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飛
(韶關學院 文學院, 廣東 韶關 512005)
張九齡廉潔自律從政實踐的理論思考
熊 飛
(韶關學院 文學院, 廣東 韶關 512005)
唐代名相張九齡為官執(zhí)政賢明正直、廉潔自律,究其原因,就是因為他自幼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從靈魂深處徹底解決了如何做人、做什么樣的人這樣一個根本問題。
張九齡;從政;廉潔自律
韶關歷史名人張九齡是我國唐朝一位“動為蒼生謀”的有才華、有膽識的政治家,是繼宰相張說之后輔佐唐玄宗續(xù)寫“開元之治”的賢相之一。張九齡在朝為官,一貫賢明正直、廉潔自律,特別是為相期間,表現尤為突出。
宋代大文豪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很注意對歷史人物的政治品評。如他對唐玄宗李隆基即位以來至開元二十五年張九齡被貶之前“所用之相”,就曾作過一個很經典的評價,他說:“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張嘉貞尚吏,張說尚文,李元紘、杜暹尚儉,韓休、張九齡尚直,各其所長也?!保?]1454司馬光所說的韓休、張九齡“尚直”,是說韓休和張九齡兩人為人為官能夠尚直守正,堅持原則,不惟上,不徇情;執(zhí)政平允,恪守正道,不偏私,不阿黨。
張九齡作為一個封建官僚,他立身朝廷,辦事執(zhí)政敢于直言,敢于堅持原則,而不是像有些昏官貪官那樣惟上司之命是從。如他任拾遺之官時,就敢于向宰相姚崇上書,勸其“遠諂躁,進純厚”、“任人當才”,無溺緣情[1]1425。他做中書舍人,也曾當面勸中書令(首相)張說“勿私公器”,并且勸他選官用人當以“德望為先,勞舊次焉”,而不要“顛倒衣裳”,以免招來眾人的“譏謗”[2]3098。張九齡為相期間,敢于堅持原則的精神表現得更加突出。如他力諫玄宗勿官河西節(jié)度牛仙客尚書及賜實封[3]4428,又曾力勸玄宗李隆基勿用張守珪、李林甫作宰相[1][1453],力諫唐玄宗不要寬待敗軍之將安祿山,以免留下后患,但此事遭到玄宗的否決,以至最終釀成安史之亂[3]4430。這些,都足以證明張九齡的賢明正直。要知道,在當時,宰相是張九齡最高的上司官,皇帝則是他的“君”和“天”。如果說,宰相可以讓他丟官,那么,皇帝就可以讓他丟命,甚至株連他的“九族”。但是,作為封建知識分子的張九齡,他立朝為政辦事,心中只有國家朝廷、只有蒼生百姓,只有原則道義。所以,他并沒有因為姚崇是上司官,李隆基是君主,而放棄自己為官執(zhí)政的原則。以上這些事例,都清楚地表明,張九齡為官執(zhí)政所獨具的“尚直守正”的品格。作為一個封建知識分子,張九齡為官執(zhí)政只守正,不惟上,這與我們今天某些唯上司之意是遵,不敢在上司面前道半個“不”字的領導者,有天壤之別!
