔澤平.茅坤與唐宋八大家學術譜系的構建[J].長江學術,2010(3):28-34.
[4]肖瑞峰.張伯行與《唐宋八大家文鈔》[J].古典文學知識,1995(4):96-101.
[5]孫良同.《唐宋八大家文鈔》成書探因[J].飛天,2011(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