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點換景法是指觀察點固定不變,隨著觀察視線的移動,把觀察到的景物按一定的順序依次進行描寫。比如周密的《觀潮》一文中:
我們踮著腳往東望去,江面還是風平浪靜,看不出有什么變化,過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xiàn)了一條白線,人群又沸騰起來。
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堵兩丈多高的水墻。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zhàn)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
作者固定不變的觀察點是“海塘大堤上”。觀察到錢塘江大潮先“看不出有什么變化”,接著是遠遠地看到“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xiàn)了一條白線”,不一會兒,白線“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浪潮再近些,看到的是“一堵兩丈多高的水墻”;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zhàn)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這些描寫,正是作者在固定的觀察點上,按由遠及近的順序描寫了錢塘江大潮這一“天下奇觀”。
定景換點法
定景換點法是指不改變所要觀察的景物,而是變換觀察點,從不同角度去觀察描繪景物,從而看到事物的全貌和特征。比如《梅雨潭》一文中:
走到山邊,便聽見嘩嘩嘩嘩的聲音;抬起頭,鑲在兩條濕濕的黑邊兒里的,一帶白而發(fā)亮的水便呈現(xiàn)于眼前了。我們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對著那條瀑布;坐在亭邊,不必仰頭,便可見它的全體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這個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巖石上,上下都空空的;仿佛一只蒼鷹展著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個環(huán)兒擁著;人如在井底了……
作者先以“山邊”為觀察點,描寫梅雨潭瀑布發(fā)出的響聲和遠處景物;接著又以“亭邊”為觀察點,簡單寫出了瀑、潭、亭的位置及亭邊的景物,然后又詳細而形象地寫出了站在瀑布前所看到的瀑布壯觀、美麗。
運用“定景換點法”觀察一處景物,可以選擇不同的觀察點,如遠眺、近觀、仰視、鳥瞰……立足點變了,觀察的角度也就多了。在描寫時,要注意交代清楚觀察點,以便于讀者把握作者描寫景物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