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醉菩提》中運用大量反問句,句中使用“那(里)”、“怎么”、“甚(么)”、“何”、“豈”、“如何”、“誰”、“難道”、“焉”、“安”、“何必”、“何嘗”等語氣詞、副此表示反問。能夠反映出一些明末清初的語言特點。對反問句進行淺析。
【關(guān)鍵詞】反問句
《醉菩提》是明末清初出現(xiàn)的描寫濟公故事的中篇小說。編次者天花藏主人,是活躍在明末清初的一位通俗小說家?!蹲砥刑帷番F(xiàn)知有乾隆、道光、同治、光緒多種版本,有校點者,以乾隆五十三年金閶古講堂為底本進行校點,由人民文學出版社一九九九年出版。
《醉菩提》中的語言能夠反映出明末清初時期的語言特點。書中運用了大量的反問句,大概有150多個。反問句是無疑而問,對對方說的話反問一句,并不要求對方回答,只是用疑問句的形式表示肯定或否定。反問句的形式和意義相反,肯定形式表示否定,否定形式表示肯定。《醉菩提》使用“那(里)”、“怎(么)”、“甚(么)”、“何”、“豈”、“如何”、“誰”、“難道……不成”、“焉”、“安”、“何必”、“何嘗”等語氣詞、副詞來表示反問。其中使用“那(里)”、“怎(么)”、“甚(么)”、“何”、“豈”的反問句比較多。
一、句子中沒有標志
1、敢不遵依?
2、你就不記掛來看看?
3、師父定是好話,是請說來,小人有個不聽的理?
現(xiàn)代漢語中也有類似的反問句,只是通過把相應(yīng)的否定句的語調(diào)換成疑問語調(diào),就變成反問句,即把句尾標點改為問號形成反問語氣。
二、“何嘗”
1、禪堂原是清靜,弟子何嘗吵鬧?
2、此僧何嘗瘋癲?真是羅漢。
“何嘗”用在謂語中心語的前邊,是副詞,表示婉轉(zhuǎn)的否定,在肯定形式前表示否定,在否定形式前表示肯定。謂語為動詞或動詞性詞組。
三、“何必”
1、又何必留皮遺骨在于塵世?
2、這是師父遺命傳與你的,你便收去罷了,何必又炫人耳目?
“何必”放在謂語中心語前,可以與“又”連用,加強反詰語氣,表示否定。
四、“安”
1、安有難易?
2、學生安敢失身于盲瞎乎?
3、羅漢臨凡,安肯露相?
“安”是疑問詞,意為“哪里、怎么”,用在謂語中心詞的前面,但是不能單獨使用,與“有”、“敢”、“肯”等詞結(jié)合,共同使句子表達出反詰語氣。
五、“焉敢”
1、焉甘宿留?
2、焉敢有負?
3、焉敢妄參上乘之精徽?
4、焉敢譏誚?
焉:疑問詞“哪里,怎么”。“焉敢”后多放在句首,后接謂語動詞,也有動詞后帶賓語的情況,句子都比較短小。“焉”可與其他詞組分別引導反問句,如,“焉能為我?guī)熀???/p>
六、“難道”、“難道……不成”
1、難道不唱山歌,念念經(jīng)兒,就算正經(jīng)?
2、難道不留些自己做衣穿,倒舍與我們?
3、難道我就不是有分的子孫?
4、料袋里的東西不算我的,難道算你的?
5、難道我就罷了不成?
《朱子語類》中有“不成”表示反問的句式,“不成動的前便無靜?”“不成只恁地空說?”“不成”用在句首,是“難道”的意思。在《西游記》里,“不成”已用在句子后面。“你一人就占我三個女兒不成?”元明以后,以北方官話寫成的文學著作里,經(jīng)常用“難道”、“難道……不成”,這種用法在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里一直繼承下來。在《醉菩提》中使用“難道”的句子還不多。
七、“誰”
1、如今這般大雪,還赤著兩條精腿,卻有誰來顧你?
2、這伙禿驢只想格子立房頭,誰肯來料理這正事?
3、我?guī)煼ㄖ剂襞c濟顛,誰敢不遵?
4、則宗祧誰繼?
5、但汝尚有許多產(chǎn)業(yè),并無兄弟,卻叫誰人管理?
“誰”作為疑問代詞多使用在特指問中,在特指問中,使用“誰”是提問者要求對方回答什么人?!肮Ц竼枺骸娬缕鹩谡l?”(《朱子語類》)即要求回答起于什么人。在反問句中,“誰”表示“任何人,無論什么人?”依據(jù)反問句所表達的意思,“誰”可以引申為“沒有人”。如句3的意思是“我?guī)煼ㄖ剂襞c濟顛,沒有人敢不遵?”
