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近幾年國內陸續(xù)出現(xiàn)的譬如云南杜某故意殺人案、云南孫某故意殺人案、湖北佘某故意殺人案、河南趙某故意殺人案以及內蒙古呼某殺人案等刑事錯案引起了全國人民對于司法權威的質疑,尤其是帶來社會各界對刑事錯案的深入研究。一方面,國內各界試圖通過一個又一個的典型案例來歸納總結出引起刑事錯案的原因;另一方面,通過對于這些成因的分析探討提出具有針對性的預防對策。誠然,在尋找問題的解決辦法上首先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確實是正確的思維方式,但是,借鑒吸收世界范圍內有關刑事錯案的先進理論和預防措施也是我們制止刑事錯案再次發(fā)生的應有之義,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把握刑事錯案的預防機制,才能在全國人民面前重新樹立起司法權威,強化公眾內心的法律信仰,提升司法公信力。
關鍵詞:刑事錯案;刑事錯案理論;刑事錯案預防機制
一、國外刑事錯案預防機制理論
(一)英美法系國家刑事錯案預防制度
英美法系國家中最具代表性并且影響力相對較大的當屬英國和美國,在刑事錯案預防方面也發(fā)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具體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規(guī)制:
第一,英美兩國都通過運用不同的法律制度來加強對犯罪嫌疑人權利的保障。英國政府明確賦予犯罪嫌疑人沉默權。美國政府確立了米蘭達公告制度。做出如此規(guī)定的原因是英美法系國家對程序公正相對實體公正要格外重視。如果程序公正,即使實體不公正,那也只是個案的不公。但是如果程序不公,整個司法制度的不公就在所難免。
第二,英美兩國都注重制約和監(jiān)督警察權力。英國法律規(guī)定,警察對任何公民實施的逮捕、搜查和扣押行為都必須向治安法官提出申請并說明逮捕或搜查的正當理由。避免了警察權力的濫用,達致了警察權力和犯罪嫌疑人權利的平衡制約。美國則建立了針對警察的偵查權力的司法審查機制。
第三,英美兩國在刑事錯案預防措施方面的不同在于:英國為確保法官的中立地位設置了專門機構來審查法院的相關行為;美國在獲取證據(jù)方面善于利用高科技手段。尤其是DNA技術對發(fā)現(xiàn)和糾正刑事錯案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積極作用。
(二)大陸法系國家刑事錯案預防制度
刑事錯案的預防追求的是實現(xiàn)憲法規(guī)定的公民權利和司法制度的深層價值。以德國、法國為例闡述預防刑事錯案的價值所在:
第一,德國的預防刑事錯案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和英美兩國的預防措施極其相似。德國法律不僅賦予被告人享有沉默權還規(guī)定了犯罪嫌疑人免受不當強制的權利。德國的這些法律規(guī)定不僅對犯罪嫌疑人的詢問行為起到了規(guī)范作用,遏制了司法權力的濫用還維護并保障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正當權益,為預防錯案發(fā)揮積極作用。
第二,相較于英美法系國家,法國的預防措施有很大的不同之處。一方面,無罪推定原則得到了法律的明確規(guī)定。有罪推定理念一直作為一種隱形原則在司法運作過程中起到不容忽視的消極作用,在偵查、審查起訴和審判階段都給司法人員帶來了確證偏見的干擾,減損了公眾內心的法律信仰。律師在場制度不僅使得律師能夠為犯罪嫌疑人提供有效辯護,還體現(xiàn)了司法制度的公平正義。
二、我國刑事錯案的預防對策
在分析借鑒國外刑事錯案預防制度理論的同時針對我國司法機關在處理刑事案件的整個過程中面臨的以下幾對矛盾,提出符合我國司法規(guī)律的預防對策。
(一)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的沖突
縱觀歷史長河,在我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的深刻影響下,司法活動中,一味追求維護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過分的提倡國家本位、社會本位,根本就不考慮人權,而保障人權,尤其是犯罪嫌疑人的人權,更是無人問津。鑒于此,我國在錯案預防問題上應確立人權保障機制。具體包括:首先,賦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強迫自證其罪的權利。其次,規(guī)定被告人、犯罪嫌疑人享有沉默權。最后,完善律師辯護權和賦予律師在場權。律師的有效辯護和在場權的充分行使能最大限度的保障犯罪嫌疑人的權益,實現(xiàn)人權保障理念。
(二)實體正義與程序正義的矛盾
要實現(xiàn)程序正義就要求在訴訟活動中嚴格遵守程序規(guī)則,切實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權利。這就要求公安司法人員做到以下幾點:一是程序參與性要求。確保當事人擁有充分的機會參與到訴訟中,通過行使訴訟權利,特別是辯護權來有效影響法院的裁判結果。二是程序中立性要求。審判人員應做到不偏不倚、客觀中立,承擔居中裁判的職責,而非證明犯罪的任務。三是程序透明性要求。訴訟活動應當公開進行,應接受當事人與社會公眾的監(jiān)督,保障正義以看得見的方式實現(xiàn)。
(三)司法獨立與司法干預的斗爭
只有司法獨立完成才能真正做到依法治國。第一,司法政治化現(xiàn)象普遍存在,回顧以往的刑事錯案,有相當一部分案件在懸而未決或者證據(jù)不充分的情況下,法院便將案件提交政法委,由其作出決定。法院體系運行過程中的黨的領導是對法院系統(tǒng)的思想和原則方針的指導,但是決不能對案件的具體處理結果加以干預,更不能迫使法官按照領導的意愿進行審判。第二,完善司法監(jiān)督的同時保證司法獨立。檢察機關等專門機關和人民都享有對司法活動的監(jiān)督權。各專門機關是通過提建議或意見的形式來行使監(jiān)督權,而不是對司法活動的直接干預。人民大眾行使的監(jiān)督權要求必須排除民意影響裁判,影響法官的中立地位。
除了針對以上幾對主要矛盾提出的預防機制外,我們還需要在訴訟理念上明確無罪推定原則,在證據(jù)規(guī)則上嚴格適用非法證據(jù)排除規(guī)則。通過對這些預防機制的綜合實施,冤假錯案的再度發(fā)生才能得以避免,社會公眾對司法權威的尊重才能重新確立,社會生活秩序才能更加穩(wěn)定。
參考文獻:
[1]劉品新.當代英美刑事錯案的實證研究[J].國家檢察人員學院學報.2007年第一期.第15頁.
[2]岳禮玲,溫小潔譯.德國刑事訴訟程序[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79頁.
[3]張仲秋.比較視野中的法律文化[M].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9頁.
[4]徐立.我國刑事法治重大理論問題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49頁.
[5]劉品新.刑事錯案的原因與對策[M].中國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55頁.
作者簡介:
楊娟娟(1989~),女,漢族,河南商丘人,沈陽工業(yè)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法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