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愛”字的文化闡釋

2017-04-10 08:03黃衛(wèi)星張玉能
關鍵詞:博愛愛國愛情

黃衛(wèi)星++張玉能

[摘 要]從“愛”字的形義及其演變來看,“愛”的本義似應為“深情”;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愛”是指一種深厚的情感,往往因愛的對象和方式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情感;從美學角度來看,“愛”與“美”密切相關。“愛”雖是人類美好的情感和追求,但“愛”也是具有時代性、民族性、階級性的情感。如愛情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但在私有制條件下,愛情卻可能是悲劇故事的緣起。只有在消滅了私有制的大同世界或者共產主義世界里,愛情才可能真正顯示出其美好的形態(tài)。愛國是世界各國人民的一種高尚感情,也是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涵?!皭邸笔且环N巨大的社會力量,可以凝聚起不同人群的愛心共同為建構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而奮斗。

[關鍵詞]愛;愛情;愛國;愛欲;博愛

[中圖分類號]G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372(2017)01-0098-10

文字是承載和傳播文化的符號,是人類話語生產和精神生產的工具和產品。透過每一個字及其所組成的詞語的形聲義的演變以及人們對這種演變所做的闡釋,我們可以了解到文字所承載和傳播的文化的具體內涵、獨特特征、變化發(fā)展。因此,我們選取了一些中華文化關鍵字,對其進行文字和詞語詮釋,以期從側面理解和闡釋中華文化。本篇論文以“愛”字為例進行相關論述。

一、“愛”字的形和義

“愛”字的本義各家說法不一,說文解字的分析也不盡相同。“愛”字的形義及其演變顯示,“愛”的本義似應為“深情”,現(xiàn)代漢語中主要衍生出愛情、愛好、愛心、愛國、愛欲、博愛等詞匯。

關于“愛”字的本義,張舜徽《說文解字約注》曰:“《說文》:愛,行貌,從夊,?聲”。段玉裁曰:“心部:‘?,惠也。今字假愛為?而?廢矣。愛,行貌也,故從夊?!毙鞛唬骸皭塾枮樾?,亦以從夊知之也。疑愛即僾字?!稄V雅》:‘愛,僾也。人部:‘僾,仿佛也?!稜栄拧め屟浴罚骸B,隱也。然則愛者隱之行也。”舜徽按:“愛訓行貌,蓋謂行之欲進不前,滯疑若有所待也。亦即仿佛之意。湖湘間稱行步遲緩不欲遽進者為挨,當以愛為本字。”[1]李恩江《常用字詳解字典》說:“愛(愛),從愛省從友,會意。對人或事物感情深厚。特指男女間的戀情。愛惜,愛護。(辨)愛字篆書本作?,從心旡聲,旡讀jì,后借用愛。愛,從夊,?聲,本義為行走的一種樣子;夊讀suī,義為行走遲緩;楷書訛變作愛,用為惠愛的專用字。簡化作愛?!盵2]顧建平《漢字圖解字典》說:“愛,會意字。金文形體像人捧著心表示愛。篆書從夊(到來),從?(愛的本字),?(aì)亦聲。隸、楷從爫(抓住),從冖(覆蓋),從心,從夊(到來),表示來到并占據(jù)心頭的對人或事物的深厚感情。簡體字從爫、從冖、從友,表示占據(jù)心頭的親善之情。本義是有深厚的感情?!盵3]李格非主編的《漢語大字典(簡編本)》列舉了12個義項,主要有惠、仁愛,親愛、對人或事物懷有很深的感情,喜歡、愛好,特指男女間的情愛,憐惜、愛惜,吝惜、舍不得,護衛(wèi),容易、常常發(fā)生,對別人女兒的尊稱,行貌,通“薆”等等[4]。宗福邦、陳世鐃、肖海波主編的《故訓匯纂》中列舉了77個義項,主要有行貌、惠、仁、仁愛、慕、憐、憐惜、親、親愛、親幸、恩愛、貪、貪愛、好、追思之念、?等等[5]。

根據(jù)這些字書,我們可以確定“愛”字的本義就是“深情”。不過與“愛”字本義有兩種相關的意義:一是行走遲緩之貌,一是對人或事物懷有很深的感情。二者之間大約有一定的聯(lián)系?,F(xiàn)在的“愛”之所以能夠替代“?”,大概由于行走遲緩的一種原因是對人或事物懷有很深的感情吧。

二、心理學上的“愛”

“愛”,首先是一種人的感情,而感情是人類的心理活動。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愛”是一種深厚的情感,往往因愛的對象和方式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情感,如愛情、愛國、愛欲、愛心、愛好等等。

人類的心理活動一般分為三大部分:認識、感情、意志。也有心理學家,如中國心理學家潘菽沿用中國傳統(tǒng)心理學的觀點,把人類心理活動分為兩大部分:認識和情志(感情和意志)。感情是人對事物能否滿足自己的需要的態(tài)度的體驗。因此,感情的基礎是人的需要,感情一定要指向一定對象事物,而且感情不僅應該體現(xiàn)在人對對象的態(tài)度上,還應該讓人自己體驗到。感情有肯定性和否定性的區(qū)分:能夠滿足人的需要的對象事物使人產生肯定性感情,如歡樂、興奮等等;不能滿足人的需要的對象事物使人產生否定性感情,如憂傷、恐懼等等。感情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別。按照所涉及的內容,分為理智感、審美感、道德感;按照感情活動中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系,可以分為外傾性感情和內傾型感情。按照與不同需要的關系可以劃分為兩大類:由物質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相屬需要、尊重需要)引發(fā)的感情叫作“情緒”,由精神需要(認知需要、審美需要、倫理需要)引發(fā)的感情叫作情感,情緒是人和動物所共有的感情,而情感則是人類所特有的心理現(xiàn)象。還可以根據(jù)其強度、速度、持續(xù)時間可劃分為三種:強度、速度特別大,來勢特別猛,消退又特別快的感情,叫作“激情”,如大喜大悲、欣喜若狂、憤怒、驚恐、絕望等等;穩(wěn)定、深厚而又強有力的,能夠控制人的身心而又長期影響人的行為的感情叫作“熱情”,如對事業(yè)的“熱愛”、對敵人的“仇恨”、某種“愛好”等等;平靜、微弱而平緩、持久的,沒有突發(fā)性外部標志的感情,叫作“心境”,如樂觀、憂郁、沉靜等等。三者之間的界限并不是那么確定不移,往往可以相互轉化。

