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敬
摘要:傳統(tǒng)意義上的小學教育方式僅僅強調教育結果,以應試為主,缺乏對學生的思想教育、邏輯訓練。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強調素質教育,逐漸改變了“填鴨式”的教學模式,走向了新型的教育理念。小學語文是小學教育的基礎課程,在小學教育中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舊式的語文教學死板、單一、枯燥無味,學生學習積極性差,轉變教育理念、改進教育方式是小學語文教學創(chuàng)新實踐的最終目的。本文闡述了小學語文教學創(chuàng)新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科學的、高效的解決方法和可行性路徑。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創(chuàng)新實踐;可行性路徑
小學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基礎。小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還都未成熟,又有著可塑性強的特點,因此,小學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改變自己的性格和個性。小學教育非常重要。小學語文是學生首先接觸的國學文化,是經過數千年歷史沉淀的精華,如何將學生領入到語文的國學精華的世界中,提升小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需要所有的小學教育工作者認真思索、勇于創(chuàng)新、努力實踐,改變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在潛移默化中改變孩子的一生。
一、小學語文教學創(chuàng)新存在的問題
新課程改革起步晚、進度緩,小學語文教學創(chuàng)新還存在著諸多問題亟待解決。其中,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教學方式單一。很多小學教育工作者對小學教育的重視程度不足,覺得很多問題隨著年齡的成長自然能夠解決,殊不知,有些問題沒有及時解決就會發(fā)展成為大問題,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由于小學生的自律能力很差,如果課堂不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孩子很容易走神,這就對教師的掌控能力和教育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二,小學語文課程內容跟學生聯(lián)系不夠緊密,學生缺乏創(chuàng)新能力。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語文課程作為國學的一部分,應該能夠體現(xiàn)這一點。而很多小學老師僅僅重視課本內容的講解,卻不顧及學生的理解和領悟,甚至偏離實際。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往往習慣于對文章的篇章結構做詳盡剖析,側面影響了學生對文章的個人見解。語文知識特別是在寫作上還是以靜態(tài)重復灌輸的方式,使得學生失去了自己的創(chuàng)新能力推去了實踐的機會。語文課堂成了老師的演講,忽視了孩子受教育的主體地位。要知道,學生在課堂中不僅扮演著接受者,更需要承擔起參與者的角色。第三,小學語文教師的傳統(tǒng)教學觀念已經不能滿足現(xiàn)代教育的需求,更是對教學內容提出了高要求。教學內容的創(chuàng)新性能夠保證教育的時代性,課程改革的變化反映出時代的變化。傳統(tǒng)意義上語文課程內容僵化,模式固定,課本內容多年不變,又怎能適應時代的發(fā)展,跟進歷史的腳步呢?對教師來說,不能只傳授課本知識,因為它只是個平臺,以方便教師通過它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教師也可以根據眼前的情況和自己的看法,靈活運用、充分發(fā)揮教材應有的作用。一旦小學語文內容出現(xiàn)問題,就會讓學生失去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從根本上影響教育的效果和質量。
二、小學語文教學創(chuàng)新的可行性路徑
(一)轉變教學方法。
小學語文的學習最大的驅動力是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帶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能夠發(fā)揮語文學習的最大成效。轉變教學方法,需要轉變教育理念。從重視課本的理論知識到強調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方法,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更能充實學生的學習課余生活。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學理念,使得學生能夠在實踐中應用和驗證理論,在理論中理解和深化實踐,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除了課堂的學習活動外,學生應該努力豐富課余實踐活動,這樣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整體修養(yǎng)和綜合素質。
(二)拓寬教學內容。
拓寬語文的教學內容,充分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樹立國學的突出地位,提升語文的綜合能力。這里的拓寬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拓寬書本內容。我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因此,語文課程涉及到的內容極為廣泛,教師可以從書本的教學內容拓展開來,讓學生領悟到更加精彩的文學世界;第二,跨學科學習。過去語文課往往過于單調與其他課程毫不相關,弱化了語文課的重要性和實用性。其實,語文學習范圍非常廣泛,讀書寫字都需要借助語文,加強學科互動,能夠提升孩子的綜合能力,將語文作為一門工具學科,更加能夠發(fā)揮語文的思想性、實用性和知識性特點。
(三)改變講課方式。
同樣的課本內容不同的教師、不同的講課方式就會得到不同的教學效果。而不同的課本內容也應該使用不同的教學講課方式。前者強調的是教師的重要性,后者是在表達教育教學需要因地制宜。多樣化的教課方式能夠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記憶,尊重學科和教學內容的特點,才能充分發(fā)揮教師在教育中的功能性。以往的語文教學都比較單一老套,割裂了語文教學和生活之間的紐帶,禁錮了學生的思維模式,禁錮了學生的思想,大大降低了學生學習小學語文的熱情,打消了學生對文字的念想,最終影響了教學成果。順應語文學科多重性的演變,改善傳統(tǒng)語文教育的單一性和僵化模式,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達到小學教學創(chuàng)新的目的。
(四)改變教學形式。
傳統(tǒng)教學觀念已經老化,改變教學形式的同時提升學生的積極性。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模式,就是教師主導地位,學生是教育對象,這種教學模式帶來的就是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都不高。改變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能夠保持教育的活力,讓教師成為教育的引導者而非主導者。學生和教師在教育活動中共同參與、共同探索、共同交流,改變教師在臺上演講,學生在臺下旁聽的現(xiàn)象,才能做到真正的互動,才能改變這種現(xiàn)狀,才能實現(xiàn)教學的創(chuàng)新型發(fā)展。
三、小結
小學語文教學是小學教育的重點,小學教育是整個人生教育的基礎,因此,小學語文教學的意義已經不再是語文課理論知識的掌握,而是關乎做人處事,關乎理想信念。在真?zhèn)€教育教學過程中,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定位好教師在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處理好師生關系,盡最大的努力保證孩子健康的成長、成才。面對如今小學語文教育教學方式單一、課程內容跟學生聯(lián)系不夠緊密、傳統(tǒng)教學觀念已經不能滿足現(xiàn)代教育的需求的諸多問題,平衡好、處理好、解決好才能發(fā)展好,轉變教學方法、拓寬教學內容、改變講課方式、改變教學形式,建立在“變”的基礎上,才能實現(xiàn)教育的創(chuàng)新。
參考文獻:
[1]濮坤.小學語文教學創(chuàng)新的實踐思考[J]. 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11,05.
[2]陳映潔.對小學語文教學創(chuàng)新實踐的幾點思考[J]. 教育教學論壇,2014,33.
[3]李慧昀.小學語文教學創(chuàng)新的實踐思考[J]. 學園,2016,07.
[4]劉占祥.淺析小學語文教學創(chuàng)新的困境與突破[J]. 才智,2015,22.
[5]張小銀.分析小學語文教學創(chuàng)新的實踐思考[J]. 知音勵志,20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