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龍
摘要:對規(guī)?;i場產房仔豬流行性腹瀉的病原、臨床癥狀、剖檢及預防措施進行了介紹。
關鍵詞:流行性腹瀉;規(guī)?;鲌?;仔豬
中圖分類號:S82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6)11-0021-02
豬流行性腹瀉,是由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高度接觸性腸道傳染病[1]。豬流行性腹瀉具有一定的季節(jié)性,多發(fā)生于冬春寒冷季節(jié),每年 12 月至次年 3 月為發(fā)病高峰期。夏季也可發(fā)生,各種年齡的豬都能感染發(fā)病,俗稱冬季拉稀病。癥狀輕重因年齡大小而異,年齡越小,癥狀越重。有一定的自限性,經1個月左右流行恢復痊愈。臨診主要特征為嘔吐、下痢、脫水。哺乳仔豬、斷奶仔豬和育肥豬感染發(fā)病率100%,成年母豬為15%~19%。哺乳仔豬受害最嚴重,平均病死率為50%。傳播較慢,常在4~5周內傳遍整個豬場,死亡率不高[2-4]。
1 病例介紹
2015年10月江蘇蘇州一豬場,兩個產房單位的仔豬陸續(xù)出現腹瀉,開始只有一窩仔豬,先后不同程度地發(fā)病。一晚上過去,又有3窩仔豬出現腹瀉現象,有11頭死亡,到后期則向周圍的健康仔豬擴散,直至蔓延整個豬棚。由此可以看出,該疾病對于日齡較小的豬危害較大,且病發(fā)率和死亡率較高,傳播速度非常快。
2 病原
豬流行腹瀉病毒屬于冠狀病毒科冠狀病毒屬,病毒形態(tài)呈球形,在糞便中的病毒粒子常呈多形態(tài),有囊膜,大小為95~190 nm。病毒對乙醚和氯仿敏感。本病毒對外界環(huán)境抵抗力弱,一般消毒藥都可將其殺滅。病毒在60 ℃ 30 min可失去感染力,在50 ℃條件下相對穩(wěn)定。病毒在4 ℃、pH 5.0~9.0或在37 ℃、pH 6.5~7.5時穩(wěn)定。
3 臨診癥狀
潛伏期一般為5~8 d,人工感染潛伏期為8~24 h。主要的臨床癥狀為水樣腹瀉,或者在腹瀉時有嘔吐。嘔吐多發(fā)生于吃食或吃乳后。病豬體溫正常或稍高,精神沉郁,食欲減退或廢絕。癥狀的輕重與日齡的大小有關,日齡越小,癥狀越重。7日齡以內仔豬發(fā)生腹瀉后3~4 d,呈現嚴重脫水而死亡,死亡率可達50%~100%。長時間的腹瀉會導致仔豬很快的消瘦,甚至會有癥狀不嚴重的仔豬突然死亡。斷奶豬、母豬常呈精神委頓、厭食和持續(xù)性腹瀉,約一周后逐漸恢復正常。肥育豬在感染后發(fā)生腹瀉,1周后康復,死亡率1%~3%。成年豬僅表現精神沉郁、厭食、嘔吐等臨診癥狀,如果沒有繼發(fā)其他疾病和護理不當,成年豬很少發(fā)生死亡[5,6]。
4 發(fā)病仔豬的觀察和剖檢
4.1 初步觀察
初步觀察豬體表蒼白、個體消瘦,嚴重的營養(yǎng)不良,被毛無光澤。腹瀉物糞便呈油性,并常粘滿小豬全身,使小豬全身油滑,小豬康復后,被毛仍殘存一層黑色油漬。
4.2 剖檢
剖檢后可以觀察出病豬小腸水腫且充血。見到腸系膜淋巴結呈大理石樣病變,幾乎所有的臟器(肝臟、脾、心)以及淋巴結都或多或少有出血現象。
4.3 仔豬癥狀
患病仔豬出現拉白痢的現象,精神萎靡。表現脫水,眼窩下陷,消瘦。有喜歡爬到母豬身上睡覺的特異行為。這種行為可能與腹瀉造成腹痛有關。因小豬腹部疼痛,爬到母豬身上睡覺,可以利用母豬的體熱,緩解腹部痛楚。
