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楠
(武漢大學 湖北 武漢 430000)
淺析福利多元視角下的失獨群體困境與措施
李若楠
(武漢大學 湖北 武漢 430000)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執(zhí)行了較為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數量龐大的獨生子女家庭由此而產生,而現代社會是一個高風險社會,生態(tài)環(huán)境日益脆弱,個體生存環(huán)境也面臨諸多挑戰(zhàn)與不確定性,如交通事故、食品安全事件、自然災害、疾病、心理健康等。一些獨生子女家庭由于各種意外因素成為失獨家庭。失獨家庭作為社會中的特殊弱勢群體面臨著許多困境,他們也有許多不同于一般家庭的需求,解決他們的問題及滿足他們的需求需要建立完善的社會服務體系。本文旨在通過對失獨家庭困境和需求的分析,以及對社會中各主體對失獨家庭的幫扶現狀分析,探索如何結合失獨家庭的具體情況,整合政府、社區(qū)、社會組織和個人的力量構建較為完整的系統的失獨家庭社會服務體系。
失獨家庭;困境和需求;社會服務體系
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我國開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在城市地區(qū)實行了嚴格的獨生子女政策,獨生子女家庭由此大量產生。毋庸置疑,這項基本國策有效地控制了我國龐大的人口數量,但是同時它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如日益嚴重的老齡化、空巢家庭的出現。隨著社會中各種風險的增加,人們的生命可能隨時受到威脅,獨生子女時常會因為各種意外失去生命,對于獨生子女家庭而言,失去唯一的孩子是家庭面臨的最大痛苦和精神負擔。
1.家庭生命周期理論
家庭生命周期理論認為,家庭就如人的生命一樣,也有其生命周期和不同發(fā)展階段上的各種任務。家庭生命周期理論以孩子作為關鍵人物,以孩子的成長變化來研究家庭的改變。一般把家庭生命周期劃分為形成、擴展、穩(wěn)定、收縮、空巢與解體六個階段。與普通家庭相比,失獨家庭經歷了家庭生命周期中的一個特殊過程,即“突變”。失去唯一的孩子,使失獨家庭提前進入家庭的收縮期和空巢期,并且部分失獨家庭還將面臨著家庭解體的可能。這意味著失獨父母不僅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壓力和心理負擔,而且極為擔憂未來的養(yǎng)老問題。作為社會中極為脆弱和敏感的群體,他們需要來自社會的關懷和理解,緩解精神壓力,并協助他們融入社會和解決未來的養(yǎng)老問題。
2.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
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而對普通人來說,五個層次的需要基本呈現層層遞進的關系,但對失獨父母而言,不同層次的需求相互交織。如收入水平較低的失獨家庭既需要解決生存問題(生理需要),同時也渴望融入社會和獲得他人的尊重(社交需要和尊重需要),家庭生活水平較高的失獨父母可能同時希望得到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和尊重需要。整體而言,失獨家庭的需要層次主要出于中低端,其中社交需要和尊重需要是所有失獨家庭都較為迫切得到的需要。
3.福利多元主義理論
福利多元主義認為,不僅國家和市場,個人、家庭、志愿組織和民間機構也應該承擔福利責任,政府更應該扮演社會服務的規(guī)范者、購買者、管理者和監(jiān)督者,使社會服務供給主體更加多元化。福利多元主義關注福利的多元來源、供給和傳輸的結構,改變了過去過分強調國家提供福利的錯誤認識,建立多元福利提供者的結構,從福利的國家提供轉型到福利多元提供模式。福利社會主義強調了除政府之外其他力量參與福利的提供當前我國福利供給主體仍以政府為主,社會中的其他福利供給主體參與度明顯不夠,根據我國的基本國情,未來我國的福利供給需要在依托政府提供的基礎上,充分引導社會力量的參與,并逐步形成“大政府、強社會”的格局。失獨家庭的社會服務供給是一個極大的系統工程,需要有效整合社會中各方面的資源,為其提供多元化的社會服務。