“愛”是人類最基本的感情之一。這不僅僅是因為人類是一種比較高級的群居動物進化而來的種群,還因為人類的物質需要(缺失性需要)包含“愛的需要”或者“相屬需要”,更因為人類逐步明白自己是一種“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的存在。作為一種高級的群居的種群,人類的每一個個體都是不可能離群索居的。因此,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把“愛的需要”或者“相屬需要”作為人類的“缺失性需要”(即不可或缺的需要)的說法是符合事實的。正是這種“愛的需要”能夠保證人類的種族延續(xù),如果沒有家庭之愛(父母之愛、兄弟姐妹之愛)、朋友之愛、族群之愛,一個幼小個體是很難長大成人的,人類歷史上由仇恨所釀成的戰(zhàn)爭、格斗、暗殺、陰謀,扼殺了多少鮮活的生命!人不僅有比任何一種動物都要長得多的嬰幼兒時期,而且每一個人終其一生都離不開其他人,否則就幾乎無法生存下去,更不能發(fā)展。所以,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說:“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6]正是這樣廣泛而無處不在的社會關系規(guī)定著人與人之間的愛的情感的正價值的不可缺少。“愛”是人類社會關系的黏合劑,可以把人的生存和發(fā)展所需要的一切物質的和精神的條件匯聚起來,以供每一個個體的正常生存和發(fā)展。正因為如此,古今中外的不同民族、不同階級的有識之士都在極力倡導人類的各種各樣的愛。僅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沒有了“愛”,人類及其個體都會遭受十分可怕的心靈疾病的侵擾,會在焦慮、恐懼、憂郁、孤獨等等之中備受煎熬,甚至無法生存。因此,“愛”是健康心理狀態(tài)的基本保證之一,也是確保人的本質的基本條件之一。

美國存在主義心理學家羅洛·梅(Rollo May,1909—1994),在《愛與意志》中說:“西方傳統(tǒng)中愛的類型有四種。第一種是性欲(sex),或我們所謂的肉欲(lust)、原欲(libido)。第二種是愛欲(eros),即導向生殖或創(chuàng)造的愛的驅力,也即古希臘人所說的指向更高存在形式和關系形式的內在動力。第三種是友愛(philia),或朋友兄弟之愛。第四種是拉丁文所說的博愛(agepe或aritas),即獻身于他人幸福的愛,其原型形式是上帝對人類的愛。每個人對真實的愛的體驗,都是這四種類型的不同比例的混合?!盵7]71-74這里所說的“性欲”是一種人與動物所共有的本能感情,“愛欲”則是在“性欲”本能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屬于人類自身繁衍和創(chuàng)造內驅力的深情,“友愛”是親近的人之間的深情,而“博愛”則是對其他所有人的深情。因此,“愛”應該是專指人類的一種深情,它可以由最基本的動物性本能,通過人類的廣泛實踐活動擴展到自身,再到親近的人,最終一直延伸到一切其他的人。這也正是人的本質即“一切社會關系總和”的現(xiàn)實性的不斷自我實現(xiàn)。

羅洛·梅對性欲與愛欲的區(qū)分,對我們具有啟發(fā)意義。他指出:“在生理學的意義上,性欲可以適當?shù)囟x為肉體緊張狀態(tài)的積累與解除。與此相對照,愛欲則是對個人意向和行為意蘊的體驗。性欲是刺激與反應的韻律,愛欲則是一種存在狀態(tài)。性欲所指向的最終目標是滿足與松弛,而愛欲的目標則是欲求、渴望、永恒的拓展、尋找與擴張?!币簿褪钦f,“性欲”僅僅是一種動物性需要的發(fā)泄,它始終把人滯留在動物的水平上,而“愛欲”則給人一種自我實現(xiàn)或者自我拓展的欲望和渴求。“愛的本質就在于它是從前面牽動我們,而性的本質則是從后面推動我們?!薄皭塾币龑藗兿蛏?、向前發(fā)展,“他引導我們?yōu)閷で蟾哔F善良的生活而獻身”?!昂喍灾允且环N關系模式,其特征是性器官的膨脹(我們因此而尋求快感與松弛)和生殖腺的充滿(我們因此而尋求滿足與釋放)。而愛欲則是另一種關系模式,在這種關系模式中,我們并不尋求緩解,而是力圖去培植、生產和塑造這個世界。在愛欲狀態(tài)中,我們往往渴望得到更多的刺激。性是一種需要,愛卻是一種欲望,正是這種欲望的摻雜,才使愛變得更為復雜。美國人一談到性就首先想到性高潮,就這一點而言,我們承認,性行為在動物學和生理學意義上,其目的確實旨在達到性高潮,但愛欲的目的卻不然。愛欲力圖在喜悅和激情中與對方融為一體,力圖創(chuàng)造出一種新的經驗層面,這種經驗層面將拓展和深化雙方的生存狀態(tài)。根據(jù)一般的說法并經弗洛伊德和其他人證實,人們普遍的感覺是:在性欲解除之后,我們總是想睡覺—或者如一個笑話所說的那樣:穿上衣服,回家睡大覺。但在愛欲中,我們的愿望卻恰恰相反:我們始終不寐地想念我們的愛人,回憶和重溫往事,力圖從中國人所謂‘多姿多彩的體驗中,發(fā)掘那些萬古長新的層面和內涵?!痹凇皭塾敝幸粋€人總是要與被愛的人結合在一起去獲得自我發(fā)現(xiàn)和自我實現(xiàn),去創(chuàng)造新世界,去創(chuàng)造新價值?!叭诵灾袦厍榈膩碛?,正是這種尋求與對方融合的內在驅力。因為愛欲—絕不是性欲—乃是溫情的源泉。愛欲乃是融為一體、建立全面關系的一種渴望?!彼?,“愛欲”是一種涉及愛的雙方的一體化、和諧化的力量,“愛欲永遠推動我們超越自身”[7]71-74。愛的力量是無窮盡的,它最終可以超越時代、膚色、階層、民族、階級等等一切有限的界限。用《愛與意志》的譯者的歸納來說,愛欲是人心中固有的傾向。愛欲使人向上,使人追求真善美,使人走向更高意義上的自我實現(xiàn)。總之,愛欲是使人與他人,與萬物,與真善美結合起來的一種內在動力。愛欲創(chuàng)造生活、喚起激情,打碎舊形式創(chuàng)造新形式[7]6。“愛”這種心理和精神的力量,在全球化與和平發(fā)展的歷史時代,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的過程中,需要我們重新認識,發(fā)現(xiàn)它的真正本質和巨大價值。

