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柳
畢淑敏是廣大讀者敬重的作家,太多人從她的書中得到了人生的養(yǎng)分。有人這樣評價畢淑敏的文字,非常貼切:“畢淑敏的散文質樸真誠,訴說的是對世界的驚奇,對生命刻骨銘心的感悟,對生活始終不變的熱愛。盡管她的筆下也有傷害、委屈、憤怒的負面情緒,但通篇讀完,感到精彩而充滿智慧的文字隨處可見,書中還有許多如何排解人生苦痛的小故事,它們將我們麻痹了許久的神經,重新變得敏感起來,恢復我們對生活應有的感知能力。此刻,畢淑敏像一個最懂你的好朋友,在溫柔的夜里與你對話,回憶經歷中最美好的片段:它也許是一朵很小的曠野花,也許是一盞冬天的紅燈籠,也許是蒼茫的大漠暮色,瑣碎而平凡,卻能為你推開平淡,遇見生命的遼闊?!?/p>
日前,受婦女雜志社邀請,著名作家畢淑敏來到沈陽,在遼寧省婦聯(lián)、遼寧省直機關工委主辦的,婦女雜志社承辦的省直“巾幗學堂”啟動儀式上,作為該學堂首位嘉賓,進行了一場以“悅讀·智慧·人生”為主題的講座,將她的人生感悟與遼寧的讀者們分享。透過她的人生經歷,我們明白了,她的文字之所以擁有安撫心靈和指導幸福的巨大力量,是因為她本人就如一部內涵豐富的書。
努力賦予生命意義與價值
1969年,不滿17歲的畢淑敏穿上軍裝,隨隊伍從北京出發(fā),奔赴西藏阿里,成為高原騎兵部隊的一名衛(wèi)生員。那里是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和喀喇昆侖山聚合的地方,平均高度在海拔五千米以上。極寒、缺氧,荒蕪、寂寥,畢淑敏恍惚間覺得自己來到了一個陌生的星球。
在藏北,畢淑敏經歷了最艱苦的時光。她記憶最深的,是1971年的一次野營拉練,當時正值寒冬臘月,起床號在凌晨三點吹響,她與戰(zhàn)友們要翻越無人區(qū)120里的路。海拔五千米的荒原之上,零下40度的嚴寒里,肩上背著60斤重的行李,每一步都無比沉重。
十幾個小時之后,畢淑敏覺得,肩上的十字背包帶仿佛已經嵌進肉骨里,喉嚨處有一種說不清是咸還是苦的味道,她知道,那是血。前面依然是望不到盡頭的路。這一切讓她心生絕望。她感覺自己已經承受不了這非人的痛苦,也不相信自己能抵達目的地。那一刻,她想到了死。
然后,她開始尋找合適的時機。沒多久,隊伍行進到山體斷崖旁——往上看是高聳的峭壁,往下看是萬丈深淵。從那里掉下去,必死無疑。但就在那一刻,她突然發(fā)現(xiàn)身后的戰(zhàn)友與她近在咫尺,她一旦“失足”掉落山崖,戰(zhàn)友也極有可能隨著慣性跟著她掉下去。赴死的路上,豈能連累別人?她猶豫了。
隊伍在繼續(xù)前行,這樣的“好時機”也稍縱即逝。走過那段最難的路,地勢漸漸變得平坦……這就樣,天黑的時候,畢淑敏和戰(zhàn)友們一起,毫發(fā)無損地到達目的地。
那次經歷,讓畢淑敏深刻地懂得了一個道理:當人身處困境,以為自己頂不住的時候,其實并不是最后的時刻,而是我們的精神崩潰了。只要重整精神,重新出發(fā),即使是萬劫不復的情景,也依然可以挺過來,去到它的出口。所以,人的遭遇不是不可戰(zhàn)勝的,而是看我們的內心是否堅強。
作為戍守邊疆的一線士兵,年輕的畢淑敏隨時做好了死亡的心理準備。而在西藏阿里那幾乎與世隔絕的環(huán)境里,長年看著雪山荒原,仰望無邊蒼穹,畢淑敏也經常不由自主地思考著一些與她年齡不相符的問題:比如,我從哪里來,將到哪里去?比如,人為什么活著?
