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潤生
長春師范大學文學院,長春,130032
清末民初的倫理小說繁盛的原因分析
楊潤生
長春師范大學文學院,長春,130032
為了厘清清末民初倫理小說繁盛的主要原因,從文化因素、政治因素、倫理因素三個維度分析論證了在當時積貧積弱的中國,由于人們的文化觀念受到中西文化交流的碰撞帶來的對傳統(tǒng)觀念的突破;由于政局動蕩、餓殍遍野的社會現(xiàn)實,表現(xiàn)出鄉(xiāng)土意識與改良精神之抗爭;由傳統(tǒng)的倫理道德層面向提倡平等、自由的主題突圍的特征。可以說,對清末民初倫理小說繁盛原因之探究,從更深層窺見當時的社會矛盾以及民情百態(tài),對研究我國倫理小說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環(huán)。
清末民初;倫理小說;倫理關系;政治環(huán)境;文化背景
清末民初時期的倫理小說不僅原創(chuàng)作品數(shù)量驟增,而且小說的傳播范圍和讀者的層次范圍都空前擴大,以至于當時小說的影響力也大大的加強了,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據(jù)重要的地位,這是前期倫理小說不能比擬的。正是由于清末民初小說所處時代的特殊性與跨越性,使其成為中國文學發(fā)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個鏈條。
隨著清末民初商品貿易的迅猛發(fā)展,商業(yè)精神不斷滲透到人們生活中,漸漸形成了一個以商人為軸心和以商品觀念為依據(jù)的價值體系。商人地位的逆轉不只是金錢至上商業(yè)準則的確立,更重要的在于使得傳統(tǒng)尊卑有序的倫理觀念失去了根基,為世俗越禮越戒的僭越風氣打開了缺口,進而為眾人平等這樣具有現(xiàn)代內涵的倫理思想的產生準備了條件[1]。作為倫理的載體形式之一,文學敘事具有一定的超越性質,但它在本質上是被某種價值觀念滲透的話語敘事。正是在這樣的社會轉型期,社會的政治環(huán)境、文化背景和倫理關系都處在急劇的變動之中。清末民初的倫理小說的興起與上述諸多因素密切相關。下文結合這一時期倫理小說的代表作品,對清末民初倫理小說興盛的原因進行分析論證。
在清末民初的特殊背景下,梁啟超發(fā)起的女權運動對當時的倫理小說的創(chuàng)作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作用。許多西方文學作品在這個時期進入到了我國人民的生活當中,并被廣泛傳閱,很多清末民初的中國小說家深受西方文學中烈女形象和女權運動所構造的俠女形象的影響,新女俠的形象經常出現(xiàn)在當時的文學作品中。當時對女子的禮教制約還是很嚴格,但許多作品里描寫的女子形象打破了常規(guī),使女性具有獨立人格和反抗精神,女性愛情觀開始在文學作品中成為主題[2]。而且,由于當時中國積貧積弱,很多進步青年和有志之士選擇走出國門,接受西方先進的文化教育,在西方,他們有機會閱讀大量的外國文學作品,從中他們不僅學習了外國文學的藝術特點,也掌握了外國文學的表達方式。在回國后,他們的文學創(chuàng)作經常會在形式和風格上模仿西方的文學作品。
