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芳:克服原生家庭教養(yǎng)方式帶來的無意識
我是班主任,也是一位孩子的媽媽,雖然我的孩子還小,才4歲多,但實際上我跟她的交流方式其實已經(jīng)開始發(fā)生了變化。
小時候孩子很簡單,我只需要哄著她,她就順著我說的去做了,但是現(xiàn)在她會說不,我心里希望她給我反饋的是A,但她其實說的是B,通常這個時候,我就很糾結(jié),但我又不想那么明顯地去強迫她,就想方設(shè)法地設(shè)一些圈套想把她引導(dǎo)到我想要的答案上去,但事實是挺失敗的。
后來我逐漸意識到,我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很多都是我爸爸當年教養(yǎng)我的方式。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烙印是深刻的,它像程序一樣深刻進我們的骨子里。教育孩子的過程其實是一個自我修復(fù)、自我完善的過程。與孩子建立一種新型的交流模式,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新的原生家庭,我們需要的是:
一、努力不間斷地學習,給自己建立新的教育觀念,提升自己應(yīng)對孩子成長中的問題的能力。只有自我成長的父母才能夠給予孩子成長需要的養(yǎng)分。比如,我會不斷地學習,研究幼兒、兒童心理發(fā)育、行為發(fā)展的相關(guān)書籍,厘清孩子在每個成長階段可能發(fā)生的狀況,科學看待孩子本就應(yīng)該出現(xiàn)的“問題”,從而克服個人看待小孩子的“理所應(yīng)當”。很多時候,成年人覺得我門給孩子講清楚了,孩子就可以做好,從而野蠻地奪取了孩子試錯和成長的機會。
二、高度的自我覺察。以大量的科學的兒童成長理論為基礎(chǔ),我們便具備了科學看待孩子成長中出現(xiàn)的問題的視角,這樣可以有效避免遇到問題就抓狂的狀況。當然更為重要的是高度的自我覺察,于是“遇事緩三秒”顯得尤其重要,和自己做一個約定,和孩子做一個約定,約定處理突發(fā)狀況的方式。比如:當媽媽對你大聲喊叫時,你可以對媽媽說:“媽媽,你需要安靜,我們待會兒再說好嗎?”當孩子你情緒激動時,我會用這些方式提醒你:你需要回到房間自己想幾分鐘。媽媽需要先去處理一件事情,等你平靜下來,我們再談?wù)劇?/p>
我們可以用這樣“暫停事件”的方式,讓自己有足夠時間和空間自省,進而用盡量平靜的心態(tài)去尋找解決事情的方案。
三、責任歸位。我想說的是,成長歸根結(jié)底是孩子自我覺醒的過程,我們更多需要去思考的是,盡量科學看待孩子們的成長,看看哪些問題需要孩子自己努力才能解決,我們盡量不去摻和,哪些問題孩子需要我們幫助解決,我們可以和他們商議最好的解決方案。為人父母如此,作為老師亦是如此。
作為老師,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事件:孩子們之間發(fā)生小糾紛。孩子們通常會在第一時間情緒激動地指責對方,而忽略了向內(nèi)的自我反思。而大多時候,我們都會采取“追敘事情發(fā)展分析錯誤產(chǎn)生說教彼此道歉”的方式來解決,看似滴水不漏,實際上我們的越俎代庖已經(jīng)剝奪了孩子自我反省和成長的機會。
我們來看一件小事情:課間,小A正忙著將錯誤百出的作業(yè)藏起來,這一幕被小B看到,小B當著一大堆同學大聲說:“啊,你錯這么多!”小A頓時氣不打一處來地尖銳回擊,一場爭吵由此展開,最后發(fā)展到動手,被請進辦公室。
那么,這個時候老師該怎么做,才能幫助孩子學會自己解決問題呢?我們來嘗試用這樣的方式操作:
一、讓兩個孩子分開,安靜下來,直到情緒平靜。
二、分別聽聽孩子敘述事情的來龍去脈,期間不斷地認同孩子在事件過程中的情緒產(chǎn)生?!笆堑模乙埠軞鈶?。”“嗯,我就是不想讓大家知道,他怎么能夠這樣做!”“嗯,他的錯誤實在太多了,說說而已?!薄八葎邮执蛭?,我當然要打回來。”……用這樣不斷認同情緒產(chǎn)生的合理性,來疏解孩子的激動情緒,讓他們以最快速度從事件中跳出來。
三、情境重現(xiàn):如果我是他,我會怎么做?讓小A小B利用“事情重演”的方式來換角度去重新審視事件,進而重新向內(nèi)審視自己的言語行為。
四、和兩個孩子一起面對:你們需要老師做些什么?通常進行了之前的幾個步驟,孩子不需要老師說教,他們已經(jīng)知道在事件里去為自己的行為歸位,能夠迅速分清自己在事件中應(yīng)該負什么樣的責任。于是,通常能夠“一笑泯恩仇”。
五、后續(xù)討論:我們可以讓事情怎樣向好的方向發(fā)展?在這談?wù)摰倪^程中,老師需要的是去認可孩子們做出正確選擇的行為,而無需去強加你認為對的處理方式。
這樣孩子便能真正思考、歸責,完成自我的成長。
總的說來,要克服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影響,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需要我們不斷學習、不斷模擬、不斷反省、不斷更正,成長自己,進而去陪同孩子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