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阮咸是中國古老的漢民族樂器,在魏晉、漢唐時期發(fā)展極為興盛,此后由于阮的歷史材料逐漸的減少,曾一度被誤解在古代失傳,其實不然,在中國古代,歷朝歷代都有詩人為阮咸創(chuàng)作詩詞,體現(xiàn)出了文人士大夫這一階層對阮咸的鐘愛。文章通過對阮詩詞內(nèi)容的梳理,解析了文人眼中的阮咸,這一階層對阮咸寄托了如何特殊的情感,以及文人如何欣賞阮咸、在彈奏時如何使用阮咸。
關(guān)鍵詞:阮;詩詞;文人
中國古代詩詞是古代文人這一特殊的階層記述自己的生活、社會的風(fēng)貌和表達情感和志向的載體,它直接或者間接的向我們反映了當(dāng)時文人的生活狀態(tài)以及社會的多方面。音樂與古代文學(xué)不可分割的,古詩詞中很多與音樂有關(guān)的內(nèi)容,在這里收錄了古代描寫阮的詩詞,并結(jié)合史料來解讀文人階層中阮。
一、不似琵琶不似琴,四弦陶寫晉人心
約在公元前105年,中國的工人參考了箏、筑、箜篌等木制的樂器,制造了一種樂器,叫琵琶。這便是后世的阮,這段文字詳細記載于晉傅玄《琵琶賦.序》中。漢代,烏孫公主和親,遠嫁昆彌國,一路上語言不通又路途遙遠,考慮到公主思慕家鄉(xiāng),于是漢宮命懂音樂的工人參考了琴、箏、筑、箜篌為公主制作了方便在馬上彈奏的樂器,因為其演奏法是以手批把,便取了諧音名稱琵琶,到了南北朝時期,西域抱彈樂器的傳入使得抱彈樂器的種類逐漸增多,琵琶便指代這一類彈撥樂器,直到唐武則天時,它才從所有的琵琶中獨立出來,因晉阮咸善彈此琴,以張其功,便將該樂器命名為阮咸。
烏孫公主是漢朝第一位和親的公主,她的和親也代表著整個漢宮廷的實力,那么漢宮為他制作的樂器也是精致華貴并且用意講究的,無獨有偶,同樣代表漢代宮廷去和親的王昭君,在出塞路途上抱著的樂器也是阮咸,西晉石崇 《明君辭.序》云:
王明君者,本是王昭君,以觸文帝諱改焉。匈奴盛,請婚于漢。元帝以后宮良家子昭君配焉。昔公主嫁烏孫,令琵琶馬上作樂,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爾也,其造新曲,多哀怨之聲,故敘之于紙云爾。
漢代所出的阮咸,今天無法再看到,現(xiàn)存最早關(guān)于阮咸的文物資料是珍藏于故宮博物院的一件三國吳的彩陶,上面有一小合奏樂隊作為裝飾,其中的第一人懷抱琵琶,以手彈之,琵琶圓形音箱,長柄直項,四弦有品柱,面板上有一對鳳眼,彩陶上落款時間為永安三年。傅玄在《琵琶賦》中描述了阮咸華美考究的外形:
柄如翠虬之仰首,盤似靈龜之觜,臨樂則齊州之丹桂,柱則梁山之象犀。扌以玳瑁,格以瑤枝。若夫盤圖合靈,太極形也;三材片合,兩儀生也;分柱列位,歲數(shù)成也;回窗華表,日月星也。
文中贊嘆了精致的制作工藝和制琴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盤圓柄直、四弦十二柱的形制,以及“太極形也”“兩儀生也”“歲數(shù)成也”“日月星也”形容,包涵了八卦、五行、時間空間的觀念,這也是融入了古代漢民族的基本哲學(xué)文化。現(xiàn)存于日本正倉院的唐阮是當(dāng)時的遣唐使帶回日本的,不僅制作考究,雕飾更加雍容華貴,一同帶去的樂器還有西域琵琶、古琴、尺八、橫笛、五弦、笙。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確定這曾是漢民族非常重要的樂器。
二、落盤珠歷歷,搖佩玉錚錚
古代文獻中記載了許多摘阮高手,晉代阮咸在阮演奏技藝上就有卓越的成就,同時還創(chuàng)作了作品《三峽流泉歌》。
晉代阮技藝高度發(fā)展,傅玄《琵琶賦》中描述道:
