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玉吉 楊心怡
熱點法治事件報道的策略分析
■范玉吉 楊心怡
熱點法治事件,指的是在一定區(qū)域內(nèi)形成輿論熱點的與法治相關的突發(fā)事件。 近年來,熱點法治事件一直頗受各方重視。 從信息傳播維度來看,熱點法治事件具有難以預料、爆發(fā)突然、影響廣泛、后果嚴重等特性。 從法治社會建設維度來看,熱點法治事件雖極易誘發(fā)潛在的社會矛盾、激發(fā)公眾的負面情緒,但在事件處理過程如能有效發(fā)揮媒體的宣傳功能,借熱點法治事件進行普法宣傳,將媒體作為政府與公眾之間信息交流的“中間人”,用符合法治精神的新聞敘事策略來報道事實,就會收到良好的信息傳播效果和社會治理效果。
熱點法治新聞事件的報道能否在輿論引導方面體現(xiàn)其藝術性,還能產(chǎn)生理想的社會效果,關鍵在敘事主體,敘事主體的敘事能力決定了新聞事件的敘述有效性。
1.法治思維。 媒體在進行熱點法治事件報道時,首先要有法律至上的信念,維護憲法法律的尊嚴,時刻牢記“依法治國”。 法律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強制性和穩(wěn)定性,只有堅持法律的權威,才能實現(xiàn)國家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發(fā)展;其次要有尊重法律的意識,依法維護人民權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維護國家安全穩(wěn)定。 2015 年的“大學生掏鳥窩事件”中,新浪《新聞極客》欄目題為《掏鳥 10 只=貪腐 1600 萬≈坐牢 12 年》①的報道,“想當然”地將官員受賄犯罪與“掏鳥窩”行為相提并論,缺乏對法律基本的敬畏,也錯誤地引發(fā)了民眾對司法權威的質(zhì)疑。再次要有法治思維的習慣,不屈從輿論,要服從法律。新聞實踐和理論剖析表明,國家制定法律法規(guī)的目的就在于使之成為調(diào)節(jié)社會關系的有力手段,而自覺維護司法權威可以有效避免媒體宣傳價值與國家法規(guī)精神之間的沖突,②推動社會法治化的進程。
2.言說法理。 在我國,新聞媒體肩負著引導社會輿論、凝聚社會共識的重要責任。 而記者作為媒體報道的“主力軍”,其法律專業(yè)知識結構將直接影響著熱點法治事件報道的準確性,而報道的準確性又直接影響著司法的公信力和普法的影響力。 因此,媒體在報道熱點法治事件時應堅持言說法理,維護社會的公平和正義。
言說有理,要求記者在進行熱點法治事件報道時,應具備一定的法律專業(yè)水平,使民眾了解法律、接受法律、尊重法律;要用準確的法言法語做釋法的工具,從法律的視角對熱點法治事件進行深入的解讀,用規(guī)范的法律語言構建社會法治意識;要用嚴謹?shù)姆ɡ矸l冷卻輿論熱情,熱點法治事件發(fā)生后,社會輿論往往會在短時間內(nèi)發(fā)酵、擴散,在輿情升溫的關鍵時期,媒體和記者尤其要注意法理法條的運用,堅持中性語言原則,避免情緒化的表達,通過輿論引導將受眾引向法治的方向。
3.法治立場。 情、理、法是我國古代法律文化的核心概念,傳統(tǒng)中國歷來把“人情”“天理”“國法”用整體主義的視角來理解,其三位一體的文化特征構成了中國特有的“禮法格局”。新聞寫作是情、理、法的有效載體,又受到情、理、法的制約。面對熱點法治事件,媒體應嚴守法治立場,在情、理、法之間擺正位置,張揚現(xiàn)代法治精神。 在熱點法治事件報道中,需要媒體承擔不干預司法、不誘導輿論、不“美化”犯罪行為的社會責任。 2016 年的“真假王娜娜事件”中,《新京報》的一篇“深度”報道③以情逐理、扭曲事實,用貧窮、賣房、流產(chǎn)等負面詞匯引發(fā)了公眾輿論對“弱者”的同情,導致了價值觀的混亂,也引發(fā)了錯誤的輿論同情。 新聞記者在處理情、理、法的矛盾時,有時會濫用對“弱者”的保護職責,而忽略了司法裁判的公正,“輿論監(jiān)督”搖身一變成“輿論暴力”。