大家知道,我國自古就是一個人情味特別濃厚的國度。有人曾對中國人和西方人作過一個比較,說當“情”與“法”相矛盾時,西方人絕大多數選擇重法棄情,但中國人卻往往可能選擇重情棄法。嚴格地說,講人情其本身并沒有大錯。但如果中國的為官執(zhí)政者都重情棄法,卻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張九齡和大多數中國人一樣,是一個很講感情的人,他身上也有濃厚的人情味;但封建知識分子張九齡的法治觀念卻很強,他的“尚直守正” 的個性品格中還有一個突出特點,那就是“不徇私情”,因為他對徇情枉法深惡痛絕。如他在當拾遺官時,就曾給宰相姚崇上書說:“任人當才,為政大體;與之共理,無出此途。而曩之用才,非無用人之鑒,其所以失,溺在緣情之舉?!保?]854這篇上書所談的核心問題,就是識人用人與“緣情”的關系。張九齡認為,“任人當才”是領導者為官執(zhí)政的根本,如果領導者“溺在緣情”,則有可能因此而喪失鑒別人才的能力。張九齡在對姚令公為政之失進行總結后指出,令公之所以不能做到唯才是舉,就是因為“溺在緣情。”換句話說,姚令公之所以犯這樣低級的錯誤,不是他沒有知人之明,而是暫時被“情”蒙蔽了自己的雙眼。
正因為張九齡對“徇情”這個問題有深刻的認識,因此,在走上領導崗位之后,就特別警惕“徇情”的問題。根據相關史料記載,唐玄宗的內寵武惠妃企圖謀陷太子李瑛,就跟張九齡打招呼,張九齡堅執(zhí)不從。武惠妃又秘密派遣宦官牛貴兒親自到張九齡家,當面告訴張九齡說:“有廢必有興,張公若在外為援,你就可以長期做宰相。”[3]4429他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就是:如果你張九齡膽敢不遵,宰相的位子就不保了。張九齡當時根本沒有考慮自己的升遷得失,他只是覺得,太子廢立之事關系重大,事關大唐的興衰存亡。所以一聽牛貴兒的話,馬上怒火中燒。一邊大聲怒叱著將牛貴兒趕出家門,一邊匆忙趕到朝廷,找到玄宗,將武惠妃想私行廢立之事向玄宗作了匯報。唐玄宗也為張九齡的忠貞耿直所感動[3]4429。玄宗最寵愛的妃子讓張九齡為自己辦事,作為宰相的張九齡非但不“徇情”領旨,反而以“內幄”干預外事而怒斥之。這說明了什么呢?這只能說明,作為封建官僚的張九齡,辦事執(zhí)政,心中只恪守一個“正”字。歪門邪道的事情,任何人想讓他干逼他辦他都堅決不干。在當下,沒有誰能準確地統(tǒng)計出今天在位和曾經在位的各位領導者們,有誰曾為徇一己之私,辦過錯事、壞事、荒唐事。我們是共產黨的領導干部,我們是代表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執(zhí)政者,因此,我們更應當衛(wèi)道守正而不徇私情。
張九齡雖然是一位封建知識分子,為什么封建士子張九齡執(zhí)政能夠做到廉潔自律,這是本文要深入研究的一個理論問題。
2016年6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凈化黨內政治生態(tài)環(huán)境”舉行第33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同志在主持學習時強調指出:“嚴肅黨內政治生活是一篇大文章……要固本培元,把加強思想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引導黨員特別是領導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wěn)思想之舵,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強黨的意識、黨員意識、宗旨意識,堅守真理、堅守正道、堅守原則、堅守規(guī)矩,做到以信念、人格、實干立身?!保?]本人認為,習總書記指出的要把黨的思想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其核心內涵就是要加強對普通黨員和黨的領導干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不斷提高他們的政治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最重要的就是要從根本上解決好普通黨員和黨的領導干部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做官的問題。而在這三個問題中,“如何做人”又是根本中的根本,核心中的核心。只有當每個黨員和黨的領導干部都“筑牢了信仰之基、補足了精神之鈣、把穩(wěn)了思想之舵”,徹底解決了如何“做人”的問題,“根”就正了。人正了,做事才不會出偏差,做官才不會出問題。歷史人物張九齡之所以能夠做到為人為官、辦事執(zhí)政尚直守正,堅持原則,不惟上,不徇情,不偏私,不阿黨,就因為他從思想深處徹底解決了如何做人,做什么樣的人這樣一個根本問題。
我們知道,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歷來都十分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以及自我道德體系的建構。張九齡是一個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封建知識分子,他在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以及自我道德體系的建構方面,具有典型性和普遍的認識價值。杜維明先生曾指出:在儒家傳統(tǒng)中最崇高的理想人格是圣王。在這個理想背后的信念是:人必須自我修身,以成為一個為人楷模的道德導師。”[6]儒家所謂的“圣王”,就是指“圣賢”與“明王”。每一個封建士子,都把做一個“圣賢”與“明王”奉為“最崇高的理想人格”。張九齡也不例外。
