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克飛
“大家”閱讀
互聯網時代,讀者并不缺乏信息,但一些真正具有傳播價值的內容,卻往往淹沒于信息洪流之中。力求將最有價值的信息,最有銳度、溫度、深度和多維度的思考與表達,最值得閱讀的網絡優(yōu)質原創(chuàng)內容,快速呈現給讀者,是《世界文化》與騰訊《大家》建立合作的初衷與共同努力的方向。【“大家”閱讀】每期將臻選《大家》所匯聚的中文圈知名學者、專欄作家的最新文章,與讀者分享“大家”眼中的“世界文化”。
在許多國人眼里,孤獨是一樁壞事,有些人更是習慣為別人的眼光而活,抵制孤獨未必是因為自己的需要,而是生怕別人覺得自己形單影只,面子上不好看。到稍微上點檔次的餐廳吃飯,很少會見到獨食客,西餐已是如此,更別說強調熱鬧圍餐的中餐。所謂“其樂融融”,在很多人的理解中就是一大群人圍坐,喧囂如菜市場。
可是,喜歡熱鬧未必是合群,或許只是因為恐懼,是因為自己沒有沉靜下來的能力。孤獨也未必是壞事,如果當事人甘之如飴。
最喜歡的作家赫拉巴爾,其代表作為《過于喧囂的孤獨》,書名便直指喧囂的脆弱。林夕也曾寫過這樣一句歌詞:“可能在我左右,你才追求孤獨的自由?!蹦┝诉@五個字,似是孤獨的真相。在我看來,越是發(fā)達的社會,人們承受孤獨甚至享受孤獨的能力越強,即使有時是社會壓力下的被動而為之。倘若社會封閉,人們智識有限,則往往會生出“一個人不知道怎么打發(fā)時間”的恐懼。
日本地少人稠,僅人口密度便能讓許多人生出過分熱鬧的想象,但事實恰恰相反。日本文藝作品常以人際疏離為主題,孤獨似是一種常態(tài)。即使置身于每一秒都是人潮涌動的大都市地下交通樞紐,也若滄海一粟,平白生出幾分寂寥。
我曾在日本的地鐵中見過不少讀漫畫的中年人,或是西裝筆挺,或是制服套裙,在擁擠的地鐵中站著,一手握著拉環(huán),一手捧書,安享喧囂中的孤獨。日本動漫如此發(fā)達,正因受眾從不限于未成年人。作為載體,它早與文學、電影等其他藝術形式融為一體,自然也少不了孤獨這一主題。
以此主題為人所熟知的漫畫家中,我最喜歡谷口治郎。2017年2月11日,他于日本去世,享年69歲。這位漫畫家在中國原本聲名不彰,近年來才因《孤獨的美食家》為人所知。但他并非僅有《孤獨的美食家》,他的作品大多基于他人腳本,前期偏重動作類漫畫,后期更重文學性,以歐美畫風、文學腳本和平淡敘事見長,尤為人所稱道的是作品中流露出的中年況味,他也因此邁入大師級漫畫家之列。
谷口治郎曾說:“我的漫畫有不仔細品味就無法傳達的東西?!笨此拼笱裕瑓s是事實。人氣最旺的《 孤獨的美食家》,書名中的“ 孤獨”看似沉重,實則卻是對這“孤獨”甘之如飴。那“一個人吃飯”的風潮,正因仔細品味得來。
《孤獨的美食家》有這樣兩句宣傳文案——“當你全心全意對待你的食物,它會回報你無比的幸?!?,“我們都需要保留一段時光,與食物、與自己面對面地相處”。這樣的文案便已是濃郁的“和風”,正應了日本人對食物的尊重與珍視。而這種尊重與珍視由一位獨行男井之頭五郎呈現,更具感染力。
如果說“吃飯是一種不需要顧忌他人、不受時間和社會規(guī)范的限制、享受自由自在的幸福時間的果腹行為”,那么“一個人吃飯”應該成為準則。當許多人把吃飯變成應酬時,食物本身以及自己的內心感受早已變成了極次要的東西,你需要考慮話題,不能冷場,需要考慮別人的口味,甚至需要為了實現自己的目的而挖空心思,否則這場應酬便會成為無用功。這根本不算吃飯,反倒是一種“過于喧囂的孤獨”。相比之下,一個人吃飯卻意味著自由,甚至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獨立思考的訓練——你無需考慮他人,無需被他人左右,無需被外界環(huán)境影響,只需要遵從內心的聲音。在這個過程中體味到的酸甜苦辣,才是真正的人生況味。