三、美學上的“愛”

從美學角度來看,“愛”與“美”密切相關,許多中外美學家論述了“愛”與“美”的關系,西方現(xiàn)代主義美學家弗洛伊德就把“美”的本質歸于“愛欲”(“性欲”),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家馬爾庫塞專門論述了“愛欲”與文明、文藝、美學的關系。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會飲篇》中最早比較系統(tǒng)地,從形而上層面談到了“愛”與“美”的關系。他說:“凡是想依正路達到這神密境界的人,應從幼年起,就傾心向往美的形體?!薄八谝徊綉獜闹粣勰骋粋€美形體開始,憑這一個美形體孕育美妙的道理。第二步他就應學會了解此一形體或彼一形體的美與一切其他形體的美是貫通的。這就是要在許多個別美形體中見出形體美的形式。”從而“不再把過烈的熱情專注于某一個美的形體”“再進一步,他應該學會把心靈的美看得比形體的美更可珍貴”,并“憑他來孕育最適宜于使青年人得益的道理”“從此再進一步,他應學會見到行為和制度的美,看出這種美也是到處貫通的,因此就把形體的美看得比較微末。從此再進一步,他應該受向導的指引,進到各種學問知識,看出它們的美。于是放眼一看這已經走過的廣大的美的領域,他從此就不再像一個卑微的奴隸,把愛情專注于某一個個別的美的對象上,某一個孩子,某一個成年人,或某一種行為上。這時他憑臨美的汪洋大海,凝神觀照,心中起無限欣喜,于是孕育無量數(shù)的優(yōu)美崇高的道理,得豐富的哲學收獲。如此精力彌滿之后,他終于一旦豁然貫通唯一的涵蓋一切的學問,以美為對象的學問”[8]37-38。在這里,柏拉圖不僅論述了有了“愛”才可能有“美”的感悟,而且還由淺入深,一層一層地論述了“愛”引導一個人由形體美到心靈美,再到行為美和制度美,進而達到學問美和知識美,最終領悟“美本身”,即“理念美”。換句話說,柏拉圖認為,只有愛“美”才能夠真正把握“美”的真諦,因此,在本真的意義上,“愛”產生“美”。古羅馬的朗吉弩斯(Casius Longginus,213-273)在《論崇高》中也有類似思想,不過,他強調的是對崇高的愛。他說:“大自然把人放到宇宙這個生命大會場里,讓他不僅來觀賞這全部宇宙壯觀,而且還熱烈地參加其中的競賽,它就不是把人當作一種卑微的動物;從生命一開始,大自然就向我們人類心靈里灌注進去一種不可克服的永恒的愛,即對于凡是真正偉大的,比我們自己更神圣的東西的愛。因此,這整個宇宙還不夠滿足人的觀賞和思索的要求,人往往還要游心騁思于八極之外。一個人如果四方八面把生命諦視一番,看出一切事物中凡是不平凡的,偉大的和優(yōu)美的都巍然高聳著,他就會馬上體會到我們人是為什么生在世間的。因此,仿佛是按照一種自然規(guī)律,我們所贊賞的不是小溪小澗,盡管溪澗也很明媚而且有用,而是尼羅河,多瑙河,萊茵河,尤其是海洋?!盵8]38-39換句話說,對于神圣事物的永恒的愛使人找到了崇高(陽剛之美)。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車爾尼雪夫斯基在解釋“美是生活”時說:“對于人,什么是最可愛的呢?生活;因為我們的一切歡樂、我們的一切幸福、我們的一切希望只與生活關連……”(《生活與美學》)[8]243也就是說,美應該是讓人感到可愛的東西,而生活是人感到最可愛的東西,所以,“美是生活”。保加利亞的思想家瓦西列夫在《情愛論》中指出:“愛情創(chuàng)造了美,使人對美的領悟能力敏銳起來,促進對世界的藝術化認識?!鼻疤K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關于愛的思考》中說:“真正的愛,意味著不僅對美的享受,而且要去創(chuàng)造美?!盵9]類似的思想在中國也有。中國儒家大圣人孔子在《論語·里仁》中說:“里仁為美?!睂@句話有兩種解釋:一種是,與仁者做鄰居是一件美事;另一種是:接近仁的就是美的。無論是哪種解釋,“仁者愛人”是孔子的根本思想,所以,接受了“仁者愛人”的思想,就必定會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也一定會生出“美”來,而孔子所謂的“美”也就是“仁愛”。在中國從古至今流傳著一句格言:“情人眼里出西施?!边@句人人耳熟能詳?shù)母裱?,至少可以說明,“愛”(愛情)可以增強情人的“美”,也許還可以進一步說;“愛”(愛情)創(chuàng)造“美”。人們似乎都會感覺到,戀愛中的人是最美的,而真正美的人一定會得到真正的愛。

