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強+王永梅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他基于超分子模板技術,開發(fā)了多種功能性納米多孔材料。通過設計合成新型模板分子,實現(xiàn)了材料孔徑大小在納米尺度上的精確調控,進一步構筑了新型納米催化材料、環(huán)境修復材料、儲能材料。基于能源催化中的關鍵科學問題,采用廉價、易得的天然多酚配合物為碳源,制備了高效的非貴金屬電催化材料。他,就是西安交通大學生命學院教授魏晶。
勤奮求學 不懈科研
1986年,魏晶出生于陜西西安。2003年,獲得第17屆中國化學奧林匹克(決賽)暨冬令營二等獎,并被保送到復旦大學化學系理科基地班學習,獲得理學學士學位。2013年6月,獲得理學博士學位,師從中國科學院院士趙東元教授。2013年9月—2016年9月,在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化工系從事博士后研究。同年10月,成為西安交通大學生命學院教授,主要從事新型納米多孔材料的控制合成及其在新能源、生物醫(yī)藥的應用研究。
在國內求學期間,魏晶博士主要從事新型納米多孔材料的可控合成及功能化研究。在納米尺度上精確調控納米多孔材料的孔道結構及孔徑大小是多孔材料領域研究的重要科學問題之一。在趙東元教授的指導下,魏晶博士設計合成了一系列新型模板分子,并基于超分子模板技術,合成了多種孔道和孔徑大小可控的納米多孔材料。提出了溶劑揮發(fā)誘導聚集組裝的界面組裝新策略,為進一步調控材料的結構提供一種新思路。基于多孔材料,還構筑了多種功能性復合材料,比如多孔金/二氧化硅納米反應器用于苯乙烯環(huán)氧化催化反應、氮摻雜的多孔碳電極材料用于超級電容器及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捕獲等。
在國外工作期間,魏晶博士主要以低溫燃料電池技術及海水淡化為導向,設計多種新材料解決相關技術的瓶頸問題。比如,電催化材料在新能源技術里面起著重要作用,但是所使用的催化材料往往都是貴金屬(如鉑),開發(fā)新型非貴金屬材料替代鉑可以促進相關技術的大規(guī)模應用?;诖?,魏晶博士采用廉價、易得的天然多酚配合物為原料,制備了高效的碳基電催化材料,為開發(fā)鉑替代材料提供了新思路。另外,魏晶博士設計了一種三維互穿的水凝膠/聚氨酯海綿復合材料,解決了水在水凝膠顆粒之間的傳輸問題,使水通量得到了極大的提升,為正向滲透法淡化海水提供了新材料支持。
碩果累累,再接再厲
在科研上不懈的努力下,魏晶博士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已發(fā)表48篇學術論文,論文總被引用數(shù)超過2000次,H因子20。其中包括自然化學(Nature Chemistry)1篇、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1篇、美國化學會會志(J. Am. Chem. Soc.)7篇、德國應用化學(Angew. Chem. Int. Ed.)9篇。授權中國專利4項。參與撰寫了于吉紅教授和閆文付教授主編的《納米孔材料化學:合成與制備(1)》第6章:大孔徑有序介孔材料。
基于在學術上的研究成果,魏晶博士獲得各類學術榮譽與獎勵10余項,如陶氏可持續(xù)發(fā)展創(chuàng)新一等獎、復旦大學先進材料-巴斯夫優(yōu)秀獎學金、第26屆復旦大學光華自立獎等。他還多次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比如,2013年,在日本大阪舉辦的第八屆國際介觀結構材料研討會上做口頭報告。此外,還獲得了2014年上海市優(yōu)秀博士論文。2016年,入選西安交通大學青年拔尖人才計劃A類。
現(xiàn)在,魏晶博士主要以新能源和生物醫(yī)藥為導向,從事納米多孔新材料的開發(fā)。將圍繞新能源催化中的一些關鍵科學問題展開研究。同時開發(fā)新型納米多孔高分子材料用于癌癥早期的診斷與治療。他還計劃組建一支結構合理、素質良好的科研團隊,充分利用西安交通大學先進的學術平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尤其是在納米多孔材料研究領域取得重要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