那種生活對于一個不滿20的女孩來講,似乎有些殘酷,但也正是那段日子,磨礪了她的韌性,讓她快速成長?!叭松虝憾嗳?,沒有所謂的價值和意義,如果你不努力地賦予它價值和意義,努力精彩地生活,它就會像昆侖山的雪或寒冰一樣很快消逝。我會想,我今天還掌握著我的生命,我怎樣讓自己的生命過得比較有意義。”這樣的思索,造就了畢淑敏思想的深度,也讓后來的她活得比常人更通透明白。
從治愈身體到治愈心靈
有了越來越多對于人的生命和心靈的感悟,讓畢淑敏時常覺得心里有話要說。從西藏轉業(yè)回北京工作后,她開始嘗試寫作。1986年,畢淑敏利用業(yè)余時間寫出了她的處女作《昆侖殤》。第二年,《昆侖》雜志重磅推出這部小說,引起轟動。畢淑敏從此步入文壇。那段時間,她一邊從醫(yī)一邊寫作。直到1991年,她決定告別從事了22年的內科醫(yī)生職業(yè),專心投入于文學創(chuàng)作。
但從某種角度來講,畢淑敏仍然是一個“醫(yī)生”,只是,她手中拿的不再是手術刀或者藥片,而是她的筆。畢淑敏的文字細膩又冷靜,對事物的觀察準確又犀利,這種文字風格很大程度上與她的從醫(yī)經歷有關。關注生老病死,是畢淑敏作品最大的特點。但她筆下的死亡并不讓人感到恐怖,而是給人以安詳之感。
46歲那年,已是國家一級作家的畢淑敏進入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系攻讀博士。面對別人的不解,畢淑敏說:“我一直對研究‘人特別感興趣。每個人的內心世界都很神秘,這個探索的過程讓我著迷?!比陼r間,她從來沒有遲到過一次。
畢業(yè)后,畢淑敏與同學們合開了一家心理咨詢中心,眾多咨詢者慕名而來,很多人不遠千里從外地趕來,預約就診甚至要排到半年之后。幾年后,畢淑敏感覺壓力很大,“我只有一雙手,卻不知道去拉住誰?!鄙钏际鞈]后,她決定還是換用文字去表達對世界的看法,可以和更多的人分享。她說:“這世上的每一個人,我不能保證你一定能幸福,但我能保證你一定會遭受一些苦難,這是生命必然的過程。在苦難之中能夠支撐我們的,是內心的能量,是對于生命那種不放棄的堅持和忍耐。這是我特別想在書里傳達的一種信念?!?/p>
就這樣,畢淑敏經歷了從臨床醫(yī)生到心理醫(yī)生再到心靈醫(yī)生的轉身。曾經的她治愈的是人們的身體,后來的她用內心的悲憫情懷和溫婉的敘述方式,治愈人們的思想和心靈。《紅處方》《血玲瓏》《拯救乳房》《女心理師》等一系列作品,讓她成為家喻戶曉的著名作家,而王蒙先生更是稱她為“文學界的白衣天使”。
即刻出發(fā),什么時候都不晚
畢淑敏曾經到臨終關懷醫(yī)院去陪伴那些臨終的人走向他們生命的最后時刻,也跟他們有過傾心的交談。有一次,她來到一位八十歲老人居住的臨終病房。當時老人的兒女都站在外面,因為他們不忍心看到那最后一刻。畢淑敏說,那我愿意進去陪伴他。她走進那個房間,很明顯地感受到臨終病人所特有的氣息。然后她躺在那位老人的身邊,摸著他的手。那個老人氣若游絲,輕輕地跟她說了一句話。他說:我覺得我這一輩子怎么好像沒活過啊!
這句話,讓畢淑敏的心,深深地震撼了。那一刻,她深刻地感受到,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一張單程的火車票,生命從每個人出生那天開始,就像箭一樣射向遠方。我們能在自己手里把持住的就是此時此刻這無比寶貴的生命。“所以,如果我們有什么愿望的話,那么即刻就要出發(fā)?!?/p>
2008年,畢淑敏用積攢的稿費買了一張船票,開始了她的環(huán)球旅行。這些年里,她一直在路上,足跡遍布世界各地70多個國家,甚至到達南北極。她這樣解釋自己熱衷旅行的原因:“旅行既不安全也不舒適,但它能帶給我們流光溢彩的世界。當我走過的路漸漸漫遠,當我雙眸注視過的風景漸漸繁復,當我聞過的氣味漸漸五花八門,我就會不由自主地變得寬容起來,接納世界的不同與豐富?!睆穆眯兄?,畢淑敏收獲了更加從容的人生態(tài)度。
與普通旅行者走馬觀花、浮光掠影不同,畢淑敏在旅行的過程中不斷探索、思考、總結,回來后將自己的見聞和感悟融進文字里。從《藏在這世界的優(yōu)美》《人生終要有一場觸及靈魂的旅行》到《非洲三萬里》《美洲小宇宙》,她用一本本書與讀者分享她的旅行體驗,讓人們隨著她的文字去感受詩與遠方。
如今66歲的畢淑敏步履不停。她說:“正是因為日趨年邁,才更想到遠方去看看。人生是一個整體,我想趁現(xiàn)在耳聰目明,尚可爬高,趕快去看看那些讓我好奇的世界。”所以,她的行李箱總在觸手可及的地方,隨時準備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正如這些年她的經歷一樣——總是在“出發(fā)”——從年近40歲時“棄醫(yī)從文”,到正值寫作黃金期時以45歲的年齡進入北師大讀書,再到接近花甲之年時去環(huán)球旅行……她用親身經歷證明了:只要有夢想,從什么時候開始都不晚。她從不認為這些是挑戰(zhàn),她只是聽從了內心的召喚。