最為系統(tǒng)、直接地把美與愛聯(lián)系起來的是弗洛伊德創(chuàng)立的精神分析美學。在《文明及其缺憾》中,弗洛伊德指出,“美是性感情領域(sexual feeling)的派生物,對美的熱愛是目的受到控制的最好的例子?!篮汀畛醵际切詫ο蟮奶匦浴盵10]。在《論非永恒性》中,他還認為,“一切美與完善的價值都要依其對我們的感性生活的意義來確定”[11]。具體說來,弗洛伊德認為美和審美及其藝術是“性本能”“愛欲”(即戀母情結或俄狄浦斯情結)的升華,也就是“性本能”“愛欲”通過社會所允許的方式和途徑表現(xiàn)出來就是美和審美及其藝術。這些論斷都直接地把美、美感與人類的性、愛欲的本能聯(lián)系起來了。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學和文藝觀點剛面世時,確實是驚世駭俗,令人瞠目結舌。但是,它畢竟把美學和藝術拓展到了無意識、潛意識的深層心理,開啟了深層審美心理學和深層藝術心理學的探索。它從無意識和潛意識的白日夢角度闡發(fā)了文藝和審美活動的特征:游戲的非功利性,夢的非現(xiàn)實性,純形式的審美性。它還揭示了“美”和美感的無意識和潛意識根源及其特征:美感的感性性和價值性。但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學和文論,在世界觀上有著泛性論和生物還原論的錯誤和以偏概全,在方法論上存在把人類及其“美”和藝術等同于一般動物的本能,甚至僅僅根據(jù)古希臘悲劇《俄狄浦斯王》、莎士比亞的悲劇《哈姆雷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卡拉馬佐夫兄弟》這三部作品就片面地把西方文學史歸結為“一部俄狄浦斯情結的歷史”,因而精神分析美學和文論的結論是片面化、極端化的,對美學和藝術研究也產生過一些不良影響,甚至害人不淺,使人誤入歧途。不過,精神分析美學和文論畢竟產生了巨大影響,其后許多人糾正和發(fā)展了弗洛伊德的學說,在此基礎上出現(xiàn)了瑞士心理學家榮格的分析心理學美學和文論,德國法蘭克福學派馬爾庫塞的弗洛伊德馬克思主義的美學和文論,還有許多后精神分析的美學和文論,如福科、拉康等人的美學和文論都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馬爾庫塞以馬克思的異化觀點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為理論依據(jù),對現(xiàn)代資本主義社會進行了批判,因此,他的觀點和理論又被稱為弗洛伊德主義(精神分析)的馬克思主義。在他看來,在成熟工業(yè)文明的“理想”條件下,盡管勞動全部實現(xiàn)了自動化,勞動時間減少到了最低限度,勞動機能可以相互交換,但勞動的異化性質并未改變。現(xiàn)代資本主義社會就是一種以異化勞動來對人的“愛欲”本能進行額外壓抑的,違背人性的,不自由的社會。他要求改變這種狀況,解放“愛欲”。他說,一種非壓抑性的現(xiàn)實原則的出現(xiàn)將改變而不是破壞勞動的社會組織,因為“愛欲”的解放可以創(chuàng)造新的持久的工作關系。這就是說,馬爾庫塞要通過愛欲的解放去改變社會勞動異化狀態(tài),把社會的、人的解放歸原為人的本能的解放。再進一步,人的解放必然涉及審美和藝術。馬爾庫塞引用古希臘神話來說明:自然界與人類世界一樣是受壓迫的、殘忍的、痛苦的,因此一樣有待于解放。這個解放就是“愛欲”的工作?!岸頎柶炙怪琛贝蚱屏私┗苿恿松趾蛶r石,使它們分享快樂。這樣就很自然地由愛欲的解放,通過快樂、感性而引向了審美和藝術。換言之,要解放人類,就先要解放愛欲,而要解放愛欲,就必須通過審美和藝術。因此審美和藝術可以使人達到與理性相調和的“新感性”。在《論解放》的第二章中,馬爾庫塞專門地論述了這種“新感性”。他指出,“新感性,表現(xiàn)著生命本能對攻擊性和罪惡的超升,它將在社會的范圍內,孕育出充滿生命的需求,以消除不公正和苦難;它將構織‘生活標準向更高水平的進化。生命的本能,在規(guī)劃不同生產部門中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分配時,將會找到自己的合理表達(升華),因而就會使選擇和目標具有優(yōu)先的地位;也就是說,不僅在于要生產什么,而且在于生產的‘形式。解放的意識,將高揚科學與技術的發(fā)展,使它們在保護生命和造福生命中去自由地發(fā)現(xiàn)并實現(xiàn)人和事物的可能性;并且,為達到這個目標,充分調動起形式和質料的潛能。這時,技術就會成為藝術,而藝術就會去塑造現(xiàn)實,也就是說,在想象與理性、高級能力與低級能力、詩歌與科學思維之間的對立,將會消除。于是,一種嶄新的現(xiàn)實原則就誕生了,在這個原則下,一種嶄新的感性將同一種反升華的科學理智,在以‘美的尺度造物中,結合在一起。”[12]也就是說,馬爾庫塞把“新感性”看作是愛欲的升華,在批判資本主義的壓抑的過程中,“新感性”已成為一個政治因素。他認為,革命必須同時是感性的革命,與革命相伴隨的必須是社會物質方面和知識方面的重構,革命創(chuàng)造的將是嶄新的審美氛圍,也就是“愛欲”的解放。這種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和文論,自認為是補充了馬克思主義經典學說的不足,也許有其一定的道理,可是,從根本上卻違背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因而是不足為訓的。但也由此可見,“愛”與“美”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的, 值得注意。

總而言之,“美”與“愛”,在人類的生活里、觀念中、精神世界里,應該是非常珍貴的。二者之間會有著相互促進、相互生成、相互轉化的辯證關系;“美”無疑可以引起“愛”,而“愛”可以創(chuàng)造“美”;“美”可以增加“愛”的內涵,“愛”也可以使“美”豐富多彩;“美”可以轉化為“愛”,“愛”也可以轉化為“美”。在消滅了私有制的社會主義社會中,“愛”與“美”的關系會發(fā)生根本的變化。它們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兩朵最為絢麗多姿的鮮花,共同把人類的生活裝扮得幸??鞓罚始姵剩錆M希望。

四、人類歷史上的“愛”

“愛”是人類美好的情感和追求。西方啟蒙主義運動以“自由、平等、博愛”為口號和旗幟,中國傳統(tǒng)儒家思想也以“泛愛眾”為仁學的核心內容。但是,“愛”并不總是讓人感覺美好、令人快樂的,因為“愛”是具有時代性、民族性、階級性的情感。

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針對當時延安文藝界的一種錯誤論調:“文藝的基本出發(fā)點是愛,是人類之愛”,進行了反駁。他說:“愛可以是出發(fā)點,但是還有一個基本出發(fā)點。愛是觀念的東西,是客觀實踐的產物。我們根本上不是從觀念出發(fā),而是從客觀實踐出發(fā)。我們的知識分子出身的文藝工作者愛無產階級,是社會使他們感覺到和無產階級有共同的命運的結果。我們恨日本帝國主義,是日本帝國主義壓迫我們的結果。世上絕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至于所謂‘人類之愛,自從人類分化成為階級以后,就沒有過這種統(tǒng)一的愛。過去的一切統(tǒng)治階級喜歡提倡這個東西,許多所謂圣人賢人也喜歡提倡這個東西,但是無論誰都沒有真正實行過,因為它在階級社會里是不可能實行的。真正的人類之愛是會有的,那是在全世界消滅了階級之后。階級使社會分化為許多對立體,階級消滅后,那時就有了整個的人類之愛,但是現(xiàn)在還沒有。我們不能愛敵人,不能愛社會的丑惡現(xiàn)象,我們的目的是消滅這些東西。這是人們的常識,難道我們的文藝工作者還有不懂得的嗎?”[13]