素手紛其若飄兮,逸響薄與高梁。弱腕忽以競聘兮,象驚電之絕光。纖指以促柱兮,創(chuàng)發(fā)越以哀傷。時旃搦以劫騫兮,聲檄耀以激揚。起飛龍之秘引兮,逞奇妙于清商。哀聲內(nèi)結(jié),沈氣外澈,舒誕沈浮,徊翔曲折。
文中的彈阮者指彈技藝的高超、左手按弦細膩,聲音有強有弱,彈奏時僅以素手在較細琴弦的高音部分,便可演奏出“紛若飄兮”的狀態(tài),另外,手腕的運用也相當(dāng)靈活,試想若是演奏一大段快速、密集的音,那必是要靈活的手腕配合方可演奏,可見,晉代的阮咸演奏也具備了基本的演奏方法。右手技法豐富,左手技法為音樂增色,才能演奏出“創(chuàng)發(fā)越以哀傷”的情緒,“沈氣外澈,舒誕沈浮,徊翔曲折”雖然是描寫音樂的迂回起伏、婉轉(zhuǎn)曲折,但側(cè)面表現(xiàn)出左手滑音剛中有柔,柔中帶剛的表現(xiàn)力。
孫該的《琵琶賦》:
操暢絡(luò)繹,游手風(fēng)飏。抑揚按捻,拰搦摧藏。爾乃叩少宮,騁明光,發(fā)下柱,展上腔。儀祭氏之繁弦,仿莊公之倍簧。于是酒酣日晚,故為秦聲。壯諒慷慨,土風(fēng)所生。延年度曲,六彈俱成。絀邪存正,疏密有程。離而不散,滿而不盈;沉而不重,浮而不清。綿駒遺謳,岱宗梁甫,淮南《廣陵》,郢都激楚。每至曲終,歌闋亂以眾契,上下奔鶩,鹿奮猛歷,波騰雨注,飆飛電逝。
詞中描述了阮咸演奏的精妙絕倫,此外,還記錄了阮咸演奏音樂風(fēng)格的多樣性,包括西北的音樂、南方楚一帶的音樂、泰山一帶的音樂、淮南一帶的《廣陵》,及協(xié)律都尉李延年為阮咸創(chuàng)作作品。詩中既描寫了“操暢絡(luò)繹,游手風(fēng)飏”這樣嫻熟的演奏,還描寫了“抑揚按捻,拰搦摧藏”的左手技法,同時還感嘆其精湛的表現(xiàn)力——“離而不散,滿而不盈,沉而不重,浮而不清”。
唐代阮的演奏技藝已達到相當(dāng)?shù)母叨取L拼涑柕摹端图t線》詩序中寫道:
潞州節(jié)度使薛嵩有青衣,善彈阮咸琴。手紋隱起如紅線,因以名之。一日辭去,朝陽為詞。
紅線女原是唐朝俠女,通曉音樂、善彈阮琴,因其彈奏時手紋似紅線一般時隱時現(xiàn)而得名,可見彈奏阮咸時的熟稔。
《樂府雜錄》中還載有阮家之名:阮咸,大中初,有待詔張隱聳者,其妙絕倫,蜀郡亦多能者。史料中所見善彈阮咸之人還有朱生、謝鎮(zhèn)西、孔偉、孫放、翰林尚書宋宗儒等,孫安仁之姊還因為阮彈得動聽,得到了一把賞賜的阮咸。這些演奏家的演奏得心應(yīng)手、激蕩人心。
古代的文人雅士在技法、表現(xiàn)、作品創(chuàng)作上都同樣重視。在晉代,已經(jīng)有相對成熟的演奏法和作品,之后更是在技法形制和作品上不斷豐富和創(chuàng)新。史料中可考證的阮曲有《三峽流泉》《陌上桑》《飛龍引》《明君曲》,宋太宗也對阮咸格外喜愛,共整理和創(chuàng)作了148首阮曲,另外將四弦阮改革為五弦配以十二律。這一時期官家的藏譜,有李昌文的《阮咸弄譜》一卷,喻修樞的《阮咸譜》一卷。這些阮咸譜因為年代的久遠,均沒有流傳下來,但這足以體現(xiàn)阮咸在古代的發(fā)展程度和受重視的程度。
三、幽怨古猶今,因此代相思
傅玄《琵琶賦.序》中記載了烏孫公主遠嫁昆彌國,路途遙遠,為了聊以慰藉公主的思鄉(xiāng)之情,而制作了阮咸,繼烏孫公主之后,西晉石崇《明君辭.序》記載昭君出塞是懷中也抱著阮咸。漢代,匈奴強盛,王昭君自愿請婚嫁與匈奴,詩中寫道昔日公主和親,以琵琶馬上作樂,以解鄉(xiāng)愁,明君公主出嫁時,還另外新創(chuàng)作了作品,但大多都是哀愁的音樂。很多詩人、詞人也為昭君出塞時的情節(jié)所動容。
唐太宗李世民為此創(chuàng)作了《詠琵琶》:
半月無雙影,金花有四時。
摧藏千里態(tài),掩抑幾重悲。
促節(jié)縈紅袖,清香滿翠帷。
駛彈風(fēng)響急,緩曲馴聲遲。
空余關(guān)隴恨,因此代相思。
