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學 胡付壘
【中圖分類號】R47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3--01
腦卒中不但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而且具有較高的致殘率;腦卒中不但會對患者的生命健康和安全造成嚴重影響,降低其生活質量,同時還會加強社會和家庭的負擔。臨床研究發(fā)現,為腦卒中急性期患者提供康復訓練能讓致殘率顯著降低,促進患者疾病康復[1]。本研究主要分析了康復訓練對腦卒中急性期康復的影響,現做如下匯報。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所選對象為我院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240例腦卒中急性期患者。納入標準:滿足腦血管病的相關診斷標準[2],并經MRI或頭顱CT檢查證實;均為首次發(fā)病。排除標準:嚴重認知障礙患者、完全性失語患者、嚴重心肺并發(fā)癥患者等。全部240例患者中,男女患者人數分別為133例、107例;患者年齡為42-71歲,平均年齡為(53.3±1.4)歲;83例患者為腦出血,157例患者為腦梗死。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選擇常規(guī)藥物治療和護理;實驗組患者則在常規(guī)藥物治療和護理的同時,給予康復訓練,具體的康復訓練內容如下:
①康復治療:對于急性期生命體征不穩(wěn)定的患者,應選擇抗痙攣體位,進而來對痙攣模式進行有效預防和控制。應對上肢屈肌痙攣和下肢伸肌痙攣進行有效預防。1)仰臥位:協助患者將頭部放在枕頭上,胸椎不能屈曲,抬高肩關節(jié),并向前,在患者肩下放置2-3cm厚的棉墊。上肢應處于外旋外展位,手掌向上拇指外展、腕伸展旋后、肘伸直。將2-3cm厚的棉墊放置在患者髖部,將一海綿三角墊放置在患者膝部,膝關節(jié)應保持略屈。讓患者的足跟、足尖和床面保持垂直。2)患側臥位:有效支持患者頭部,讓患者頭部保持舒適。軀干應稍微向后旋,選擇硬枕頭墊在患者后背,床面和軀干應保持60度,避免髖部受壓。伸直患肘,前臂應旋后,下肢稍微屈曲,手掌上相,將健側上肢放置在身體上部,健側下肢的膝部應保持屈曲,并將其放置在患側下肢膝部前的軟墊上。3)健側臥位:將患者頭部放置在枕頭上,創(chuàng)面和軀干應保持垂直,將患側上肢放置在枕頭上,并抬高大約100度。伸直手指和肘腕關節(jié),手掌應向下。自然屈曲健側上肢,在胸腹前放置。屈曲患側下肢,并將其放置在枕頭上。在床上平放健側下肢,伸直髖關節(jié),輕微彎曲膝關節(jié)。定時變換體位,并進行3分鐘拍背。
②被動運動:在患者生命體征保持平穩(wěn),渡過腦水腫期后,則應給予患肩肱三頭肌、患下肢脛前肌中頻電刺激治療,每天1次,每次20分鐘;加強患肢的被動運動,如肩前屈外展內外旋、肘屈伸、前臂旋前旋后、腕掌屈背伸尺側撓側偏、指屈伸,同時給予髖部、膝、踝、趾的屈曲伸展,每天2次,每次30分鐘。
③主動運動:當患者肌力為II級時,康復師應對患者進行指導,讓其從被動運動逐漸向主動運動過度,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包括在床上進行主動翻身運動,雙橋運動,臥位轉變?yōu)樽?,坐位轉變?yōu)檎玖⑽?,行走等。在對患者弱勢肌力訓練,保持正常的運動模式,針對每一階段的訓練內容應通過反復訓練來進行強化,進而來恢復患者肢體功能。
1.3 臨床觀察指標
在患者病程滿3個月時,進行康復評定。選擇簡易精神狀態(tài)量表(MMSE)來對患者的認知功能進行評價;選擇Fugl-Meyer運動功能來對患者的上下肢運動功能進行評定;選擇Barthel指數(BI)來評定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將數據納入SPSS19.0統(tǒng)計軟件中進行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比較,以率(%)表示,若(P<0.05)則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對照組患者的MMSE評分為(22.4±3.3)分、Fugl-Meyer評分為(45.9±24.5)分、BI評分為(52.2±19.7)分;實驗組患者的MMSE評分為(24.8±3.1)分、Fugl-Meyer評分為(55.6±16.5)分、BI評分為(67.3±16.7)分;在患者病程三個月時,實驗組患者的MMSE評分、Fugl-Meyer評分以及BI評分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
3.討論
對于腦卒中患者來講,中樞神經系統(tǒng)在損傷后依然存在一定的功能重組和代償的自然恢復能力,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大腦病變區(qū)域血腫吸收、
水腫消退、顱內壓下降、部分壞死區(qū)邊緣神經細胞“休克期”消失所導致的;除此之外患側肢體運動再學習也會在一定程度上修復大腦功能[3]。所以理論上分析發(fā)現對腦卒中患者越早進行康復訓練,效果越理想。
在現代醫(yī)學技術快速發(fā)展和進步的過程中,人們越來越關注和重視在腦卒中后急性期開展康復訓練,改變了傳統(tǒng)觀念,認為腦卒中患者在急性期應嚴格臥床休息。臨床研究發(fā)現,現在腦卒中急性期開展康復訓練,能讓肌肉萎縮有效減少,讓墜積性肺炎、足內翻、肩痛、肩關節(jié)半脫位、肩手綜合征、骨質疏松和壓瘡的發(fā)生率降低。為促進肢體功能康復打下良好基礎,最終讓患者的致殘率降低,讓患者生活質量顯著提高,讓社會和家庭的負擔減輕。分析本研究結果發(fā)現,在患者病程三個月時,實驗組患者的MMSE評分、Fugl-Meyer評分以及BI評分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
總之,加強腦卒中急性期患者的康復訓練,能讓患者的運動功能、認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顯著提高,促進患者疾病康復,具有臨床應用和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耿紅梅,高娜,嚴春華等.腦卒中急性期失語的康復訓練[J].中外醫(yī)療,2012,31(13):152-153.
[2]李淑芳.腦卒中急性期臨床治療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1,14(24):81-83.
[3]柴雪艷,姜穩(wěn)妮,范丹.腦卒中急性期康復訓練對預后的影響[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1,14(1):9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