的確,“愛”是一種觀念的東西,它來源于人類的社會實踐中對象對人的需要的關系的一種態(tài)度的體驗。因此,不同的對象及其性質狀態(tài)可能引起人們的不同的愛或恨,不同的人由于自己的需要的差異也會引起不同的愛和恨。也就是說,主客觀的情況是會制約人們的“愛”的,因此,在人類社會劃分為不同民族、不同階級、不同階層的情況下,在不同的歷史時代,不可能產生統(tǒng)一的“愛”。這種統(tǒng)一的“愛”,只能是人們的一種美好愿望,在這種情況下非要提出所謂的“統(tǒng)一的愛”,如果不是無知,那就是一種有意的欺騙。古今中外剝削壓迫人民的統(tǒng)治階級曾經大力鼓吹過這種“統(tǒng)一的愛”,實際上就是一種愚民政策。然而,在消滅了私有制和階級的共產主義社會中這種統(tǒng)一的“愛”是可能產生的。只是,這是一個遙遠的未來的美好愿望。我們可以而且應該為之努力奮斗,然而必須實事求是,不能超越時代、民族、階級、階層的具體條件而奢談或空談“人類之愛”。在目前的世界上還存在著帝國主義、資本主義、恐怖主義,存在著剝削者和壓迫者,存在著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對立,人類就不可能有“統(tǒng)一的愛”。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盡管從根本上消滅了私有制和剝削階級,但是整個世界還存在著私有制和剝削階級,社會主義制度還在不斷建設和完善之中,階級差別、階層差異、貧富差別、城鄉(xiāng)差別、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差別、人民之間的思想覺悟和道德修養(yǎng)的差異還將長期存在,因而同樣不可能有“統(tǒng)一的愛”。

不過,作為歷史上先進階級的無產階級,在為解放全人類的斗爭中,應該提倡“人類之愛”,并且為實現(xiàn)這種“人類之愛”而英勇奮斗,在反對一切剝削階級的“人類之愛”的謊言和欺騙之中,逐步創(chuàng)造實現(xiàn)“人類之愛”的條件,而不能以反對剝削階級的“人類之愛”的謊言和欺騙作為借口而制造“人類仇恨”,諸如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的德國、意大利、日本法西斯主義,“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當代恐怖主義,這些逆歷史潮流而動的思潮,是反人類的,非人性的,無人道的,是必須堅決反對的。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在繼承中國優(yōu)秀文化遺產的過程中就應該對儒家思想中的“仁者愛人”“仁愛”“泛愛眾”的思想予以揚棄和發(fā)揮。

五、人類的愛情

愛情是人類男女兩性之間的一種特殊的“愛”。在人類歷史上,“愛情”曾經是最美好的情感,可是,在私有制條件下,因為愛情卻會釀成許許多多可歌可泣、千古流傳的悲劇故事,像羅密歐與朱麗葉、梁山伯與祝英臺、茶花女等等。只有在消滅了私有制的大同世界或者共產主義世界里,愛情才可能真正顯示出其美好的形態(tài)。

男女之間的愛(包括以肉欲為基礎的性愛和以愛欲為基礎的情愛)是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關系,也是人類社會的最根本的關系。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說:“人對人的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關系是男人對婦女的關系。在這種自然的關系中,人對自然的關系直接就是人對人的關系,正像人對人的關系直接就是人對自然的關系,就是他自己的自然的規(guī)定。因此,這種關系通過感性的形式,作為一種顯而易見的事實,表現(xiàn)出人的本質在何種程度上對人來說成為自然,或者自然在何種程度上成為人具有的人的本質。因此,從這種關系就可以判斷人的整個文化教養(yǎng)程度。從這種關系的性質就可以看出,人在何種程度上對自己來說成為并把自身理解為類存在物、人。男人對婦女的關系是人對人最自然的關系。因此,這種關系表明人的自然的行為在何種程度上成為人的行為,或者,人的本質在何種程度上對人來說成為自然的本質,他的人的本性在何種程度上對他來說成為自然。這種關系還表明,人具有的需要在何種程度上成為人的需要,就是說,別人作為人在何種程度上對他來說成為需要,他作為個人的存在在何種程度上同時又是社會存在物。”[14]也就是說,男女之愛的變化發(fā)展,由動物性的性愛轉化為人類的情愛,恰恰證明了人類文化教養(yǎng)和文明程度的提高,所以愛情往往就成為衡量人類文明的尺度。然而,在人類社會進入了私有制的社會以后,奴隸主、封建地主、資本家等剝削階級和統(tǒng)治階級,卻為了一己私利而千方百計扼殺和阻礙人類的這種美好而自然的關系和深情,從而釀成了不可計數(shù)的愛情悲劇,把標志人類文明進步的情愛在異化勞動的過程中蛻變?yōu)閯游锏谋灸?、肉欲,讓人們在這種非人的境況中才能夠感到自己是一個動物一樣的人。而當人追求真正的人類的愛情時,卻遭到了各種各樣的統(tǒng)治階級反人性意愿的社會壓制,從而造成了各種各樣的愛情悲劇。這種狀況是全世界所有的私有制社會的共同和普遍現(xiàn)象,在幾千年封建禮教“吃人”的社會中尤其嚴酷和慘烈。