新聞報道權是公民權利的延伸,也是公民政治權利的組成部分。④在法治化進程進一步加快的今天,傳媒作為民主政治和市場經(jīng)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應在法治的軌道上平穩(wěn)前進,恪守法律的邊界。
1.人格權的邊界。 王利明在《人格權法新論》中界定了人格權,指的是“民事主體所固有的,以維護主體的獨立人格所必備的生命健康、人格尊嚴、人身自由以及姓名、肖像、名譽、隱私等各種權利”。⑥在熱點法治事件報道中,有些媒體為了吸引受眾眼球、強化矛盾沖突,有意無意地揭露當事人隱私、披露未成年人形象,觸及了名譽權、隱私權、肖像權的邊界。
2013 年的“李某某涉嫌輪奸案”中,《成都商報》以通欄標題報道《李雙江之子涉輪奸案被刑拘》,報道中李某某及其父母的真實姓名被全盤托出,并附上了當時還未成年的李某某大幅照片作為佐證。 《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及《未成年人保護法》均有規(guī)定,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新聞報道、影視節(jié)目、公開出版物、網(wǎng)絡等不得披露該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及可能推斷出該未成年人的資料。 《成都商報》的做法不僅違反了法律法規(guī)的相關規(guī)定,也突破了倫理的界限。
2.國家安全的邊界。 我國現(xiàn)行《刑法》規(guī)定了五種煽動犯罪,具體有煽動分裂國家罪,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罪,煽動暴力抗拒法律實施罪,煽動軍人逃離部隊罪。 這五種犯罪侵害的客體都是極其重要的法益,涉及國家主權、民族團結等根本利益。 在熱點法治事件報道中,媒體應避免煽動性、號召性的語言,以中立的視角客觀陳述事件的真相,維護國家的安全和統(tǒng)一。
此外,雖然《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規(guī)定偵查階段的信息應向社會公開,但在實際操作中,并非任何有關案情進展的信息媒體都可以報道。 比如《公安工作中國家秘密及其密級具體范圍的規(guī)定》,把“正在偵查、預審的刑事案件的具體案情和偵查、預審工作情況”列于“機密級事項”;《國家保密法》明文規(guī)定國家秘密包含“追查刑事犯罪中的秘密事項”。 媒體在進行熱點法治事件報道時,應時刻遵守刑事偵查保密原則,在涉及單位犯罪、團伙犯罪等復雜案件時嚴守國家秘密、偵查秘密,保證案件偵查的順利進行。
3.社會管理秩序的邊界。 新聞法治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基本理念包括知情權、維護人格權、更正與答辯權和保密權。 在熱點法治事件報道中,媒體肩負著滿足公民知情權、普及法律知識、彰顯社會公平正義的職責。 然而,面對國計民生、公民健康等重大社會話題,一些媒體為煽動社會情緒、刺激讀者眼球,別有用心地通過夸大、歪曲、胡拼亂湊的方式誤導公眾,越過了社會管理秩序的邊界。
2016 年的“山東疫苗事件”發(fā)生后,一組名為《疫苗之殤》的圖片報道在微信朋友圈瘋傳。 這組煽情的報道給公眾造成了極大的恐慌。 事實上,“山東疫苗事件”與《疫苗之殤》差之千里,這篇報道是搭上“山東疫苗事件”的由頭,以舊稿嫁接十余位疫苗相關過世兒童的照片與經(jīng)歷,以此來騙取關注度與轉發(fā)量。
4.法定程序的邊界。 在熱點法治事件報道中,“遵循法定程序”是新聞法治的首要準則。 倘若在案件尚未審結前超越司法程序搶先報道,就會出現(xiàn)“基本事實不清,案件性質(zhì)不定”的情況,輕者造成“新聞失實”的負面后果,重者還會引發(fā)“媒介審判”的司法危機。