《大學》是被儒家封建士子奉為圭臬的儒學經典,其開篇即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7]1673這里所言的“止于至善”,就是達到最崇高的理想人格“圣王”。怎樣才能達到這個最崇高的理想人格呢?《大學》的編著者認為,唯一的辦法就是通過“修身”,從而達到從“格物致知”到“明明德”的跨越,治國平天下都必須從修身齊家開始。并且認為,任何人要達到這個“至善”境界,除“修身”這個根本之外,沒有他途。張九齡的人生經歷同樣證明了這一點。
張九齡深受孔孟思想影響,自幼即懷抱遠大理想。即所謂“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8]2532。十三歲那年,曾在家鄉(xiāng)韶關當路攔住前往廣州上任的刺史王方慶的驛車,與他討論國家大事,被王方慶目為日后可行遠道的“千里馬”[2]3097。故張九齡遵循“學而優(yōu)則仕”的古訓,從此刻苦學習,20歲就取得了“鄉(xiāng)貢進士”資格[9]16。由于自己對當時武氏政權有看法,遲遲沒有赴京應試,當然也沒能入仕做官。長安二年(702),剛入京考取進士,但又因主考官“受賕”事發(fā),考試成績作廢。張九齡對武氏當局更缺乏信任,故沒有及時入京重試。直到30歲,才以“才堪經邦科”及第,授官秘書省校書郎。
秘書省是唐朝朝廷的藏書之地,“校書郎掌校理典籍,刊正錯謬?!保?]3097故張九齡遵循儒家“仕而優(yōu)則學”的原則,利用職務之便,刻苦研讀了大量朝廷藏書。這時的張九齡,實際已成為朝中公認的飽學之士,青年才俊的翹楚。五年后,應嗣魯王李道堅之薦,應“道侔伊呂科”登第,遷官宣義郎左拾遺內供奉[9]27。此后,張九齡官越做越大,手中的權力也越來越大。特別是張說重新執(zhí)政以后,力勸玄宗李隆基重文尊儒,作為當時以文進身的士子,張九齡也越來越受到時人關注。李隆基接受張說的建議,任命張說等18人為書院學士,并于開元十三年(725)夏四月丁巳,改集仙殿為集賢殿,麗正殿書院改為集賢殿書院,內五品以上為學士,六品以下為直學士[2]188。據《玉?!芬逗擦质⑹隆?,玄宗拜張說等18人為學士,并于東都上陽宮含象亭圖像,玄宗還在每個學士圖像下寫贊辭贊述之[10]。張九齡雖然沒有入選18學士之列,但張說和玄宗對他似乎都青睞有加。每次集賢諸學士集會,張九齡必然與會,并參與同玄宗、張說等人的唱和。據史載,明皇曾在勤政樓用七寶裝成山座,座高七尺,召諸學士等人在此講議經旨及時務,勝者得升此座。只有張九齡論辯風生,得升此座,眾學士都從未享受過這種殊榮,因此,時論美之[11]。
張九齡的地位越來越高,名聲越來越大,在官場如何建立自己的威信,如何做人,是他此時考慮的重大問題之一。作為封建士子,儒家思想文化毫無疑問是其考慮問題的思維起點?!俄n詩外傳》卷六引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先王之所以拱揖指麾而四海來賓者,誠徳之至也,色以形于外也。詩曰:‘王猷允塞,徐方既來?!保?2]孔子所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一語,又見《禮記,檀弓》下鄭玄注[7]1313。儒家經典中,對如何修身以做到“身正”的問題有明確的回答。《大學》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保?]1673《大學》認為,“修身”首先就是要求要“正其心”,這是做到“身正”的根本,任何人都不能例外。如何“修身”,孟軻多有名言?!睹献?盡心》下曰:“君子之言也,不下帶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保?3]219孟軻認為:“人皆有所不忍,達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為,達之于其所為,義也。人能充無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勝用也。人能充無穿踰之心,而義不可勝用也。人能充無受爾汝之實,無所往而不為義也。”[13]218《孟子,告子》上云:“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保?3]166孟子又說:“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保?3]220孟子認為修身的學問別無它途,唯一的方法就是把放逸的善心找回來。而修身養(yǎng)性最好的辦法是清心寡欲?,F實生活中的人,不可能沒有各種各樣的欲望,但當有些欲望與做人的大義準則相左時,孟軻告訴了一個取舍的辦法:“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保?3]164“取義”是最好的也是唯一的標準。蜀主劉備臨終遺詔敕其子劉禪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保?4]2111“多行不義,必自斃?!保?5]只有從一個個小善做起,才能累積起豐碩的大德,“唯賢唯德,能服于人?!保?4]2111步入官場的張九齡,就是遵循儒家的思維模式為人做官做事的。