中國的神話傳說中有《牛郎織女》《天仙配》《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臺》等凄婉動人的美好愛情故事。牛郎織女因王母娘娘不滿他們的男歡女愛而被拆散,天各一方,一年只能見一次面,因此故事形成了七夕節(jié)這個中國的“情人節(jié)”。七仙女與董永的美滿愛情生活因觸怒了玉皇大帝的天條而最終演變成悲劇。白娘子與許仙的愛情得罪了法海和尚,從而也遭致白娘子被鎮(zhèn)壓在雷峰塔下,盡管白娘子最終被做官的兒子救出,但仍然是九死一生,飽受折磨。梁山伯與祝英臺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威逼之下只得雙雙赴死,最終化蝶飛舞到世外,留下浪漫的夢想。這些神話傳說昭示了中國封建社會中神權、父權對愛情的摧殘。中國的文學藝術之中也有許多描述可歌可泣、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的篇章?!对娊洝分械膰L多為情詩,盡管被孔子刪減得“思無邪”了,但其中真摯的情愛還是溢于詩外。漢樂府中的《孔雀東南飛》記錄了一段悲慘的愛情故事:東漢建安年間,才貌雙全、心地善良的劉蘭芝和廬江小吏焦仲卿真誠相愛,可焦母以婆婆的權威百般刁難劉蘭芝,蘭芝被迫請歸,仲卿向母百般求情無果,夫妻只得“誓天不相負”,雙雙話別。蘭芝回到娘家,不斷有人慕名求婚,前有縣令為子求婚,后則太守譴丞為媒,均被蘭芝斷然拒絕,可是其兄對其惡語穢言,蘭芝被逼無奈而應允太守家婚事。仲卿聞變趕來,夫妻約定“黃泉下相見,勿違今日言”。蘭芝出嫁之日,劉焦二人自盡斃命,忠貞不渝,成千古絕唱。南宋愛國大詩人陸游與表妹唐婉的愛情悲劇也因《釵頭鳳》一詞而流傳不絕。白居易《長恨歌》中謳歌的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盡管由于安史之亂楊貴妃不得不冤死馬嵬坡,但是,唐明皇和楊貴妃卻是“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妒锱涟賹毾洹酚辛Φ赝闯饬朔饨ㄊ看蠓虻奶搨魏蛣堇惆l(fā)了底層妓女對堅貞愛情的向往?!赌档ねぁ分卸披惸锖土鴫裘飞啦挥宓膼矍椋梢愿刑靹拥?。《紅樓夢》中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悲劇可以說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封建主義宗法家族觀念、“四大繩索”(神權、族權、父權、夫權)與個性自由、戀愛自由、反對功名利祿等新思想、新觀念之間沖突的最典型的現(xiàn)實主義表現(xiàn)。《紅樓夢》中賈寶玉和薛寶釵的“金玉姻緣”以及賈寶玉和林黛玉“木石前盟”的天意安排,就已經預設了賈寶玉和林黛玉愛情悲劇的中國封建傳統(tǒng)文化根子以及新舊思想的矛盾沖突。賈寶玉偏不信什么“金玉姻緣”,偏信“木石前盟”。然而,代表新思想的賈寶玉和林黛玉勢單力薄,最終無法與封建的婚姻制度相抗衡,必然走向悲劇的結局。賈寶玉和林黛玉的個性發(fā)展同樣也將他們推向了愛情悲劇的境地。賈寶玉從小在女兒堆中長大,從而形成了喜愛女性性格的習性,這本身就與男尊女卑的中國傳統(tǒng)社會格格不入,加上他從小就厭惡讀圣賢書,不喜走“學而優(yōu)則仕”的干祿道路,卻同情社會最底層的藝人及丫鬟,結交戲子藝人,體恤仆役丫鬟,因此成為賈政之類眼中的“敗家子”,多次遭到家法處置。林黛玉則是一往情深地對待寶玉,又單純而執(zhí)著地反對所謂“金玉良言”的謬說,再加上黛玉在寄人籬下的生活境遇中所養(yǎng)成的孤傲自尊、桀驁不馴、任性刻薄、離經叛道、多愁善感的性格,使得她不容于寧榮二府的封建官僚大家庭與喜好溫柔敦厚、相夫教子、賢妻良母的封建宗族的沉重氛圍不相融合。林黛玉和賈寶玉的叛逆性格是造成他們愛情悲劇的一個原因,新型個性與舊式家族之間的必然沖突形成了不可調和的悲劇性矛盾。還有一個比較直接的原因,就在于,榮寧二府這樣的封建官僚大家庭正在經歷著由盛到衰的頹敗過程,而家族的家長正在極力挽救這個家族大廈的傾倒之勢,所以,對于能夠力挽狂瀾的“金玉良緣”之類的救命稻草當然是不會輕易放過,而對于“木石前盟”之類的倒行逆施當然會不遺余力地去摧毀。所以像薛寶釵那樣能夠規(guī)勸賈寶玉多讀圣賢書、學而優(yōu)則仕的賢媳就當然受到家長們的青睞,從而成為促成金玉良緣的巨大助力。相反,像林黛玉那樣只會陪同賈寶玉沉溺于《西廂記》《牡丹亭》之類的淫詞穢語、鼓勵寶玉不求上進、反對功名的叛逆之徒自然會受到家長們的白眼和拒斥。因此,林黛玉和賈寶玉的純真愛情越是不斷增長,他們的愛情悲劇也就日漸臨近。最后,在賈寶玉滿心歡喜進洞房去見他的日思夜想的林妹妹時,林黛玉卻在婚禮喜慶的鼓樂聲中泣血焚稿,氣絕人寰。

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切陳規(guī)陋習和吃人禮教,并沒有隨著辛亥革命推翻滿清王朝一掃而光,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變本加厲制造了舊瓶裝新酒的愛情悲劇。中國現(xiàn)代文學藝術作品中,這樣的封建禮教、封建的“四大繩索”所造成的愛情悲劇,成為一個非常顯眼的題材。魯迅的小說《傷逝》、巴金的小說《家》、曹禺的戲劇《雷雨》,就是最典型的表現(xiàn)。在封建制度和封建觀念沒有徹底消滅的民國時代,《傷逝》中子君和涓生的愛情悲劇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盡管子君和涓生反對封建家族和禮教,爭取戀愛婚姻自由,離家出走而同居,但是,男女雙方的關系并不是平等的,仍然與一般中國家庭一樣是男尊女卑,女子完全依賴男子生活。在追求愛情婚姻幸福乃至性愛的過程中,封建思想、倫理、道德仍然束縛著子君:看見一張雪萊的半身像,她也會表現(xiàn)出不好意思;視婚姻家庭為人生的唯一目標,就是一般老百姓所謂的“嫁漢嫁漢穿衣吃飯”;在與涓生的關系中,她主要處于被動地位,經濟上不獨立,心安理得地接受涓生的供養(yǎng);感情上依靠涓生不情愿的施舍,沉湎在往日的愛情回憶之中,逼迫涓生“做出許多虛偽的溫存的答案來”,以致最終失掉了她乞討來的涓生的愛情。因此,子君只得妥協(xié),選擇走“回來”了,最終死在她父親的“烈日一般的嚴威和旁人的賽過冰霜的冷眼”之下。說到底,子君仍然是一個“還未脫盡舊思想的束縛”的現(xiàn)代淑女,她的愛情悲劇,就是因為子君和涓生生活在那“萬難破壞的鐵屋子里”,就是封建社會的沉滯、腐朽毀滅了他們剛剛萌發(fā)的自由愛情。