軼池的《新女俠》就是一部這樣的作品。故事主要講述了趙姓女子仰慕廣西陳生,嫁給他不久之后,夫君被仇人殺害,因為趙氏女子頗有幾分姿色,被張永生所相中,此人好色,妻妾成群,喜新厭舊,趙姓女子不為權勢和金錢所動,朱其香為張永生出謀劃策,從女子的母親入手,其母以死逼迫女子嫁給張永生,女子為了母親跟了張永生,但張永生時間一長就厭倦了她,繼而母親生病去世,女子也算為母親養(yǎng)老送終,她報仇之后自己也自殺了。作品表現(xiàn)出了女子不希榮達、不畏權勢、貞潔剛烈的性格,但是在對待母親的時候也表現(xiàn)出了她的屈服和無奈。通過這部作品,了解到當時的許多倫理小說有意打破傳統(tǒng)的封建禮教,讓女人具有獨立人格和獨立思想,以改變傳統(tǒng)的封建禮教對女人束縛的狀況。而倫理小說本身也對當時的女性思想有啟發(fā)作用,讓女性意識到應當解放女性權利,女性不再是男性的附屬品,而是有血有肉的獨立的個體。由此,清末民初的倫理思想也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重新評估了女性真正的價值,重新樹立了女性形象的表現(xiàn)。
在古代,以女性為主角的作品很少,雖有花木蘭、樊梨花、穆桂英這樣的女性英雄,但鳳毛麟角,在清末民初時期,在女權運動興起之下,提倡女性解放,文學中的女性形象也驟然增加,由此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把女性形象推上了前臺,小草的《武俠鴛鴦》就是在這個時期誕生的一部作品。故事以外國人的視角講述了一段女子救父的事跡,其中亨利是一個英國商人,在墨西哥經營礦產生意的富商,因墨西哥內訌,居住在合眾國邊境,有一天,他收到一封信函,問他要軍需一百萬英鎊,他要求當面談判,結果卻被抓走了,麗斯是亨利之女,因擔心父親安危,跟蹤并發(fā)現(xiàn)父親被抓走后,就跑到合眾國邊境駐屯所求救,副官歐利克中尉起初因涉及多國外交沒有答應幫助營救,麗斯就獨自前往墨西哥救父,歐利克不放心就以個人名義跟了上來,兩個人一路上互幫互助,齊心協(xié)力,成功營救了亨利,半年后兩人結婚。故事中歐利克是一個俠情高義、聰敏機智的男性形象,而麗斯是一個仁義又孝順,勇敢又美麗的新女性形象,這種新女性形象是受女權運動的影響所產生的,普遍出現(xiàn)在當時的文學作品當中。這類倫理小說突破了傳統(tǒng)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不再以男子為英雄人物,而是把女性形象放大,將女性的價值提高,并且這類倫理小說打破了傳統(tǒng)的創(chuàng)作模式,開啟了描寫外國人物故事的先河,豐富了清末民初倫理小說的內容和形式[3]。同時,這部倫理小說也打破了舊有的傳統(tǒng)的婚戀觀,借用外國人的身份倡導自由戀愛。
在清末民初時期,我國社會動亂,地區(qū)政局動蕩不安,政治腐敗,西方列強也不斷地對我國進行侵略,自然災害頻繁,造成大饑荒,成千上萬的老百姓不得不流離失所,背井離鄉(xiāng),遠赴異地,走上一條逃荒路;加之,在對外戰(zhàn)爭中的頻繁失敗,強烈震驚了一直驕傲自滿的中國知識分子,他們在慘敗中很快的意識到與西方列強的差距,開始尋求救國圖強的道路。知識分子們從政治意義上發(fā)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改良主義文學運動,企圖通過文學的方式來喚醒沉睡的國民,讓人民看清楚清政府無能的真實面目,希望通過文學來改造中國。
世界一塵的《哀鴻》就是基于此背景講述了當時的百姓在逃荒時發(fā)生的故事。故事以第三人稱教師余某的同事某君的口吻講述了當時的江淮以北,土地貧瘠,百姓貧苦,民不聊生,即使年老多病,襁褓嬰兒也都不得不走上了逃荒之路,主人公劉齡,頭發(fā)斑白,妻子已是五十多歲的老婦人,還有16歲的女兒阿麗,當時正值饑荒,逃荒已經成為了當時的風俗習慣,無論貧富都穿著補綴的破舊衣衫,扛著鍋碗,打扮成乞丐的樣子,成群結伴前行,如果僅僅呆在家里,不一起逃荒,就被看作是陋俗,劉齡家產豐厚,本無須衣衫襤樓,打扮成乞丐的模樣乞討,經受風雪之苦,但竟被當時的風俗習慣驅使,沒有自主意識,仍隨著大眾一起前行,在逃荒之路,天氣惡劣,路程遙遠,劉齡一家三口不堪風餐露宿,身體枯瘦,途徑某縣,劉齡病重,不能繼續(xù)隨大隊伍前行,暫且在一破廟養(yǎng)病,阿麗擔心父親安危,日日祈禱神靈保佑父親身體痊愈,一老人了解情況后,深感同情,接濟他們,老人在集市上開有店鋪,老人經常派鋪中的學徒張生庚帶著財物接濟劉氏母女,并關心劉齡的病情,久而久之,與劉氏母女熟悉起來,他對阿麗的孝心很敬佩,劉氏非常喜歡張生庚質樸又聰慧,有意將女兒嫁給他并資助張生庚開一間店鋪,劉氏夫婦不愿繼續(xù)居住在鹽城那個陋俗之地,劉齡病愈后回到鹽城,整理家產后都交給女婿,最終在女婿家鄉(xiāng)養(yǎng)老。