相比《孤獨的美食家》,我更喜歡谷口講述代際疏離的《父之歷》。故事從陽一父親的葬禮開始,由親朋好友的回憶鋪陳往事,講述父親形象、似水流年和父子關系。那疏離淡漠背后的隱忍沉默、愛與犧牲、不善表達與包容,在眾多文學和電影作品中均可得見,總能讓人動容。開篇那段獨白便是成年人歷經世事后的淡淡回憶:“每當我想起故鄉(xiāng)時,腦中總是會浮現某個特殊的場景。那是初春的午后,年幼的我坐在父親經營的理發(fā)店的木頭地板上玩著,陽光把木地板照得暖洋洋的,好舒服。我想,那應該是我幼兒時期最欣慰的一段時光了?!彪y怪有人說,谷口治郎的作品是“漫畫界里的小津安二郎電影”。
《老師的提包》講述忘年之戀,37歲的女主角與高中老師重逢,故事平淡沉靜卻自帶詩意。故事的開頭發(fā)生在居酒屋里,老師雖已老去,卻腰桿筆直地坐在吧臺邊。女主角這樣想到:“好像很遙遠似的,跟老師共同度過的日子,就那么淡然地、卻鮮明地流逝了。”10年前,我讀了《老師的提包》的原著小說,作者川上弘美就是憑借此書獲得2001年的谷崎潤一郎獎。先讀原著,再看漫畫,對谷口治郎的觀感似乎更深。他的樸實畫風與這平淡如水的故事無比契合,那屬于中年人的孤獨況味雖然若隱若現,卻能在某一刻撕扯內心。在這段忘年之愛中,沒有世俗偏見,沒有家人阻撓,只有當事人內心的天人交戰(zhàn),那種種的不確定,以及由此而生的近情情怯,讓人想起《失樂園》里的飛蛾撲火,無端端生出許多感慨。
這樣的谷口治郎,哪怕在日本也屬小眾。2011年,他受封法國騎士勛章,在接受訪談時直言“我的作品在日本國內幾乎賣不動”,這話當然是自謙,畢竟谷口治郎在日本漫畫界也有崇高地位,獲獎無數,但作品相對小眾是不爭的事實。老搭檔關川夏央則表示:“大約從1977年年初……到1981年為止,都一直跟谷口治郎先生密切地配合制作,但是不但未能打出名氣,連每一部作品的銷售都很不理想。我們的雄心壯志也隨著歲月而沉寂了下來?!?/p>
但是在歐洲,谷口治郎的舒緩節(jié)奏和平淡風格卻贏得了極大聲譽,受封法國騎士勛章便是例證,《少爺的時代》《遙遠的小鎮(zhèn)》和前文提到的《父之歷》尤其受人青睞。
《遙遠的小鎮(zhèn)》講述似水流年,十分樸素,雖然情節(jié)超現實,讓48歲的中年男人回到14歲的青蔥時代,可敘事卻不動聲色。因為成年人穿越回舊時的知識、經驗加持,偶有一些小得意——比如不再困難的功課和出色到足以吸引班花的英語口語——但卻不張揚。也有一些小驚喜,比如告別48歲的臃腫身軀以及飲酒過量導致的虛弱,重新擁有14歲少年的輕盈強壯,但也不過分自得。內心所看重的,只是自己第一次14歲時未曾留意、未曾珍視、未曾尊重的那些事情,然后,用48歲的視野重新對待它們。故事的唯一沖突,是14歲那年父親出走。48歲的他穿越回14歲后,希望能挽回父親。于是,在那一天,這兩個表面上雖為父子,實際上是同齡人的中年男子在車站對話,沒有恨意,沒有爭執(zhí),只有理解。48歲的他并未能阻止父親的出走,卻已能理解父親的所為。
《少爺的時代》文學氣息更濃,講述夏目漱石等舊時日本知識分子的生活,森鷗外、石川啄木、幸德秋水、小泉八云、島崎藤村、樋口一葉、二葉亭四迷、荒畑寒村等輪番登場,勾勒出一部日本近代文化史??伤軞W洲人垂青,卻不僅僅緣于此。故事中那個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的日本,正面臨西方文化與傳統文化、古代與近代的種種沖突與撕裂,當然也有融合。各種政治事件(如幸德秋水在大逆事件中被處決的遭遇等)作為此書的隱線,更被作者視為推動軍國主義逐漸形成的合力,“注定了日本日后走向昭和二十年(1945)的毀滅之路”。這種將宏大歷史觀融入文化史,以人物帶動大歷史的功力,早已超越了漫畫這一藝術范疇。
這位屬于中年人的漫畫家,于40多歲時與文學作品結緣,將眾多文學腳本改編為漫畫,直至69歲去世。這段輝煌期固然不短,但于我等擁躉而言,仍是遠遠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