封建專制制度及其禮教是一個吃人的惡魔,這個惡魔籠罩著封建社會的舊中國,大至國家,小到家庭,形成了一個個“鐵屋子”。在這些大大小小的“鐵屋子”里,封建倫理道德、綱常名教,諸如節(jié)烈、孝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都是吃人的東西,最低限度也是壓制人的個性的東西。巴金的小說《家》就是這個“鐵屋子”的真實寫照,在這個“鐵屋子”里釀成了種種愛情悲劇。《家》中的高覺新是一個逆來順受的長子長孫,為了維護高家的體面家道,忍氣吞聲地接受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為家族間的嫌隙,覺新不得不舍棄了青梅竹馬的表妹錢梅芬,屈從于父母的意志與素不相識的瑞玨結婚,梅表妹也被迫另嫁他人。不到一年梅芬便守寡而回到了娘家,為避軍閥戰(zhàn)爭之災禍,錢梅芬再度來到高公館,與覺新重逢。盡管兩人都無法忘卻舊情,可是那個“鐵屋子”的惡魔令他們不寒而栗,不得不斬斷情絲。就在這樣萬般無奈的、沉重的矛盾痛苦中,錢梅芬抑郁成疾,吐血而死。再看熱血青年高覺慧的愛情悲劇。盡管覺慧是有進步思想的新青年,但是,他內心深處的封建禮教觀念以及小資產階級的劣根性,使他不能堅決、勇敢、徹底地保護自己的愛人鳴鳳,無畏地捍衛(wèi)他們的愛情。最終,鳴鳳被逼嫁給土豪劣紳、孔教會會長馮樂山做妾,出嫁前的一個晚上她抱著一線希望去找覺慧。然而,覺慧趕著寫稿,沒有聽完鳴鳳的哀訴,就匆匆忙忙把她遣走了。徹底絕望了的鳴鳳,含淚離開了覺慧的住處,懷著對覺慧深深的愛,投湖自盡了。當覺慧得知了事實真相以后,幾乎發(fā)瘋地四處尋找鳴鳳,然而悲劇已經不可挽回,他只能后悔莫及。

曹禺的《雷雨》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最著名的愛情悲劇作品。它以極其凝練的古典主義戲劇“三一律”,在一個狂風暴雨之夜再現(xiàn)了兩個家庭兩代人的愛情悲劇。《雷雨》之中最具“雷雨”性格的人物是繁漪。名門之女蘩漪嫁給了比她大十幾歲的周樸園,成就著一段貌合神離的婚姻,這個結合本身就是沒有愛情的婚姻,也就是一種封建社會中常見的愛情悲劇。為此,繁漪只能過著物質上滿足女人的虛榮心、精神上極度空虛的生活。而與繼子周萍的曖昧之情,既有大逆不道的惡名,也不可能有什么結果,因為周萍真正愛著的是侍女魯四鳳。這種境況造就了她的尖酸刻薄,甚至乖戾殘忍的古怪性格。她不甘心自己的這種困境,進行了困獸猶斗的反抗,她以摧毀一切的力量發(fā)起了進攻和報復。她不僅揭露了丈夫周樸園的霸道、偽善和殘酷,而且為了得到周萍的愛和阻止兒子周沖的愛而揭開了周家的秘密,毀壞了魯四鳳的愛情。這個交織著“最殘暴的愛和最不忍的恨”的追求自由與民主的新式女性,在全劇“雷雨交加”的高潮處總爆發(fā),以瘋狂的絕望,將所愛的兩個人(繼子周萍和親生兒子周沖)推向了絕境,演繹了“雷雨”大爆發(fā)的連環(huán)毀滅悲劇。梅侍萍是封建資產階級公子哥兒周樸園始亂終棄的受害者。當她得知女兒愛上了周家大少爺以后,就極力阻止女兒四鳳,以避免女兒重蹈自己的覆轍。她個人的命運遭際使她充分明白了,在中國這個封建社會的大牢籠里,門第、身份、家世給人帶來的無形枷鎖,最終難逃痛苦、悲慘的結局。她最終目睹了自己的親生兒子(周萍)、女兒(四鳳)被封建制度及其禮教的雷雨所吞噬。周萍是《雷雨》中的男主角。他面對封建專制家長的父親周樸園的威權,只能唯唯諾諾,他一方面與繼母繁漪有著亂倫的畸形的愛情,另一方面又與侍女四鳳產生了真誠的愛情。他始終處在這樣一種矛盾惶惑、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境況之中,尤其是他知道了自己的生母竟是一個侍女,而且也是四鳳的親生母親以后,更加痛苦不堪,無地自容,他戴著道德的枷鎖掙扎著、吶喊著,苦悶,彷徨。然而,作為一個受過新式教育的青年,他又不甘心于命運的撥弄,在雷雨之夜他與四鳳想從此比翼高飛,逃離復雜家庭的一切苦難和糾結,開始未來的新生活,可是雙雙被雷雨擊斷的電線絆倒,觸電而亡。這悲慘的結局,使得周萍剛毅的抗爭成了一聲無奈的嘆息。四鳳與周沖在這出家庭悲劇中都是無辜的。情竇初開的熱血青年周沖,充滿著“向天邊飛”的生命沖動,憧憬著那遠在天邊的生命自由,耽溺于理想世界的精神夢幻里,最終為了追隨和拯救自己的愛人四鳳而付出了剛剛開始的美好的青春和愛情。四鳳為了改變現(xiàn)實中那卑微的地位和不幸的家庭命運,也為了與周萍純潔的愛情,掙扎著與命運抗爭,她不想重蹈母親的覆轍,毅然采取了與周萍私奔的方式,卻也最終以觸電身亡完成了那雷雨之夜對封建社會和封建禮教最悲壯的控訴。

在新中國成立以后,社會進入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階段,即使在現(xiàn)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幾千年的封建專制制度和吃人的封建禮教的殘余勢力也不能說就已經絕跡,它們還可能繼續(xù)制造一些匪夷所思的愛情悲劇。因此,清理和祛除長期以來中國封建專制制度、封建宗法制度、封建禮教壓制愛情的舊思想、舊觀念、舊傳統(tǒng)的斗爭,還是一個長期的、艱巨的歷史任務,也是中國青年必須面對的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問題。除此以外,近百年來資本主義強勢文化在愛情方面對中國大地產生的一些負面影響也是值得注意的。比如,所謂“性解放”帶來的性觀念、性道德的混亂和無度,愛情、婚姻、戀愛方面的拜金主義、縱欲主義、杯水主義、功利主義等錯誤理論觀點,都是必須肅清的。人類的真正愛情,應該建立在男女平等的基礎上,男女雙方應該互相愛護、互相尊重、互相幫助、互相謙讓、互相包容,建立起真正的、純潔的、超功利的深情。

