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穎
對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資源進行深入的挖掘,不僅是小學語文教學課程資源建設的重要內(nèi)容,同時也是教師教學水平和能力的重要體現(xiàn)。根據(jù)相關經(jīng)驗和研究,筆者建議從四個方面對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資源進行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
一、注重文本作者和相關創(chuàng)作背景的挖掘
首先,教師要在備課階段對作者、課文創(chuàng)作背景等相關知識進行充分的搜集。然后,結合語文教學的實際對這些內(nèi)容進行篩選,選擇符合小學階段學生學習特點的知識。其次,在教學過程中,要適時地將這些知識介紹給學生,讓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有更加深刻的認知。最后,在課后引導學生自己去查閱相關的資料,更加深入地了解作者以及作者的其他作品。這樣不僅能夠有效地拓展學生的閱讀面和知識面,而且還起到一篇帶動多篇的教學效果。
二、對文本結構和表達形式進行研究學習
小學語文教學中已經(jīng)開始涉及多個類型的文體和表達形式,對小學語文教材中課文的文章結構和表達形式進行深入的分析,并且開展相關的教學活動,能夠有效地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效果和教學水平。詩歌、散文、故事、議論文等多種文體在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都有充分的體現(xiàn),比喻、擬人、排比等多種語言表達形式在教材中更是層出不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對這些文本結構和表達形式進行充分的挖掘,并且將這些傳授給學生。這不僅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在字里行間傳遞的意思、表達的情感,而且在學生作文寫作規(guī)范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另外,通過文本結構和表達形式的深入挖掘教學,能夠讓讀與寫充分結合起來,提高教學效果。例如,在蘇教版小語教材中有這樣一篇課文——《廬山的云霧》,這篇課文用四個段落,采用“總、分、總”的結構形式對廬山的云霧進行了描寫,通過這樣的表達方式解讀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明確作者的表達意圖。在課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以“千姿百態(tài)”為基點開展相關話題的探討,讓學生結合課文的描述討論云霧是如何“千姿百態(tài)”的,然后借助課文的總-分結構對廬山云霧的變化得到進一步的認識。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更好地強調(diào)教學效果,教師可以使用現(xiàn)代多媒體教學手段對文章中描述的畫面進行直觀的呈現(xiàn),并且啟發(fā)學生的想象,通過結構、表達、想象相結合的方式強化教學效果。
三、充分利用教材插圖和課后練習
插圖也是教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為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提供直觀的素材。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忽視了教材插圖和課后練習的重要性。為了更好地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果,教師需要對這兩部分內(nèi)容進行充分的利用。例如,在《黃山奇松》這篇課文中的三幅插圖能夠讓沒有去過黃山的學生對黃山松的姿態(tài)有著更加直觀的認識。另外,這篇課文后的練習也是十分豐富的,有朗讀、背誦、寫字、詞語利用和口語交際等多種形式,可以說通過這個課后練習能夠對學生的語文能力進行系統(tǒng)的訓練,因此,教師一定要重視這兩部分資源的利用。
四、對教材標點和字詞使用進行探究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對標點、字詞應用進行深入研究,對文本意思進行深度解讀,并且在教學過程中對這些內(nèi)容進行補充和延伸教學。例如,在《黃果樹瀑布》這篇課文中有關徐霞客塑像的描述,這段描述含有很深的含義,徐霞客沉醉于什么?他傾聽到了什么?這些都是引導學生進行想象和思考的空間和素材,需要教師進行必要的“咬文嚼字”,拓展語文教學的知識面。另外,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還要對標點的使用和作用進行充分的分析和教學,破折號、省略號、感嘆號等,常常具有一定的內(nèi)涵和意義,這些都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深入挖掘和注重利用的。標點和字詞的研究教學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對課文知識的理解能力及想象力,還能夠在學生自主閱讀能力提升、寫作能力提高等方面發(fā)揮重要的作用。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的優(yōu)勢已經(jīng)被教育界所認可,但是由于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該版教材的優(yōu)勢并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因此,教師要從多個方面采取措施,注重作者和相關背景、文本結構和表達形式、插圖和課后練習以及標點和字詞使用等方面進行深入的挖掘和充分的利用,不斷地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水平和質(zhì)量,對學生進行科學、全面和有效的培養(yǎng)。
參考文獻:
[1]韋永華.深層發(fā)掘,深度利用——例談蘇教版小語教材資源的發(fā)掘和利用[J].新語文學習(教師版),2012(1):15-17.
[2]邵軍華.利用小學語文教材資源,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J].新課程導學,2013(12):35.
(作者單位:江蘇省沛縣胡寨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