是行業(yè)專家,也是“生活家”
畢淑敏的身份很多:醫(yī)生、心理咨詢師、作家,但同時,她還是一個“生活家”。盡管她的工作相當忙碌,但回歸生活之中,她與千千萬萬家庭主婦一樣包攬著家里大大小小的家務。人們覺得她的文字滲透著質樸和溫情,那正源于她生活中本來的樣子。
畢淑敏是一個非常孝順的女兒。2001年,她的母親被診斷為癌癥,畢淑敏將母親接到北京。老人所吃的藥,她都要先試吃一遍。丈夫為她的孝順而感動,但同時也感到心疼:“你沒這種病,跟著吃藥干什么呢?萬一出了問題,老少都賠進去?!碑吺缑艚忉屨f:“有一些藥毒性很大,又沒有經過充分的驗證,我不放心。我當過醫(yī)生,對藥物的敏感性高,我先吃,如果沒問題,媽媽再吃,保險系數(shù)就大了?!碑敵醣会t(yī)生宣判“死刑”的母親,后來有了三年零八個月的生命奇跡。母親臨終時,安詳?shù)卣f:“我非常幸福,這輩子很滿足……”
在丈夫眼里,畢淑敏是個敬業(yè)的主婦。他說:“之所以用‘敬業(yè)這個詞,是因為我覺得有些女人對主婦這個角色不夠熱愛,有點敷衍了事。畢淑敏不是這樣?!睘榱诉x到最好的食材,畢淑敏常常穿梭在家附近的幾個超市間。丈夫說,你選定一家不就行了?畢淑敏很認真地跟他解釋:這樣做不僅僅是比較價錢,還要比較不同的品牌和產地,不同的超市進貨渠道不一樣,當然要“廣種薄收”“博采眾長”。很多男人不喜歡陪老婆逛商場,不少夫妻會因為逛街產生矛盾,但在畢淑敏家這種情況不會發(fā)生。善解人意的她每次到了商場門口,就會對丈夫說:“你如果不愿意進去,就在附近溜達一圈,我買了東西很快就會出來?!鄙磉叺呐笥眩彝コ霈F(xiàn)不和諧時,也都會找畢淑敏支招。她分享的經驗是:每天贊美對方五次。這方法也確實讓朋友們受益匪淺。
對于孩子來講,畢淑敏是一個開明的母親。她覺得母親給予孩子的,應該是一種理性的母愛。人們都懂得要與孩子做朋友,這個過程中,率先垂范的應是家長,你首先應該尊重一個與你不同的生命。
很多現(xiàn)代女性既要工作,又要顧及家庭,面臨平衡事業(yè)和家庭的難題。對此,畢淑敏分享的經驗是:分清輕重緩急,一切以抓住主要矛盾來解決?!氨热缥液⒆釉谥锌己透呖茧A段,對于我來說這就是那一時間段最重要的事情,那么我就會合理安排好各種事情的緊要順序,一一應對。同時,作為家中的媽媽、妻子、女兒、兒媳多種角色,你要學會發(fā)動家人與你一起來面對。無論在什么時候,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梢悦?,但不可以亂。”
書是女人永遠的閨蜜
畢淑敏出于禮儀上的尊重,在出席活動時化些淡妝,平時素面朝天。
而與物質上的極簡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畢淑敏對精神世界的強烈渴求。日常生活中,除了寫作、做家務之外,其余幾乎所有的時間,畢淑敏都用來閱讀?!凹依锏臅嗔耍艺煞蛏踔炼奸_過玩笑,說要是哪天地震了,會被倒塌下來的書砸死?!奔抑芯烤褂卸嗌俨貢?,畢淑敏自己也并不清楚,直到有一次搬家,搬家公司告訴了她“十噸”這個數(shù)字,她才有了明確的概念。
搬家,是因為畢淑敏發(fā)現(xiàn)比不停買書更好的辦法——去圖書館看書。冬暖夏涼,書籍又多。她認真地與丈夫商量,將家搬到圖書館附近去。于是,他們以圖書館為中心畫一個半徑半公里的圓,在這個范圍內找房子。后來,畢淑敏如愿以償?shù)剡x到了步行就可以到達圖書館的新家?!鞍峒仪埃峒夜镜娜藛栁?,家里是否有鋼琴、雙開門冰箱、古董或比較沉的紅木家具、家電。我說沒有。搬完后,搬家公司的人說,你得加錢,你家雖然沒有貴重物品和大件家具,可光這些書就有十噸重”。畢淑敏開開心心地為她的寶貝們買了單。
在沈講座期間,畢淑敏閱讀了《婦女》雜志,并在講座時對雜志給予了高度評價,還提到了本刊刊發(fā)過的一篇文章《總要有個壓箱底的朋友》。她真誠地感嘆說:每個人都需要這樣的朋友,但這個朋友不一定是某個具體的人,其實書和閱讀就是女人最好的朋友、最永久的閨蜜?!叭祟愃械陌l(fā)明都是感官的延伸,唯有書籍是智慧的延伸,它會給予你的靈魂以各種營養(yǎng)元素。無論是在繁華都市還是偏僻鄉(xiāng)村,書都會永遠陪伴著你,給你力量,永不背叛你。所以,我們要和書做一生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