八、“如何”
1、如何過的日子?/這是師父嚴命,如何違得?/他們?nèi)绾卫頃脕恚?老僧衰邁,如何去得?/我是瘋子,如何做得化主?/止得一盤,如何分散得眾人?
2、我?guī)煾钙饺諄砹吮闳ィ^而不留,如何得有?
3、三千貫錢如何一時便有?
4、但二人此一死,如何肯死心?
5、濟顛一人如何能夠走去化來?
有時和帶有表可能、可以的助詞“得”搭配構(gòu)成“如何+動詞+得”的形式表反問。
還有些用在句中謂語中心詞的前面表反問。
是非問句中也有使用“如何”的,如“子升問:‘《麗澤》詩編得如何?”(《朱子語類》)是提問者要求回答優(yōu)或者劣。但是使用“如何”的反問句,用“如何”來表示“沒有辦法”。
九、豈
1、豈不誤了我們的正經(jīng)?
2、豈有出家之理?
3、今日豈敢造次?
4、豈動中又別有滋味耶?
5、豈在晨昏定省三小孝?
“豈”是近代漢語反問句中經(jīng)常使用的副詞。在《醉菩提》中也較多使用“豈”引導反問句?!柏M”一般放在句首,意思是“哪里、怎么”,表達反問語氣。可以與“不”、“敢”等結(jié)合在一起使用?!柏M不”用于加強反問的語氣,表示肯定的意思。
十、何
1、只要有酒吃,便住一年又何妨?
2、我出家人要銀子何用?
3、后來何以懲治它人?
4、這等懷恨去化他何益?
5、終日巴巴碌碌,何時是了?
“何”疑問代詞意思是“什么、為什么”,但是與“甚么”的用法并不相同?!昂巍笨偸桥c“妨、用、以、益、時”等其他詞一起使用,使句子完整,但使用“何”的反問句并不要求回答,只是用“何”表達反詰語氣。
十一、甚(么)
1、這些和尚只會吃齋討討錢,曉得甚么焚修?
2、師父圓寂,有所不免,有甚么料理用著我?
3、我若自要做衣穿,又叫你們做甚么?
4、此乃人人一條大路,可來可去,與這班賊禿有甚么相干?
5、吃酒不圖醉,吃他作甚?
“甚(么)”,用在名詞性或動詞性詞語前面,有時用作賓語放在句末。特指問句中也使用“甚么”作為疑問代詞,要求回答人、事、物等等,但在反問句中,“甚么”表只是表述委婉的反詰語氣,語氣不強烈。
十二、怎(么)
1、我不去料理,卻怎么裝金?
2、既是眾人都來了,怎好叫他回去?
3、張?zhí)炯纯铣鲈S多東西,怎得不賣?
4、你怎敢在此裝風攪擾?
5、這樣天寒,怎不想他?
6、你怎能與他來往?
《醉菩提》中使用“怎”的反問句最多,大約占所有反問句的1/3。其中多數(shù)用“怎么”來表示反問語氣?!霸酢辈粏为毷褂茫偸桥c別的詞,如“么”、“好”、“能”、“敢”等結(jié)合在一起,用在謂語中心詞的前面。
十三、那、那里
1、那里有三千貫閑錢做布施?
2、只道是濟顛發(fā)瘋,那個來睬他?
3、今日,一文也無,后日那能盡有?
4、若不出門,那得酒吃?
5、那有閑錢去買酒請你?
特指問句也使用“那(里)”作為疑問代詞,如,“又曰:‘某嘗說佛老也有快活得人處,是那里?”(《朱子語類》)提問者要求回答是什么地方,但是在反問句中“那(那里)”是疑問副詞,使用時不要求回答,而是表達出反問語氣。
在《醉菩提》大約20個含有“那”的反問句中,有3句“那”寫作“哪”。1、哪有此事?2、四下找尋,哪里有個濟顛的影兒?3、那善人見濟顛將鴿子肉吃得一空,哪里去查帳?這說明在清代早期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哪”代替“那”的寫法,但是還不多見。
除了以上提到的反問句,還有一類“莫非”引導的句子。如“莫非想著舊事,要來纏繞?”“莫非昨日的酒吃得不盡興么?”似乎是反問句,有反詰語氣,但也有猜測意味,也是揣測問句。
【參考文獻】
[1] 祝敏徹. 近代漢語句法史校[M].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6.
[2] 袁 賓. 近代漢語概論[M].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
[3] 朱德熙. 語法講義[M]. 商務(wù)印書館, 1982.
【作者簡介】
吳劍(1976—),女,江蘇徐州人,碩士研究生學歷,江蘇安全技術(shù)職業(yè)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