《刑事訴訟法》第 12 條規(guī)定:“未經(jīng)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 ”這是體現(xiàn)法治精神的“無罪推定”原則,也是國際通行的法治準則。 《關于當前報刊在法制宣傳方面應注意的幾個問題的通知》規(guī)定:“對于正在偵查、起訴或審理的案件,以及尚未作出終審判決的案件,不得超越司法程序搶先報道,更不得利用新聞報道制造對司法機關施加壓力的輿論。 ”2013 年的“陳永洲事件”中,央視《朝聞天下》欄目不僅將犯罪嫌疑人陳永洲的形象公之于眾, 而且將仍在偵查階段的情況當作既成事實進行報道,⑥媒體“有罪推定”的報道行為違背了法治精神,也侵犯了當事人接受公正審判的權利。
在談及“什么是新聞”時,著名記者范長江曾指出:“新聞必須是事實,謠言不是新聞,感想不是新聞,一定是事實。 ”⑦新聞的“客觀”“真實”是新聞業(yè)的核心理念,也是記者職業(yè)倫理的基石。 杜絕虛假報道、明確事實的法定邊界,不僅是新聞記者的職業(yè)要求,更是媒體的社會責任。
1.以事實為依據(jù),以法律為準繩。 熱點法治事件報道作為一種專業(yè)的新聞報道,應做到法治價值與新聞價值的統(tǒng)一,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不道聽途說、不以訛傳訛,通過法律的視角來洞察事件、了解真相。 2010 年的“藥家鑫案”中,有媒體在報道時杜撰藥家鑫的家世,將其刻畫成“富二代”“軍二代”,并使用了諸如“軍械采購環(huán)節(jié)蛀蟲”等語言對藥家鑫及其家人進行誹謗、侮辱。 這些無中生有的造謠之言,讓“仇官”“仇富”情緒急劇高漲,干預了司法的公正和獨立。
2.法定事實是在法定證據(jù)證明之下的事實。 新聞媒體在報道熱點法治事件時,不能“有聞必錄”,應當學會把新聞事實、客觀事實和法定事實區(qū)別開來。 一般來說,新聞事實指的是新聞報道中每一個要素必須合乎客觀實際,客觀事實是透過現(xiàn)實表象得到的事情本來面目,⑧而法定事實是在法定證據(jù)證明之下的事實。 記者在采寫編的過程中,要具備優(yōu)秀的專業(yè)素養(yǎng),辨別事件的真相,將新聞事實轉化為客觀事實。 當涉及到熱點法治事件時,媒體所報道的真實需要得到證據(jù)的支持,將客觀事實轉化為法定事實,才能被司法機構所認可,從法律層面上保障新聞信息的真實性、可靠性。
3.法定事實報道以司法機關的認定為準。 就新聞法治領域而言,新聞媒體與司法機關相互配合、互相制約,但也存在著矛盾和沖突。 新聞采訪注重自由與真實,而司法實踐追求獨立與公正。 在案件審理的過程中,媒體有關法定事實的報道必須以司法機關的認定為準,否則一旦引發(fā)輿論狂潮,必將對審判帶來干擾。 新聞媒體在進行熱點法治事件報道時,對于正在訴訟程序中的司法活動,應當確保每一個事實要素的客觀性、真實性,在與司法機關認定一致的前提下進行公正平衡的報道。 倘若案件尚未審結、基本事實不清,應遵循依法、審慎原則,待案件終審宣判之后,根據(jù)判決書的內(nèi)容核實法定事實相關細節(jié),再進行報道。
康德曾經(jīng)說過“人是目的”,任何熱點法治事件都與人息息相關。 人文關懷強調(diào)人的價值和尊嚴,關注人的生存狀態(tài)和社會權益。 只有以人為本、通達人情,在公共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tǒng)一中充分尊重公民的人格尊嚴,才能讓法治新聞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zhì)。