故事中劉齡家產豐厚,本可在家鄉(xiāng)安穩(wěn)生活,但被當時社會大多數(shù)百姓中普遍流行的民眾意識所支配,受群體逃荒的鄉(xiāng)土意識所迫過上了顛沛流離的生活,險些病死途中,與乞丐同命。從作品中透射出來當時社會激烈動蕩,鄉(xiāng)土意識支配著老百姓的思考方式和行為準則。作者通過文章展現(xiàn)出農村固有的陋習和舊思想,與傳統(tǒng)倫理道德抗衡,不再死守鄉(xiāng)土的意識,也給世人留下了警醒。
幾千年的封建歷史造就了中國人根深蒂固的等級觀念,缺乏平等意識。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孕育出了更明顯的奴性,直接反應在人的尊嚴甚至人格等方面。但由于近代中國的積貧積弱,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敲開了我國的國門之后,也將先進的思想文化帶到了我國,西方所主張的自由和平等的思想在我國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加之,許多進步人士和知識分子意識到了閉關鎖國的危害,選擇睜眼看世界,愿意接受西方思想中好的部分,剝除傳統(tǒng)思想中的糟粕。這些進步人士也希望將沉睡的國民喚醒,因此有不少小說家在接受了西方的先進思想之后,試圖用文學作品傳達其中的道理。所以,在清末民初時期有許多倫理小說是以提倡平等為主題的[4]。
阮有壬的《義仆》就是當時一部提倡平等的小說。故事主要講述了俄國官員攜夫人及女兒駕車旅經俄羅斯北部荒涼平原,行程中僅帶了一名侍從干仆,長途跋涉后尋覓一旅館休息,但官員因公事在身,不便停留太久,決定踏月前行,旅館主人告誡有狼患,官員以為老板借此伎倆留客,不聽勸告,執(zhí)意啟程,不想果真遭遇一群餓狼追擊,主仆二人用槍擊斃幾只狼后,并未幸免于難,余狼嗅血腥氣味后越加兇猛,追逐猛烈,槍彈已盡后,仆人見狼勢之兇,于是決定殉其身以保其主,報答主人撫養(yǎng)之恩,但主人情深意切,把仆人看做兄弟,并不同意干仆之舉,群狼攀援車尾之時,干仆跳車而下,血肉相搏,而后主人平安到達驛站,主人感激仆人義舉,于是收養(yǎng)其妻兒。官員和干仆雖為主仆關系,但二人在長時間的相處中,已然成為了朋友家人,干仆在關鍵時刻能夠舍身救主,官員也并未因為干仆是仆人而低看他一等,二人均是有情有義之人。通過作品表達了主仆的友誼與忠誠,提倡重義不重利,從中可以窺見當時人們倫理思想變化的軌跡,更加了解清末民初的文化思想。這個故事打破了我國傳統(tǒng)的等級觀念,講求人人平等。作者希望通過這篇文章,讓當時的人們意識到,人人生而平等,人的地位可以有高低之分,但人格沒有貴賤之別,人和人之間應該懂得互相尊重。
而景緘的《義丐記》更深刻地論述了這個道理。故事的內容是主人公葉君是一個鹽商,傲富而尊貧,曾因呂氏在葉君困難時留他吃過一次飯,葉君銘記于心,當葉君發(fā)達以后,常常饋贈呂氏金錢,呂氏之子不務正業(yè),好賭,敗光家產后淪為乞丐,但葉君仍待他為上賓,并且葉君尊重乞丐,經常施舍錢財、衣物、食物給乞丐們,在乞丐們有困難時,他都會伸出援手予以幫助,乞丐們常會在深山里劫財,一次打劫之時,見是葉君,立刻道歉并護送葉君前行,而當葉君離世時,乞丐們都跑來悼念葉君,而后也常常有乞丐去墳前祭拜。葉君并未因乞丐身份低微而歧視他們,乞丐雖身處社會底層,但乞丐的重情重義之舉,恐怕許多高貴之人也未必能夠做到,乞丐表現(xiàn)出的有血有肉之情,值得贊揚。這個故事更加鮮明的駁斥了傳統(tǒng)的等級觀念,作者意圖通過這篇文章讓世人看清人的尊嚴和人格與人的地位并沒有關系,希望人們能夠一視同仁,能夠平等地對待世上的每一個人,真正做到人人平等,不管在什么樣的社會和時代背景下,想要富國強民,鏟除根深蒂固的等級觀念才是根本[5]。