六、愛國的情感

愛國是世界各國人民的一種高尚的感情,在人類歷史上譜寫了最壯麗的篇章,也是各國人民核心價值觀和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涵。愛國是一個民族和國家的核心價值觀中最深層、最根本、最永恒的內容。每一個人都出身于一定的家庭,而每一個家庭都隸屬于一定的家族,每一個家族都屬于一定的民族,每一個民族都會以一個國家或者國家的成員存在于世界上。因此,每一個人都必然會與一定的國家發(fā)生關系。愛國應該是人類的一種最主要的、最具人性的深情,愛國主義就必然成為每一個人最起碼的、最根本的、最重要的一種核心價值觀。不過,國家不僅僅是管理社會的機構,更是調節(jié)不同群體之間利益關系的工具,而且,在劃分為階級的社會中它還是統(tǒng)治階級用來管理、規(guī)訓被統(tǒng)治階級的政治機器,甚至是實行統(tǒng)治階級對反對統(tǒng)治者的專政的暴力機器。因此,愛國情感和愛國主義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不同的民族那里就會有極其不同的,甚至決然相反的具體內涵。也就是說,愛國情感和愛國主義價值觀的內涵并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因此,人們所說的愛國必須區(qū)分出所愛的“國”的具體內涵,這個“國”代表的是哪些階級的利益,是代表了多數(shù)人的利益還是少數(shù)人的利益,是代表了剝削階級的利益還是被剝削階級的利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愛國和愛國主義,應該就是愛我們的社會主義中國,它代表了中國的最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它代表著工人階級、農民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等人民的利益,它與中國封建社會歷朝歷代的封建地主階級的專制主義君主國,以及與代表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的帝國主義、大地主、官僚資產階級、大資產階級利益的北洋軍閥政府、軍閥政府和“中華民國”,在本質上是完全不同的國家和政府。中國各族人民理應熱愛代表最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的社會主義中國。

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yè)中,中華兒女應該繼承和發(fā)揚幾千年來一以貫之的愛國主義的中國精神。在中華民族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凸顯愛國主義的英雄兒女層出不窮,他們成為了民族精英和國家脊梁。憂國憂民的屈原捐軀汨羅江、女扮男裝的花木蘭代父從軍、安邦和親的昭君出塞、精忠報國的岳飛抗金、寧死不屈的文天祥反擊蒙古入侵者、抗倭名將戚繼光克敵制勝、抗清英雄鄭成功擊退荷蘭侵略者、八路軍名將左權為抗日救國獻身、抗擊日寇的張志忠將軍血灑疆場……這些中華民族的愛國英雄,他們青史留名,流傳千古,萬代垂范,他們是永遠的楷模。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代代相傳,尤其是在外來侵略者的鐵蹄踐踏祖國的危難關頭,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曾喚醒、激勵著無數(shù)中華熱血兒女前赴后續(xù),舍生忘死,保家衛(wèi)國,為國捐軀。中國文學藝術史上輝煌燦爛的愛國主義篇章不斷翻新,愛國主義的主題隨著中華民族的革命斗爭實踐更加氣貫長虹,謳歌愛國主義精神的文藝作品如涓涓細流,匯集成民族危亡時期的大江大河,不斷掀起愛國救亡的巨浪。現(xiàn)在,我們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和中國抗日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大刀進行曲》《義勇軍進行曲》《游擊隊之歌》《黃河大合唱》的高強旋律仍然回響在每一個中華兒女的耳邊和心頭,《屈原》《梁紅玉》《還我河山》《趙一曼》《楊靖宇》《西安事變》等抗日英雄的偉大形象至今屹立在九州舞臺和人民胸懷之中。正是這些愛國主義的主旋律和擁有家國情懷的民族英雄,感召、鼓舞著中華兒女,不怕犧牲,排除萬難,用英勇不屈的血肉之軀筑成新的萬里長城,中華兒女浴血奮戰(zhàn),團結戰(zhàn)斗,抗擊日本法西斯強盜,終于迎來了世界人民和中國人民的輝煌勝利?,F(xiàn)在,中國共產黨正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現(xiàn)實實踐。在這史無前例的改革創(chuàng)新的艱巨實踐中,中華民族各民族兒女尤其需要弘揚和發(fā)展新時代的愛國感情和愛國主義精神,去建設前無古人的小康社會和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強國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艱苦卓絕的革命和建設實踐過程中,中國當代文藝應該更加彰顯、弘揚、唱響愛國主義的主旋律,塑造出具體、獨特、感人的愛國主義英雄人物形象,引導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為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奮斗。

總而言之,愛是一種巨大的社會力量和精神力量,它可以煥發(fā)、凝聚起廣大人民的愛心,使愛情、愛國、愛親、仁愛、博愛、大愛釋放出無可估量的威力,從而團結廣大人民,為建構和諧社會和和諧世界,實現(xiàn)世界大同的美好理想而共同奮斗。

[參考文獻]

張舜徽集·說文解字約注(第三冊)[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323.

李恩江.常用字詳解字典[M].上海:世紀出版公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2:312-313.

顧建平.漢字圖解字典[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8:644.

李格非.漢語大字典[M].簡編本.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6:1082-1083.

宗福邦,陳世鐃,肖海波.故訓匯纂[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808.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論文藝[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48.

羅洛·梅.愛與意志[M].馮川,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7.

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教研室.西方美學家論美和美感[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柳柏楊,等.世界名人論愛情[M].北京:農村讀物出版社,1987:7.

弗洛伊德.文明及其缺憾[M].傅雅芳,郝冬瑾,譯.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87:23.

弗洛尹德:論非永恒性[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133.

馬爾庫塞.審美之維—馬爾庫塞美學論著選[M].李小兵,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9:107.

毛澤東論文藝[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67-68.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0.

[責任編輯 王艷芳]

猜你喜歡
博愛愛國愛情
《甜蜜蜜》:觸碰愛情的生存之歌
感愛國事,承愛國志
愛國學·曬佳作
愛國學·曬佳作
博愛之歌
善解孤獨所以博愛
七千臺灣人呼吁廢除“博愛座”
大宇宙中談博愛(節(jié)選)
愛情來了
解讀愛情