5 診斷
無菌收集腹瀉仔豬的新鮮糞便及剖檢仔豬的小腸片段,將上述采集病料無菌接種于營養(yǎng)瓊脂、麥康凱、SS瓊脂等培養(yǎng)基內37 ℃培養(yǎng)16 h,無菌落生長。
采集發(fā)病豬的腸道及糞便等病料,進行抗原檢測,檢測重點主要針對引起仔豬腹瀉的病原:豬瘟病原、藍耳病、偽狂犬、圓環(huán)病毒、流行性腹瀉病毒及傳染性胃腸炎病毒。檢測結果表明,除流行性腹瀉病毒呈陽性,其他病原全部為陰性。
綜合發(fā)病情況、臨診癥狀和實驗室檢查,確診發(fā)病原因為豬流行性腹瀉病毒。
6 預防措施
6.1 做好消毒工作
生產區(qū)每周定期消毒一次,分娩舍每周消毒1次以上。產床及仔豬保溫箱在母豬斷乳下床后及時進行清洗、消毒。選用2~3種消毒劑交替使用效果較好。及時清除糞便,可減少環(huán)境中病原數量,減少該病的發(fā)生幾率。
6.2 做好環(huán)境控制工作
分娩舍母豬最適溫度20~22 ℃,仔豬最適溫度30~33 ℃,溫度與仔豬腹瀉有著直接的關系,因此需做好保溫工作,防止晝夜溫差較大。分娩舍相對濕度控制在65%~75%。
6.3 加強疫苗免疫
仔豬通過吃初乳獲得母源抗體,起到有效的保護作用,因此母豬的疫苗免疫尤為重要。建議后備母豬配種前免疫兩次,分別為配種前40、20 d;經產母豬產前40、20 d各免疫一次。免疫母豬所生仔豬于斷奶后7~10 d接種疫苗。免疫接種前,應進行抗體檢測,盡量在抗體水平較低的情況下接種疫苗。
7 小結
豬流行性腹瀉目前尚無特效藥物和療法,主要通過隔離消毒、加強飼養(yǎng)管理、減少人員流動、采取全進全出制等措施進行預防和控制。目前主要預防手段是進行免疫接種,通過免疫(豬傳染性胃腸炎、豬流行性腹瀉、豬輪狀病毒(G5型)三聯活疫苗(弱毒華毒株+弱毒CV777株+NX株),另外通過給母豬返飼及藥物防控的方法可有效控制該病。
此病發(fā)病突然,傳播速度快,沒有特效藥,仔豬的日齡越小損失越大。對發(fā)病豬群要及時治療、耐心護理,消極怠工只能帶來更大的損失。
采取及時隔離并讓仔豬及時吃到初乳。初次用藥劑量加倍,后期藥量逐漸減少,做好藥物預防保健工作,早期在飼料或飲水中添加敏感藥物。抗生素藥物濫用現象比較嚴重,該病對某些抗生素已產生耐藥性,不同的地區(qū)情況不同,通過藥物敏感試驗,選擇敏感的抗生素治療病豬,母豬在配種及產前接種相關疫苗。對于環(huán)境較差的豬圈,應當加強環(huán)境設施管理。
參考文獻:
[1] 韓俊文.養(yǎng)豬學[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1999.146-149.
[2] 羅應良,楊玉山,李志敏.仔豬腹瀉綜合癥的防治措施[J].中國畜禽種,2009(1):60-63.
[3] 姚慧俊.仔豬腹瀉綜合癥的防治措施[J].畜牧與飼料學,2009(4):101-102.
[4] 張立君.豬冬季流行性腹瀉的診斷與防治[J].吉林畜牧獸醫(yī),2009(5):16.
[5] 張 鋼.豬流行性腹瀉的診斷與防制[J].農民致富之友,2015(8):23.
[6] 張燕芳,于洪華,劉紅云,等.豬流行性腹瀉的防治[J].畜牧獸醫(yī)科技信息,2009(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