詩中最后一句“空余關(guān)隴恨,因此代相思”概括了阮咸這樂器善訴離殤的特點,自漢代之后在一些詩詞作品中可以發(fā)現(xiàn),不論是聽者有意還是演奏者本身的情緒,阮咸似乎更多的被人們用來表達哀婉情緒。其實早在晉代孫該《琵琶賦》中就用了經(jīng)典的比喻:
惟嘉桐之奇生,于丹澤之北垠,下脩條而迥回,上糾紛而干云,開鍾黃以挺幹,表素質(zhì)於倉春,然後讬乎公班,妙意橫施,四分六合,廣袤應(yīng)規(guī),回風(fēng)臨樂,刻飾流離,弦則岱谷檿絲,篚貢天府,伯奇執(zhí)軛,杞妻抽緒,大不過宮,細不過羽,清朗緊勁,絕而不茹。
詩詞中巧妙地以“杞妻抽緒”作比,作者借孟姜抽出的絲來比喻琴弦,以此來表達琵琶弦上奏出的極其傷感的音調(diào)。
之后在唐代更是有一些文人為此做了詩詞,盡管每個詩人、詞人對阮咸演奏的描述都不甚相同,但他們筆下描述的音樂情感都極為相近,白居易用“掩抑復(fù)凄清,非琴不是箏”來描寫琴聲的凄婉、冷清;皎然在唐詩《唐造錄事宅宋太祝侄之虔吉訪兄弟》中開門見山的寫了“阮咸別曲四座愁”,來表達阮琴聲一出,便將四座聽眾帶入低落、愁苦的情緒;更有甚者,劉禹錫在《和令狐相公南齋小宴聽阮咸》中以一句“幽怨古猶今”畫龍點睛,描寫了此恨綿綿無絕期這般無盡的哀愁。
宋代詩詞作品中阮表達的情感亦是如此,黃庭堅《聽宋宗儒摘阮歌》中以大段的文字詳細描寫了宋宗儒演奏阮咸技藝的高超,以及豐富的表現(xiàn)力和豐沛的情感:
翰林尚書宋公子,文采風(fēng)流今尚爾。自疑焉域是前身,囊中探丸起人死。貌如千歲枯松枝,落魄酒中無定止。得錢百萬送酒家,一笑不問今余幾。手揮琵琶送飛鴻,促弦聒醉驚客起。寒蟲催織月籠秋,獨雁叫群天拍水。楚國羈臣放十年,漢宮佳人嫁千里。深閨洞房語恩怨,紫燕黃鸝韻桃李。楚狂行歌驚市人,漁父拿舟在葭葦。問君枯木著朱繩,何能道人意中事。君言此物傳數(shù)姓,玄璧庚庚有橫理。閉門三月傳國工,身今親見阮仲容。我有江南一丘壑,安得與君醉其中。曲肱聽君寫松風(fēng)。
詩的開頭八句是對宋宗儒家世、性格以及超群演奏技藝的描述,之后開始進入全文的主題,重點描寫阮咸演奏,“手揮琵琶”是描寫彈奏的狀態(tài),“促弦聒醉驚客起”表現(xiàn)了演奏技藝卓越,詩詞傳神的描寫了演奏者的狀態(tài),同時還以觀眾的反應(yīng)來側(cè)面襯托彈奏的精妙,“楚國羈臣放十年,漢宮佳人嫁千里”中滲透出了阮琴聲的悲愁,“楚國羈臣”是指屈原,“漢宮佳人”是指王昭君,這兩句詩用歷史上兩個憂讒畏譏、去國懷鄉(xiāng)的人物作比,表現(xiàn)出用阮咸奏出的生離死別時凄涼哀惋的曲調(diào)。
元代詩人張之翰,他的 《木蘭花慢*聽姜惠甫摘阮》借景抒情、寄情于樂,結(jié)尾處以“悠揚博山煙底,把滿懷幽恨一時平。長記曲終時候,錢塘暮雨潮生”來抒發(fā)郁郁不得志之情。由此可見阮咸都是用以表現(xiàn)抑郁、傷感、哀愁、離別之情,古代文人曾以柳葉代表挽留,同樣的,似乎阮咸在隨著烏孫公主和親之時,就成了文人雅士心中寄托各種離愁別緒的樂器。
四、出谷新鶯咽洞泉、清致高標(biāo)記竹林
阮咸的音色是眾多民族樂器中最有特點的樂器之一,白居易以“抑掩復(fù)凄清,非琴不是箏”形容,元代楊維楨的《內(nèi)人琴阮圖》中寫道:
花點吳鹽春欲老,翡翠飛來剪芳草。
美人睡起春思深,彈絲拊木寫同心。
荔枝五弦調(diào)急緩,阮家月琴軸初綰。
須臾鈞天雙合樂,南薰殿中風(fēng)動幕。
梨園樂官樂不鳴,公眾之音和且平。
阮咸音色不似其他彈撥樂音色有很強的辨識度,阮咸恰恰相反,與其他樂器相比,沒有突出的個性色彩才是它最大的特點,他的音色與很多樂器都能夠相融合,因此詩中才用“和且平”來形容阮咸的音色。再有明代朱承爵在《存余堂詩話》中形容道:
召溪漁隱評昔賢聽琴、阮、琵琶、箏諸詩,大率一律,初無的句,互可移用。余謂不然?!詾槁犌伲苽谠?;以為聽琵琶,則絕無艷氣,自是聽摘阮也。