綜上所述,清末民初的倫理小說繁盛原因大致歸納為文化因素、政治因素和倫理因素。清末民初文學作為連接近代文學和現(xiàn)代文學的橋梁,其文學價值不容忽視。它在中國文學從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的轉變過程中起到了中介的作用,為現(xiàn)代文學的發(fā)生奠定了基礎,也使中國文學更加具有歷史的概念。但同時需要注意的是,清末民初的短篇倫理小說一個很大的特征就是無法像長篇小說那樣同時展開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線索,往往將精力集中于一個線索上面,但是“五四”作家卻在這方面有了突破性進展,由于對橫斷面式的敘事手法已經運用得比較嫻熟,因此可以利用對比的手法展現(xiàn)兩個線索的故事[6]。新小說家們在使用限制敘事時,經常跳離敘述者限制的有限范圍,過多地參與其他人物的心里活動,但“五四”作家卻將這種外來借鑒的手法使用得更加得心應手[7]41。清末民初倫理小說這一文類的出現(xiàn)表現(xiàn)出了新一代的人民代言人內心的焦慮。不過,清末民初的倫理小說由最初的消遣娛樂的小作品到成為背負社會職責的上乘之作,可以看出是受到了很大的期望和要求的。新小說家們在拋棄了驕傲自大的心理之后,一方面依附于傳統(tǒng)文學的精華,一方面大膽借鑒西方文學,無論從作品內容的整體構思還是寫作的敘事方式,都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的改變,也為現(xiàn)代文學的發(fā)生和發(fā)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8]。
[1]馬兵.從“朝圣者”到“經濟人”:論晚清民初通俗小說的倫理維度[J].齊魯學刊, 2010(6):131-135
[2]馬航飛.在情欲與倫理之間:論清末民初小說的情愛敘事[J].江蘇社會科學,2010(3):191-195
[3]劉小楓.現(xiàn)代性社會理論緒論[M].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8:215
[4]袁進.中國文學的近代變革[M].南寧: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53
[5]袁健,鄭榮.晚清小說研究概說[M].天津: 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76
[6]王旭川,馬國輝.中國近代小說思想[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7:192
[7]于潤琦.清末民初小說書系:倫理卷[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 1997:41
[8]程翔章,丘鑄昌.中國近代文學[M].武漢: 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05
(責任編輯:武艷芹)
10.3969/j.issn.1673-2006.2017.11.011
I207.4
A
1673-2006(2017)11-0052-03
2017-10-13
楊潤生(1990-),滿族,吉林通化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