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慈舟
【摘要】王小波的作品是中國當代文壇的寶貴財富,其反諷表達手法與幽默性就是借助其獨特的語言表達手法來實現(xiàn)的,他的作品在1997年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重視,本文主要就王小波作品的語言風格進行分析。
【關(guān)鍵詞】王小波作品;語言風格;研究
王小波出生于1952年,在他短暫的一生中,創(chuàng)作出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其中包括小說類的、雜文類的、評論類的、紀念類的,主要的作品有:《尋找無雙》、《未來的世界》、《京片子與民族自尊心》、《知識分子的不幸》、《我的師承》、《不再沉默》等。王小波的作品在它生前默默無聞,1997年早逝后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人們蜂擁而至,爭相閱讀,對作品的風格、形式、內(nèi)容、語言進行了專門的研究,在研究中形成兩大派別,認可他的人認為他的作品表達的思想、語言有獨特的地方,讓人看了耳目一新,清新?lián)涿妫蚱屏宋膶W界死氣沉沉的現(xiàn)象,給文學界帶來了一股新的活力,促進文學的進一步發(fā)展,并且深深的影響了讀者的看世觀點和人生觀,形成了王小波的一個時代。否定他的人認為他的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單一,語言風格相似,語言過于粗俗,毫無新意,不值得推崇。
不管怎樣,王小波對文學界的影響很大,作品中的語言文字通俗易懂、流暢、質(zhì)樸、淡定充滿了睿智、詩意的特點,他獨特新奇的說話方式的研究空間還是很大的,下面我們對王小波的語言特點進行分析。
一、幽默的語言風格
首先王小波的作品具有幽默、諷刺的風格,蘊含著趣味性,這是他作品中比較吸引人的地方。例如:“馬上我就要逃進山去,可是陳清楊不肯跟我走。她還說,她無疑是當?shù)囟愤^的破鞋里最漂亮的一個。斗她的時候,周圍好幾個隊的人都去看,這讓她覺得無比自豪。”作者通過幽默而戲謔的語言表明對文化大革命搞批斗運動的諷刺和批判,也體現(xiàn)了作者對獨立人格的追求。善于運用諷刺的語言是王小波語言的特點,利用反諷描寫了一個比較不和情理的荒誕的社會,在文章《文明與反諷中》寫到:“在歐洲基督教早期,下面已經(jīng)烤好了,該翻翻個了?!睂⒁粦吞幍娜吮葟N師更加關(guān)心做飯,充滿了幽默諷刺的意味。在《黃金時代》王小波也有一些經(jīng)典的幽默諷刺的描寫,比如王二曾說過:“我以為我的交代材料最具有文采,就像專業(yè)作家一樣”,王二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為自己能夠?qū)懗鼍哂形牟傻慕淮牧细械阶院?,在那樣的環(huán)境下還能幽默,極具諷刺意味。王二國沒出成,被卡住了,非常氣氛跑到學校折騰,曾說過:“只要找我談話,一件好事就誕生了,全是這些幫助的功勞?!?/p>
二、粗獷的語言風格
其次,王小波的語言風格具有粗俗性、狂歡化的特點,在一些作品中的人物經(jīng)常講粗話、臟話、讓人尷尬的話,他的語言簡單明了,通俗易懂,具有隨意性。所謂狂歡就是指在語言上打破秩序,思維習慣。王小波的作品中運用了大量的修辭手法,他將生活中的陰暗面進行狂歡化,將無趣的事物用狂歡化的語言將其變得有趣粗獷,讓讀者更加形象、深刻的了解作者的思想主張。比如:在《黃金時代》中:造大糞、磨屁股、真他媽的、混蛋、笨蛋、滾蛋等,語言運用的通俗易懂,接近老百姓的生活,幽默風趣,極具感染力和生活氣息,具有狂歡化的特點。在王小波的作品中好比創(chuàng)設了一個不同凡響的環(huán)境,與現(xiàn)實環(huán)境格格不入,極具夸張想象,可以讓讀者暢快淋漓,張開空間想象的翅膀,肆意發(fā)揮。在王小波的作品中有好多我們意想不到的情節(jié),不受傳統(tǒng)的束縛,敢于突破自我,好比讀者進入了一個不同凡響的世界,進入了一個正在舉行狂歡節(jié)的房間。
三、詩情畫意的語言
第三,作品中具有詩情畫意與理性的特點。在他的作品中語言通俗易懂較平淡,沒有太多華麗的語言,語言口語化,文筆非常優(yōu)美富有詩意,朗朗上口,短句較多,具有詩般的節(jié)奏和美感。比如:“我們生活在漫漫寒夜,天際卻無引路的明星”,“這是他的似水年華,不是我的”,這些句子優(yōu)美動聽,似有一股清新的氣息迎面撲來。他的語言不但優(yōu)美而且具有深刻的道理,讓人在詩情畫意中領略人生的韻味。作者利用通俗的道理去揭示問題的真諦,把恰似幽默荒誕的事實進行沒有憤怒的控訴,泰然處之,一笑而過。通過敏銳、理性的洞察,讓讀者了解社會和人生的真諦。
王小波的作品與眾不同,具有一股清新的氣息沁入心田,粗俗中帶有親切感,狂歡中具有生活的平淡化,幽默中體現(xiàn)哲理性,時而讓人沉思,時而讓人興奮,時而讓人快樂,時而讓人悲傷,帶給我們不一樣的感受和體驗。
【參考文獻】
[1] 李亞琪. “象”與“豬”——村上春樹和王小波作品中的“自我”尋覓[J]. 赤峰學院學報: 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5(07).
[2] 程 維. 逃脫不了的規(guī)訓社會——??碌囊?guī)訓權(quán)力視角下王小波的《黃金時代》解讀[J]. 赤峰學院學報: 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5(08).
[3] 姚新勇. “黃金時代”的重寫與敞開——王小波的寫作與現(xiàn)代新理性的重建[J]. 鄭州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2(02).
[4] 楊經(jīng)建, 伍 丹. 存在的“虛無”之境與虛無的“存在”之義——王小波和賈平凹新論[J]. 揚州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