作者將古琴、阮、琵琶、箏等彈撥樂器的音色一一做了比較,阮咸音色似琵琶又似箏,游離在古琴、琵琶、箏之間,然而又與它們有所不同,不同古琴那般似傷于怨,較之琵琶,“無艷氣”更是對阮咸音色極高的評價,阮咸天圓地方的中庸造型,不溫不燥的儒雅氣質(zhì),引得眾多文人作詩詠阮。
古琴的音色超脫飄逸、融合性強,是古代文人最喜歡的,與古琴音色接近,元代劉敏中在《木蘭花慢·贈貴游摘阮》中描述道“此聲何所似,似琴語、更瑯然”,阮音量雖不大,但是強奏不燥,弱奏不虛,高音空靈,低音醇厚,由于阮咸在音色以及表達的情感和意境上都與古琴接近且融合,因此在古代琴阮合奏的演奏形式也很多見,最早可追溯至漢代相和歌中的樂器伴奏。之后琴阮合奏的形式從相和歌伴奏中脫離出來,一直到后來的五代時期,這種琴和阮的合奏依然非常流行。
現(xiàn)存于中國歷史博物院的唐代嵌螺鈿人物花鳥紋鏡,鏡背以螺鈿嵌制,圖案中兩位老者對坐于數(shù)下,一人奏阮,一人聽阮,還有宋人臨南唐文矩宮中圖的摹本,圖中兩位女子一人撫琴一人摘阮,旁邊還有三位旁觀者。宋代有詩詞記載了琴阮合奏的形式:
次至靜樂堂看牡丹,進酒三盞,太后邀太皇、官家同到劉婉容位奉華堂聽摘阮奏曲罷,遂奏太后云:本位近教得二女童,名瓊?cè)A、綠華,并能琴阮、下棋、寫字、畫竹、背誦古文,欲得就納品與官家則劇。
[宋] 周密 《武林舊事·卷七》“乾淳奉親”章節(jié)
元代琴阮合奏的形式依然延續(xù)了下來:
地字號阮,亡宋之故物,天玄地黃,此四阮為絕寶也。太和間秘于禁中,待詔孫安仁之姊以琴阮得入侍,上以此阮賜之。安仁屢求之,其姊以阮見寄。舊制,宮掖中侍人不許與親戚通耗。安仁冒得法之,其好事有如此者。
[元] 耶律楚材 《湛然居士文集卷十·謝西方器之贈阮杖并序》
明代,文人雅士依然喜愛這種三兩人雅集,撥阮奏琴,于林間吟詩作樂的形式,現(xiàn)藏于中國歷史博物館的西園雅集圖卷中,兩位老者于山林之間促膝而坐,彈阮者為陳景元,聽阮者是秦觀。
阮咸是中國傳統(tǒng)樂器中唯一一個以文人的名字而命名且一直流傳至今的樂器,不僅是因為竹林七賢的阮咸善彈此琴,引后人效仿,另一方面還是因為其中庸內(nèi)斂的音色與文人的性格相似,善訴離殤表現(xiàn)力足以寄托他們的情感。但也正是這些原因,使得阮咸的受眾面較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阮咸在民間的發(fā)展,甚至造成了阮咸曾銷聲匿跡的誤解。阮咸同古琴一樣在文人中流行,但也因此曲高和寡,久而久之,演奏也更為講究,并非所有場合均能演奏,南齊豫王蕭嶷曾在家中宴請諸賢,當(dāng)中諸淵善彈阮咸,酒后興起彈奏了一首《明君曲》,大將軍沈文季為此極為不滿,認為想樂伎一樣演奏有失身份。
五、結(jié)語
阮咸最初被稱為琵琶,取“批把”的諧音而來,是源于中原的傳統(tǒng)彈撥樂,它從一出現(xiàn)在文獻的描述中,就是處于一個悲涼的環(huán)境,它被借以表達公主的思鄉(xiāng)之苦,因此在后人們的演奏中,多多少少都被寄托了哀怨悲愁的情緒。晉代,阮演奏法極大地豐富,竹林七賢的阮咸尤其善彈此琴,還為此樂器創(chuàng)作音樂,唐人為了紀念他在阮琴演奏方面的卓越貢獻,便以他的名字命名該樂器,自此之后阮咸與文人雅士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由于文人對阮咸的鐘愛,琴阮合奏的形式逐漸從漢魏相和歌的伴奏中獨立出來。那么為何阮咸這樣重要的漢民族樂器曾被誤解銷聲匿跡甚至失傳?除了受到封建末期宮廷和社會音樂大環(huán)境的影響,更多的是樂器自身的原因,一方面阮在情感表達上,延續(xù)了漢代烏孫公主出嫁時其善訴離殤的特點,它是抒發(fā)內(nèi)心情感的樂器,尤其擅長表達哀怨、悲傷這一類情感,不似曲項琵琶、古箏等樂器色彩性極強,適合于娛樂宴饗之時演奏;另一方面阮咸常與古琴合奏,同樣作為文人樂器,由于曲高和寡,阮咸的演奏和適用場合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在相對小眾的范圍內(nèi)一直保留和傳承。