“高節(jié)人相重,虛心世所知?!保?]85張九齡崇尚的是身正德厚、清廉自守的“高節(jié)”,他恪守儒家思想的律條,潔身自好,守身如玉。正如《孟子,滕文公》下所言:“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13]80他得志之時,便“行天下之大道”,他遭受挫折時,仍是“獨行其道”,不改初衷?!案毁F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彼呀浽谌寮宜枷氲娜蹱t內,煉就了金剛不壞之身,任何外力對他都不起作用。他自己也認為:“但愿白心在,終然涅不緇?!保?]96只要自己守正衛(wèi)道的“白心”不改變,在官場這個大染缸中,是怎么也染不黑的。并不是像有些人所言:“常在河邊走,怎能不濕鞋?”
今天,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的確有“濕鞋”者,黨的領導干部職務犯罪的不少,甚至黨的高級干部也有落馬。根據相關媒體報導,2012至2015年,全國正廳級官員已經落馬者有二三百人之多。僅廣東省一地,2015年,全省檢察機關已查處廳級干部52人,同比上升57.58%,為歷年之最。一年內,全省檢察機關共立案偵查職務犯罪案件2 602件3 198人,其中貪污賄賂犯罪案件2 058件2 549人,瀆職侵權犯罪案件544件649人,處級以上干部288人,居全國首位[16]。
由此可知,在我國現階段,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反腐倡廉工作仍然任重道遠。本人認為,張九齡的廉政思想和公正廉潔的從政實踐,猶如一面明鏡,至今仍有其重要的認識價值和文化價值。因此,本文對張九齡公正廉潔的從政實踐作了簡單介紹,并對張九齡之所以能夠廉潔從政的原因從文化角度作了相應闡述。本人希望,通過這個特例,能對我們國家的廉政建設提供歷史文化層次的理論借鑒。
[1]司馬光.資治通鑒[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2]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3]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87.
[4]熊飛.張九齡集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8.
[5]習近平.嚴肅黨內政治生活 凈化黨內政治生態(tài)[N].人民日報,2016-06-30(1).
[6]杜維明.一陽來復[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144.
[7]禮記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96.
[8]論語注疏[M] .北京:中華書局,1998:2532.
[9]熊飛.張九齡年譜新編[M].香港:香港教育出版社,2015.
[10]王應麟.玉海[M].揚州:廣陵書社,2007:3062.
[11]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M].北京:中華書局,2006:13.
[12]韓詩外傳箋疏[M].成都:巴蜀書社,1996:574.
[13]朱熹.孟子集注[M].濟南:齊魯書社,1992.
[14]李昉,扈蒙,徐鉉,等.太平御覽[M].北京:中華書局,2006.
[15]春秋左傳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98:1716.
[16]梁文悅.去年粵處級以上干部查辦人數居全國首位[N].南方日報,2016-01-27(1).
Theoretical Reflections on Zhang Jiuling’s Clean-fingered and Self-discipline Political Practice
XIONG Fei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Shaoguan University, Shaoguan 512005, Guangdong, China)
In Tang Dynasty name Zhang Jiuling officer ruling wise integrity, honesty and self-discipline, investigate its reason, just because he accepted the edification of Confucianism, from the depths of the soul thoroughly solved how to behave, what kind of person do such a fundamental problem.
Zhang Jiuling; governance; clean-fingered and self-discipline
K242
A
1007-5348(2017)04-0001-04
(責任編輯:王焰安)
2017-03-02
2015韶關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辦公室委托課題“張九齡廉政思想研究”(W2015012)
熊飛(1952-),男,湖北武漢人,韶關學院文學院教授;研究方向:古典文學、文獻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