1.重視社會效益,辯證對待正面報道。 堅持正面宣傳為主的工作方針是新聞媒體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必然要求,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正面報道具有正效應,也具有負效應。正面報道能夠積極引導輿論、宣傳方針政策,也存在空洞說教、脫離群眾的弊端。2008年的“5·12”汶川地震發(fā)生后,一則有關“母愛短信”的正面報道被全國多家媒體廣泛轉載,感動了數(shù)萬人。 后經(jīng)多方查證,這篇報道是一則無新聞源的假消息,真相讓網(wǎng)民群起而憤怒,“正效應”也被“負效應”所取代。 由此看來,媒體在進行熱點法治事件報道時應將中央關注的重點、實際工作的難點和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結合起來,重視公共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tǒng)一,使正面報道發(fā)揮答疑解惑、雙向溝通的作用。
2.以人為本,發(fā)揮媒體整合社會功能。 首先要做到平民視角、人文關懷。 人民群眾是社會輿論的主體,也是新聞報道的主體。 媒體在報道熱點法治事件時,應變“俯視”為“平視”,正確處理“法”與“人”的關系,展現(xiàn)新聞報道的人文關懷。 其次要做到尊重人性、為民解憂。 媒體要想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必須充分尊重公民的人格尊嚴,在熱點法治事件報道中,重點關注當代人的生存狀態(tài),將目光投向普通百姓、社會弱勢群體,充分體現(xiàn)報道內(nèi)容的親民化、平民化。
3.通達人情,報道有溫度的法治新聞。 讓民眾觸摸法治的溫度,是一種傳播藝術,也是一種社會責任。 新聞的溫度,是新聞傳播者的人文高度。 有溫度的新聞,能夠鼓舞人前行,給人以信心和勇氣。 然而,有些媒體為了追求眼球效應,找尋刺激新聞,將他人的災難與不幸當作賞玩甚至調(diào)侃的對象,表現(xiàn)出了對公民權利與人格尊嚴的漠視。 2004 年的“俄羅斯人質(zhì)危機事件”中,《今日關注》滾動播出有獎競猜人質(zhì)死亡人數(shù),遭到了網(wǎng)友的憤怒與抵制。
4.為讀者著想,注重報道的可讀性。 法治報道區(qū)別于其他新聞報道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新聞語言專業(yè)、精準和簡練。 因此,在熱點法治事件報道中,不可避免會出現(xiàn)一些嚴謹、規(guī)范的法律術語。 媒體在報道熱點法治事件時應以讀者為中心、注重報道的可讀性,盡量避免使用太過深奧的法律名詞。 在必要時輔之以簡單的說明或解釋,使新聞語言通俗易懂、得體流暢。
此外,媒體應利用熱點法治事件的題材優(yōu)勢,深入挖掘其背后的人文價值和社會意義,創(chuàng)作出兼具有趣、有用、有益、有力的“四有”佳作。
(作者分別系華東政法大學人文學院院長、華東政法大學人文學院碩士研究生)
注釋:
① 《掏鳥 10 只=貪腐 1600 萬≈坐牢 12 年》,http://news.sina.com.cn/c/ zg/2015-12-03/doc-ifxmifzc0793815.shtml, 2017-03-07.
②陳堂發(fā):《法律法規(guī)意識與新聞報道》,《新聞大學》1999 年第 4 期。
③劉珍妮:《“真假王娜娜”錯位的 13 年》,《新京報》2016 年 3 月 16 日。
④喬新生:《新聞報道權的法律邊界》,《學習時報》2006 年 9 月 25 日。
⑤王利明:《人格權法新論》,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
⑥聶曉靜:《案件報道中的四大法律邊界——以“陳永洲案”為例》,《新聞世界》2014年第8期。
⑦范長江:《論人民的報紙》,《新聞研究資料》1982 年第 3 期。
⑧顧萬全:《虛假報道的媒體證據(jù)應對——淺析新聞真實與法律真實的關系》,《新聞知識》2012 年第 9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