阮咸在古代民間并沒有衰落,更加沒有銷聲匿跡,而是在固定的欣賞和演奏人群中保留了下來。如同古琴,即使在當(dāng)代,古琴的流傳依然小眾,但卻有著極高的價值,同樣的,我們不能因為目前阮咸文獻的缺乏、研究和演奏發(fā)展的相對滯后而忽略了它在歷史上極其重要的價值和地位。
注釋:
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上冊)[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2(2009.6重?。?,第 130頁
《中國古代音樂史料輯要》 ·第一輯[M],中央音樂學(xué)院中國音樂研究所編,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62年11月第一版
《中國古代史料輯要·第一輯》[M].中央音樂學(xué)院中國音樂研究所.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34
《宋史》卷一二六.志第七十九.樂一
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上冊)[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1981.2(2009.6重印),第 379頁
楊蔭瀏先生在《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上冊)中第十章——樂器、音樂理論和音樂思想的新成就中寫道:“北魏時候,伴奏《相和歌》的樂器,有琴,有琵琶,而所謂琵琶”,實際是后來的阮。這種琴與阮的配合演奏,在五代時候依然流行?!?/p>
參考文獻:
[1]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
[2]中國古代史料輯要·第一輯[M].中央音樂學(xué)院中國音樂研究所.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34.
[3]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音樂辭典[Z].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0.
[4]古今圖書集成[M].經(jīng)濟匯編樂律典第一百十三卷第七三九冊琵琶部藝文-晉傅玄《琵琶賦并序》.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34.
[5]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M].全晉文卷-卷四十五.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99.
[6]二十五史[M].宋史卷一二六志第七十九樂一.上海:開明書店鑄社,1935.
[7]韓淑德,張之年.中國琵琶史稿[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作者簡介:朱迪(1991–),女,碩士,廣東舞蹈戲劇職業(yè)學(xué)院,研究方向:中國古代音樂史;孔義龍(1968–),男,文學(xué)博士,華南師范大學(xué)音樂學(xué)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