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馨怡
【摘要】陸游是南宋時期著名的愛國詩人,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這在他的作品中也有深刻的表現(xiàn)。本文主要針對陸游作品中的儒家詩學精神進行分析。
【關(guān)鍵詞】陸游作品;儒家詩學精神;分析
陸游,我國南宋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愛國詩人,他生活在北宋快要滅亡之際,從小受儒家思想熏陶,胸懷大志,立志要為國盡忠。宋高宗時,時年二十九歲的陸游參加禮部考試,得了第一,第二年復試的時候,因秦檜不喜歡他,處處受到的排斥,仕途之路并不順利。孝宗即位后,才在仕途上有所發(fā)展,但終因堅持抗金復國,不為當時的主和派所容而被免除官職,罷官后一直居住在家鄉(xiāng)達二十余年。雖然一生仕途不順,坎坎坷坷,處處受到排擠,但不管什么環(huán)境下都堅持與詩書為伴,堅持學習創(chuàng)作,留下了許多詩歌作品,從他的詩歌中其我們能清楚的感受到他的愛國思想和人格魅力,了解他生命不朽的儒家傳統(tǒng)價值觀。
陸游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位“奇人”,他生命的意義就是為了實現(xiàn)為國建功立業(yè)的人生目標。所以當壯志難酬的時候,也會跟其他詩人一樣,借用詩歌來感嘆年華易老,功業(yè)難成。不過不同的是,他的感嘆是積極樂觀的,是對時間緊迫的感嘆,是發(fā)自肺腑的想為國成就一番事業(yè),而不是無病呻吟的悲傷。在《夜讀兵書》中,借詠嘆歲月早逝,青春不再來抒發(fā)內(nèi)心憂國憂民,不惜犧牲自我也要為國家洗清被侵略恥辱的高尚愛國情懷,他的嘆息就有了儒家的崇高生命意義和價值追求。
儒家提倡用立德、立功、立言來實現(xiàn)不朽的生命意義,陸游對這種生命意義的追求在他的詩歌中詠嘆、矢志不渝。北宋滅亡之后,南宋小朝廷定都臨安,期間與金國進行了幾次斗爭,既沒有收復失地,也沒有金國消滅掉,形成了與金國南北分治的局面,慢慢的在南宋心中也接受了這中茍且偷安的定局。然而,陸游卻始終不肯屈服,即使抗金復國的事業(yè)也不可能實現(xiàn),但他始終堅持這自己的理想,在他的詩作里一直在強調(diào)著這個主題,念念不忘,表現(xiàn)得非常激烈。在《書嘆》中:“生無鮑叔能知己,死有要離與卜鄰”,在《項王廟》中:“小人平生仰遺烈,近廟欲結(jié)茅三間”,都表現(xiàn)出了他欲殺生成仁,舍生取義的儒家價值追求。即使到了晚年,他建功立業(yè)的信念仍然沒有動搖,依舊寫到“八十將軍能滅虜”。
在儒學思想中,對于生死這個問題也有明顯的表態(tài),就是順其自然,雖然重視生命,但也不畏懼死亡,并且提倡用生前的功業(yè)來追求死后的不朽。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歷代文臣武將,莫不將死后的名節(jié)看得比死亡還重要,為了追求一個好的謚號,流芳千古,文臣嘔心瀝血,武將悍不畏死。陸游出生在一個儒學的傳統(tǒng)家庭,從小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提前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就帶有濃厚的儒家色彩,在對待生死這個問題上,他是非常重視生命的,他認為有限的生命不應該虛度過去,必須有所作為,必須將生命的意義寄托在為國家建功立業(yè)上。在他風雨飄搖的一生中,即使受到排擠,抱負無法施展,仍然發(fā)出了“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感慨,在南宋淪喪后,自己卻“有心殺敵,無力回天”,一心收復故土的壯志只能寄情于詩歌。“千年史冊恥無名,一片丹心報天子”,對人生抱負的不能實現(xiàn),對死后不能名留千古,只是空余一腔報國的熱情和赤城,其心中的落寞、無奈和深受的痛苦是我們無法理解和想象的。
陸游的詩作中還彰顯了儒學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對國家和人民懷有儒家悲天憫人的憂患意識。這種憂患意識無疑是偉大的,永恒的,積極的。范仲淹說過“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歐陽修說過“憂勞可以興國”,只有敢于面對社會現(xiàn)實,敢于正視民間疾苦,敢于心系天下蒼生的人才會時刻憂患家國,考慮國家的命運的傳承,發(fā)掘潛在的危險,這一類人在中國的歷史上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影響。陸游對國家的憂患和對民族存亡的高度責任感,一生都為了實現(xiàn)“北定中原”的抱負而堅持,他的憂患是積極的,他的詩歌、文章呈現(xiàn)的也是獻身國家主權(quán)、民族尊嚴、人民疾苦方面的精神財富。面對侵略和的殘酷和殺戮,身懷對中原人民的同情,心情沉重的寫下來《秋興》、《北望》等詩句,在這么一個屈辱的時代,他并沒有停留在心頭的憤懣和同情,而是用實際行動向歷史和現(xiàn)實證明“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崇高追求。
在整個宋朝的詩人中,陸游是最自覺的將儒家詩學精神融入其作品和人生的詩人,他的詩歌極具鮮明的時代特征,他的創(chuàng)作過程也緊扣時代的脈搏,讀他的詩具有感動人心的力量??梢哉f,儒家的思想影響了陸游,讓他的一生都在追求和希望中度過,給予了他精神上的養(yǎng)分,堅定了他甘愿犧牲,矢志不渝的信仰,他能有今天的歷史地位和成就,最根本的還是從小接受儒家思想形成的價值理念。同時,陸游的成就也積極促進了儒家思想的傳承和傳播,這是一個辯證統(tǒng)一而又相輔相成的過程。
【參考文獻】
[1] 殷海麗. 淺談儒家詩學之“立言”特點[J]. 青春歲月, 2013(21).
[2] 梁道禮. 論儒家詩學的泛化[J]. 陜西師范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9(06).
[3] 聶春華. 漢代話語專制與儒家詩學之命運——從董仲舒治學的主觀動機和客觀后果談起[J]. 聊城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