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欣浩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民族和漢族融合在了一起。比如鮮卑族,經過長時間的農耕生活,他們學習了漢族的生活習慣和傳統(tǒng)文化,逐漸失去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到了隋唐時,鮮卑族和漢族融為一體,漸漸消失了。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呢?主要和生活環(huán)境有關。
所謂民族文化,其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生活環(huán)境決定的。比如長城以北的民族文化多和游牧生活有關;長城以南的民族文化多和農耕生活有關。當兩個不同民族的人民由于遷徙、戰(zhàn)爭等原因混居在一起時,因為他們的生活環(huán)境相同,生活習慣必然趨同,最終民族習俗也就會趨于一致。再加上長期混居容易打破語言的障礙,通婚會消除血緣的差別,久而久之,兩個民族也就會融為一體了。
在五胡十六國期間,有很多游牧民族進入中原。一開始,他們盡量保留本民族的習俗,甚至有些人還堅持住帳篷,堅持騎馬放牧。但是中原地區(qū)的人民整日都在農耕,游牧民族在這里生活時間長了,不得不接受包餃子吃米面、按季節(jié)到村子里收稅的生活方式。尤其是那些在中原地區(qū)出生的后代,他們很自然地覺得,以漢族的生活習俗在中原生活,要比堅持游牧民族的習俗更舒服、更方便。幾代人以后,這些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也就和漢族沒什么區(qū)別了。
滿清入關以后,想了很多辦法堅持本民族的文化習俗,比如要求八旗子弟說滿語、習騎射。一開始這些要求還有點用處,但是在漢地生活了幾十年、上百年后,連八旗子弟也覺得還是漢族的生活方式更舒服。等到民國時再看那些八旗子弟,提籠架鳥、能書善畫,一嘴的京片子,已經基本沒有游牧民族的痕跡了。
反過來,在中國歷史上有一些漢族人跑到長城以北生活,時間一長,他們的生活習慣也和當?shù)氐挠文撩褡逑嗤恕?/p>
另外還有一個宗教問題。不同民族的人群長期混居會造成融合。但在一種情況下例外:有宗教的影響。
宗教的約束力要大于生活環(huán)境的影響,世界上大部分宗教都要求信眾嚴格遵守獨特的生活習慣。虔誠的宗教信徒不會在生活習慣上隨便和教外人士混同,融合也就難以實現(xiàn)。所以西方有一些地區(qū)常年有多民族、多教派混合居住,卻并沒有融合。中國的情況不同,古代中國由于儒家思想占絕對優(yōu)勢,宗教對人們的影響要小得多。
為什么民族融合是中國歷史的大趨勢呢?
我們說過,農耕民族的生產力要比游牧民族高,中原要比長城以北更富足,更能抵御惡劣天氣的影響。因此一旦有機會,北方的游牧民族總想要進入長城以南生活。哪怕他們是以征服者的姿態(tài)進入中原,只要他們長期在中原生活,總會慢慢融入當?shù)氐纳钪?,接受儒家文化,最終和當?shù)氐娜嗣袢跒橐惑w。孝文帝的漢化雖然在短期內失敗了,但是站在大歷史趨勢上看,漢化是順應歷史發(fā)展的。孝文帝之后的北朝帝王們,雖然其中有人反對漢化,試圖反過來鮮卑化,但他們的政策都沒能堅持太長的時間。最終,鮮卑等游牧民族都接受了漢族文化,本民族文化逐漸被遺忘。隋朝和唐朝的皇帝祖上都是鮮卑族,但已經用漢名、說漢話、穿漢服了。
(摘自《哇,歷史原來可以這樣學》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 圖/游飛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