雖然現在已經開放二孩政策,但受到社會經濟、社會心理及人們認知變化等因素的影響,失獨家庭仍然是比較熱點的社會問題,失獨家庭當前及未來的需求主要有精神關懷、經濟補償、婚姻維系、生活照料與陪伴、養(yǎng)老和醫(yī)療服務,面臨的困境主要是經濟壓力、精神和心理負擔、夫妻關系緊張、社會融入困難、養(yǎng)老和醫(yī)療擔憂及財產處置問題等。為滿足失獨家庭需求和解決其遇到的問題,社會服務體系中各主體需要充分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政府可提供強大的權力資源和資金支持,社區(qū)具有便利的環(huán)境和場地,社會組織可提供專業(yè)化的服務,個人服務則更具靈活性。
1.加大政府投入,扶助失獨家庭
(1)政府應從經濟層面上給予失獨家庭補貼。切實立法,保障失獨家庭的合法權益和基本生存空間。從根本上說,我國要發(fā)展社會性的養(yǎng)老,包括機構養(yǎng)老以及社區(qū)養(yǎng)老。相關部門需要加快步伐,提升養(yǎng)老的社會保障力度,夯實“社會養(yǎng)老”的根基。如果政府能從源頭著手,盡早實現從“家庭養(yǎng)老”向“社會養(yǎng)老”過渡,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讓每一位老人都沒有老無所依的后顧之憂,失獨家庭的痛苦或許能在社會提供的福利中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消融。
(2)政府應在精神層面上給予失獨家庭慰藉。要在國家整體考慮下,制定一個完善的面向失獨者的關懷制度。政府相關部門應盡早建立專業(yè)機構,為“失獨者”提供心理救助和精神支持。要充分利用政府的經濟實力和社會感召力,幫助失獨群體走出陰影政府成立專業(yè)心理幫扶機構,如失獨家庭心理輔導中心、救助站,請心理專家對失獨家庭父母進行心理慰藉和溝通,讓他們盡快淡化傷痛,開始新生活。
2.發(fā)動社會力量,關懷失獨家庭
(1)以社區(qū)服務為依托,建立專門負責“失獨家庭”的社會服務機構。當前大部分的失獨老人都不太愿意到養(yǎng)老院生活,都選擇居家養(yǎng)老的模式。因此采用配套的社區(qū)家政服務和社區(qū)集體生活照料,有利于達到讓失獨家庭的生活有人幫助照料、精神得到適當慰藉的養(yǎng)老效果。其次,建立“養(yǎng)老互助的時間銀行模式”也是當前國際社會比較流行的養(yǎng)老模式。
(2)建立社區(qū)關懷組織網,強化朋輩群體和鄰里的支持。失獨老人的特殊經歷讓他們在生活中無法像正常的老人一樣,其精神極其脆弱。當談到他們的子女時,就會產生一種自卑、抗拒的心理。因此社區(qū)服務工作機構和專業(yè)人員積極介入失獨家庭和失獨家庭團體,構建新的社交網絡,對失獨家庭進行專業(yè)的家庭康復干預,全方位關心失獨老人的生活起居,使他們能夠走出失獨的精神陰影,重新走入健康的社會生活。
失獨問題是計劃生育帶來的衍生問題之一,也是我國老齡化問題日益嚴峻的表現。盡管如今計劃生育政策在不斷完善和改進,但是失獨問題一直是我們現當代社會所面臨的重大問題。因此,我們要從政府和社會出發(fā),給予失獨家庭更多的關懷,幫助失獨家庭走出陰影,積極的進行角色轉換,重新融入健康的社會生活。
[1]何俊志,任軍鋒,朱德米編譯.新制度主義政治學譯文精選[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253
[2]孫曉梅,周思媛.中國失去獨生子女群體社會保障研究綜述[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14,(10):17!22.
[3]詹姆斯G馬奇,約翰P奧爾森著,張偉譯.重新發(fā)現制度!政治的組織基礎[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160.
[4]張永宏.組織社會學的新制度主義流派[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460.
李若楠(1996.09-),女,漢,湖北,本科在讀,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